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从五四时期开始,我国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一批精神流浪者形象,然而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流浪女性形象一直没有成为文学叙事的主流形象。她们的流浪比起男性的流浪来,更富有人生痛苦的深沉内涵,可以看作是现代文学的一个潜在主题。本文梳理归纳现代小说中流浪女性形象的研究现状,并阐释女性流浪主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由此上升到对现代女性生存状态的更真实理解。  相似文献   

2.
张炜的长篇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叙事模式:受难叙事和流浪叙事,前者通常讲述“我”的家族苦难历史,与《离骚》、《圣经》中的“失乐园”的叙述构成较为一致;后者则由“家族”流浪与他者流浪组成,往往表述作者对人类前途命运的严谨思索,体现其一贯的怀疑精神。其长篇小说打破了传统长篇小说的藩篱,追求情绪的诗意张扬,显示出张炜在长篇小说与诗之间寻求一个合适的契合点的尝试与努力。  相似文献   

3.
流浪是文学中的传统母题,而在现代作家笔下,流浪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状态。孙频近几年的创作出现了“流浪者”族群,与传统的流浪小说不同的是,孙频小说中的流浪行为是主人公遭遇个体精神困境后的主动选择,是个体主动接近自然并追寻个人生命的自由状态。孙频的流浪书写打破了既定文学样式之间的界限,使文本呈现复调的审美特质,并借助语言的张力来营造亦真亦幻的意境。  相似文献   

4.
试图以存在主义理论切入张炜的小说,通过对其小说的流浪意识的开掘,不难发现其小说中存在一个内在的"走向边缘--精神守望"的流浪主题.在多种"冲突"(传统与现代道德、人与自然、大众文化与纯文学)的共谋之下"存在"的"焦虑"在所难免.这种极具张力的深层结构彰显出了张炜小说中的存在主义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5.
作为当代蒙古族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以鲜明的草原文化立场描写内蒙古草原与黑龙江兴安岭近几十年的社会变迁,通过儿童、动物等叙事视角进行文化阐释与民族历史的书写。作者创作儿童文学、动物文学和乡土文学等题材时以流浪者的形象和符号对作品整体加以建构。流浪叙事既有对人性美的精神期待,也有对草原游牧游猎文化的追问与思考,以及对自然、城市和草原等空间维度不断交互的探寻。流浪叙事在乡土题材作品的运用表现出黑鹤与汉族作家不同的民族性格与生命体验,具有鲜明的审美意蕴和生态整体主义的思想指向。  相似文献   

6.
家族小说构成了张炜小说的半壁江山。其家族小说中显现的厌弃城市与现代文明、拥抱田园野地的价值取向不仅仅存在着社会学和文化学上的意义。张炜童年被边缘化的经历促使他在成名后通过家族故事的营建实现对从前被边缘化身份的否定,从而完成心理补偿。在表象上的流浪、交友、经营葡萄园行为的背后,则是源于祖先图腾的“仿祖”意念。通过对祖先行为的刻意模仿,“我”完成了与家族祖先的精神融合,进而也完成了张炜多年来孜孜以求的梦幻“伊甸园”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文人叙事与民间叙事是张炜小说中并立的两种叙事形态。民间叙事在其创作中成就更高,其浓郁的浪漫传奇、大胆的夸张、神秘诡异的民间故事已经成为张炜小说的标志性身份。人与动物精灵灵与肉的结合、恒定的故事结构、无边的灾难与激扬的逃离是构成张炜民间叙事形态小说的三个最重要的元素。在苦难的岁月,因为与永恒宽厚的大地相拥,无数卑微的生命绽放出耀眼夺目的异彩。  相似文献   

8.
流浪主题是古今中外的普遍话题,无论何种意义的流浪,家园意识、怀乡感伤都是流浪者的普遍情愫。作为精神的流浪者,托马斯·沃尔夫的生活一直"在路上",因此,他对故土、对家园怀着一种复杂的感情。火车是沃尔夫作品中最持久的意象,通过对沃尔夫作品中火车喻意和人物对家园的不同理解的分析,可以体察作者固有的流浪的精神气质和矛盾的家园意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评论薛荣的小说《回家》,认为这篇小说运用了反讽技巧构设主题,名为"回家",书写的却是"流浪",并且将小说中的人物表现归为六种形式的流浪:爱情的流浪、纯真的流浪、母爱的流浪、忠诚的流浪、父爱的流浪、宽容的流浪。  相似文献   

10.
“奔走”意象是张炜小说《曙光与暮色》的主题意象。张炜通过反复强调,让“奔走”转化为包蕴意念的象征性意象。“奔走”意象与多元主题相关:“奔走”意象将作者强烈的入世情怀、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体现出来;作者借“奔走”意象象征了现代知识分子对自由人生的向往和追求;“奔走”意象还包蕴着存在意蕴。就生成原因而言,“奔走”意象是张炜人生状态在文本中的艺术凝结;“奔走”意象的营构与作家的流浪情结有关;“奔走”意象是张炜继承“中国现代文学形成的新传统”而创构的一个行为意象。  相似文献   

11.
对土地的执迷,对城市化、商业化的拒斥,对家族苦难的深刻记忆,对流浪的永无厌倦的叙述,这是构成张炜小说精神世界的三个要素。而孤独的童年生活经历、对背叛的刻骨痛恨、身处喧嚣世界苦思而不得其解的济世忧虑使得张炜仍将继续他沉重的跋涉之旅。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一直是张炜崇敬的作家,张炜在小说创作方面深受鲁迅影响。从二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文化精神气质的构造两方面入手,寻根究底张炜受鲁迅影响的深层次内涵。  相似文献   

13.
山东作家张炜是一个大地的歌者,他的小说创作有着鲜明的民间立场,蕴含着多样化的民间审美形态,呈现出别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品格。然而,张炜的民间立场并不彻底,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写作者,无法摆脱知识分子情结,知识分子叙事方式令其与真正的民间立场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作者企图重建理想道德主义和进行精神启蒙的时候,难免流于空喊,唤不起人们的同情和响应,劳而无功。  相似文献   

14.
林琳 《文教资料》2009,(19):33-34
莫里森在小说<爵士乐>中通过小说叙事者和叙事时间的变化来表达她的历史观:让叙事者解构历史叙事的真实性;巧妙地处理叙事时间,书写黑人心灵历史.  相似文献   

15.
从80年代走过来的诗人作家张炜带着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精神,在他的小说世界里建造着他的“童话王国”。小说《我的田园》中就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鸟托邦——这是一个由理想主义知识分子、流浪汉和乡村劳动者组成的大家庭——具有着张炜式“理想国”的普遍特点:主人公普遍具有的“大地情结”;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温馨的童年记忆及主人公对理想国的宏伟蓝图。然而,由于主人公“漂泊——栖居——再漂泊”的命运轨迹,这个美丽的“童话王国”最终难以逃离毁灭的结局。主人公带着流浪的天性依旧行走于荒野。  相似文献   

16.
张炜小说《外省书》和《古船》中塑造了有独特的生命内涵和文化内涵的老人形象。张炜小说深切地阐释和深情地关注着老人的暮年情怀及其生命精神载体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17.
张炜的小说致力于描述饱含生命活力的民间世界,他的作品中运用大量的自然生态意象,对众多的动物和植物进行描写,还原真实的民间生存形态,礼赞自然、感恩大地,坚持理想、守护家园。本文关注张炜作品中所体现的具有胶东地域特色的生态民俗,对张炜小说中的动植物描写进行了梳理,以求从中解读张炜作品的精神蕴涵。  相似文献   

18.
老舍早年虽然没有在大学读书的经历,但后来曾辗转于多个大学教书授业,其小说创作主要是在大学校园中展开的,这些促成了他“边缘化”的大学视野和以讽刺批判为基调的大学叙事.在大学叙事中,老舍用幽默讽刺的笔墨,揭示了各类学院知识分子的流浪性生存状态和身陷迷途的精神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老舍的大学叙事缺少了关于校园风情和学术人生的本色化书写,而更多是借学院人物故事完成国民性批判的叙事主旨.  相似文献   

19.
张炜是一个大地的歌者,他的小说创作有着鲜明的民间立场,蕴含着多样化的民间审美形态,呈现出别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品格。然而,张炜的民间立场并不彻底,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写作者,他无法摆脱知识分子情结,其明显的知识分子叙事视角与真正的民间立场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作者在企图重建道德理想主义的乌托邦和进行精神启蒙的时候,难免流于空喊,亦唤不起人们的同情和响应,劳而无功。  相似文献   

20.
周阿敏 《文教资料》2012,(32):99-101
新世纪以来,基督教文化成为书写乡村时难以规避的内容。有些小说将基督教文化深度介入文本;有些小说展现新的社会背景下农民向基督教寻求精神寄托;有些小说只是将基督教作为文化背景,融入到多元宗教文化叙事中;有些小说单纯呈现基督教在乡村出现的现状。基督教文化在新农村题材小说中的表现差异,是其对小说创作者影响方式转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