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凤阳花鼓,凤阳花鼓灯与凤阳花鼓戏是历史上流行于此地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被誉为"凤阳三花"。现如今凤阳花鼓已不仅仅一种简单的地方曲艺,其作为一种体育形式,其体育文化内涵也极其丰富。  相似文献   

2.
凤阳花鼓戏戏曲音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阳花鼓戏作为濒临灭绝的地方戏曲,对它的保护必须搞清楚它的音乐素材来源、音乐结构以及演唱方式等。本文通过对现存凤阳花鼓戏曲谱和唱腔进行分析,总结出其在曲式、演唱和伴奏等方面的特点与规律,为保护这一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学理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凤阳花鼓戏作为濒临灭绝的地方戏曲,对它的保护必须搞清楚它的音乐素材来源、音乐结构以及演唱方式等。本文通过对现存凤阳花鼓戏曲谱和唱腔进行分析,总结出其在曲式、演唱和伴奏等方面的特点与规律,为保护这一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学理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是推进地方综合实力建设的需要。2008年凤阳民歌继凤阳花鼓之后又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是重振凤阳民歌的重大机遇。本文通过《王三姐赶集》研究凤阳民歌,重点把握其传承性、集体性和象征性,从而深入挖掘凤阳民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质,准确把握凤阳民歌保护传承的思路、举措。  相似文献   

5.
金洁 《今日教育》2010,(6):32-33
有着东方芭蕾美誉的凤阳花鼓又称“花鼓小锣”“双条鼓”,是凤阳传统的民间艺术,也是凤阳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重大节庆和传统佳节,凤阳人民都会以民间舞蹈形式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热爱之情。基于发展凤阳本土文化的现实需要及根据《纲要》精神和当前音乐教育课改的主导思想——“审美与快乐”,  相似文献   

6.
今天,聆听了五年级的一堂音乐课——学唱“凤阳花鼓”。上课伊始,老师就以倾注强烈情感的“范唱”将学生带入以往民不聊生的安徽凤阳;临近下课.老师又在师生互唱的过程中,以声情并茂的“范唱”诠释了新时代“凤阳花鼓”的内涵,激起了学生对今日美好凤阳的无限向往。  相似文献   

7.
凤阳花鼓曲目丰富多彩,传唱至今的有近百首之多。其中既有凤阳人民对旧时代悲苦生活的无情控诉,也有对新时期幸福生活的纵情歌唱。既形象地反映了明初的移民历史,也讴歌了他们对爱情的向往。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由黎莉莉演唱的《新凤阳歌》和周璇演唱的《凤阳花鼓》成为"凤阳歌"中的经典代表。自此以后众多作曲家都曾以这两首歌曲旋律作为素材创作出了多种表演形式的音乐作品,并在其中展现出一些共性创作特征和个性创作语言。其创作时间跨度大、影响范围广,成为20世纪音乐创作中难得一见的"凤阳歌现象"。究其成因,深厚的民间基础、鲜明的艺术风格、精湛的创作技艺和广泛的文化认同促使了这一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凤阳花鼓做出新解:凤阳花鼓原为"三花",因历史发展与区划变迁,现仅存一花——"双条鼓";凤阳花鼓与《茉莉花》的源流之争,为地方利益驱动,而非学术课题;《凤阳歌》长盛不衰,奥秘在歌曲的情绪和风格以及节奏上的快慢之分。  相似文献   

10.
凤阳作为帝王之乡在农村旅游文化产业、手工艺文化产业、民间演艺文化产业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同时,还存在问题: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地方文化特色没有得到充分凝练;手工艺品文化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没有形成;凤阳花鼓戏等民间曲艺文化产业缺乏重大项目带动。应通过充分挖掘农村文化的“文化资本”,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实施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努力探寻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凤阳花鼓”品牌发展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凤阳花鼓"专业指导教师、业余表演队成员、中小学教师和县政府有关人士等的直接调查,结合"凤阳花鼓"艺术传承和品牌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弘扬"凤阳花鼓"、发展"凤阳花鼓"品牌的具体策略,以期对"凤阳花鼓"品牌发展和品牌影响有所帮助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凤阳花鼓舞蹈动作形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凤阳花鼓舞蹈艺术的研究,不仅要研究其舞蹈形态,而且要研究产生凤阳花鼓舞蹈的社会和自然等环境因子。凤阳花鼓舞蹈动作的产生与其地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密不可分,文章通过对凤阳花鼓典型舞畴因子、影响舞蹈语汇的环境因子进行了逐一分析,阐述了凤阳花鼓舞蹈动作的形态。  相似文献   

13.
凤阳花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阳花鼓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精神价值和文学价值。凤阳花鼓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形象地反映了明清、民国以及中国现代社会的概貌,其精神价值在于大胆地批判讽刺精神和达观幽默的人生态度,而其文学价值则在于花鼓女形象地塑造和文学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4.
花鼓灯作为一种融歌、舞、戏于一体的地方传统民间艺术,是淮河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在其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深受淮河流域人们的文化传统、审美习惯的影响,呈现出斑斓浓烈的地方文化色彩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安徽花鼓灯艺术奔放的人物角色、铿锵的锣鼓鼓点、劲道的舞蹈动作、婉转的灯歌小戏、灵动的布巾绢扇,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以"秀美、壮美、华美、优美、精美"五美并举的形式揭示安徽花鼓灯艺术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5.
对英歌舞和花鼓进行舞蹈形态学比较表明,其相似性极低,英歌戏的戏曲和武术表演也不是源自花鼓。萧遥天推论英歌源自花鼓的5个论据及其论证皆不成立。英歌舞的主要渊源是武舞和南拳武技。  相似文献   

16.
评剧经过著名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的改革创新面貌焕然一新,成为风靡全国、红遍东南亚的大剧种。新凤霞根据新中国新社会对艺术的新要求,对评剧进行了大胆改革、创新,主要表现在:改革旧的演唱技巧,使发声舒畅饱满,字正腔圆;借鉴京剧、湖南花鼓戏等其他戏剧戏曲的优秀内容,创造出新的唱腔,使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真挚感人。新凤霞的改革创新,为评剧走上繁荣发展的道路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凤阳这个小地方,最初能够在历史上留名,多是因为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将其老家从一个小县升置凤阳府,视其为龙兴之地.她也曾成为南京的陪都,其历史地位显赫一时.但是凤阳府的设置,不仅仅限于这一个原因,当时南京作为明朝的都城,在明初政治军事社会形势还不稳定的时候,凤阳因其地理位置、凭借其地理形势,发挥着重要屏障作用.同时,这也是历史传统,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最终促成了凤阳在明初的地位.本文着重从凤阳府自身的环境特点和明初政府的设置两方面,来考察凤阳府设置的历史地理原因.  相似文献   

18.
实施文化品牌战略业已成为国家层面、各级政府层面必须面对的问题,打造以凤阳花鼓为精品文化旅游品牌的策略符合时下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构建和发展文化旅游品牌不仅仅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更有利于风阳花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在现今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凤阳花鼓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样式,兼具民歌、曲艺、舞蹈等不同艺术形式的特征,呈现出十分复杂的艺术属性。厘清凤阳花鼓的艺术属性,应该结合其产生、传播、流变的历史,具体分析凤阳花鼓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20.
凤阳花鼓,作为明清最为流行的歌种之一,由于传播的载体、方式、形态不同,其在向全国各地、各艺术种类传播的过程中,在各地音乐品种中不同程度地留下了凤阳花鼓的"音乐基因"。本文由唱词考证凤阳花鼓在南方各地戏曲中的流变,从音乐地理学视角浅谈民歌传播中表现出的各地民歌同宗同源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