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美与丑是相对存在的价值论事物.这决定了美不可能属于知识论领域的任何一种“真”。在价值论领域内,美既不属于“善”、“利”一类理性事物,亦不同于生理感觉和心理感觉的对象。它是相对独立的特殊事物,是诉诸人的精神性感觉的、属人的气质性和品格性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2.
“照应不周”又称“前后失衡”,是病句的一种常见的形式,也是历年高考“辨析并修改病句”的重点之一。“照应不周”的种类较多。常见的种类主要有:一、“以单应双”式照应不周前一句指出了事物或现象的两面性,而后一句只谈到其中的一面,从而出现照应不周的现象。这种情况主要由具有两面性的副词引  相似文献   

3.
“把”字句的使用除了要符合句法形式要求外,还受到一定的语用条件限制。表现事物的非正常状态、表现事物的新变化状态、表现主体的主动追求性是“把”字句常见的三种语用限制条件。前两种是对“把”字句中行为对象在动作行为影响下所出现状态、结果的范围限制,第三种是对认知、心理活动类的动词进入“把”字句的条件限制。它们都是“把”字句在使用时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1616个宾语为"一+量词+名词"的"把"字句进行分类统计的基础上,从语用、语义、语法三个层面对其进行了考察分析.结果显示:"把+一+量+名词"句式从语用角度来看,主要用于对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的行为和某一原理进行描写和叙述. "一+量+名词"作为宾语主要出现在表示位移的"把+宾语+动词+介词短语"和"把+宾语+动词+趋向补语"的句式中."一+量+名词"作为"把"字宾语,当名词与所指对象具有不可分离的从属或连带关系、或所指对象就存在于交际双方所处的环境之中、受话人可以看到或识别出来时,这一格式为"定指";当"一+量+名词"仅仅虚指该成分所代表的事物,这个事物是否存在于特定语境中,发话人也不清楚时,这一格式为"不定指".  相似文献   

5.
事物和性状之间有着“天然”的关系,因此我们一般可以用性状来转指事物。其实,事物同样也可以转指性状。这种转指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而且是一种普遍的认知现象和语言表达现象。当事物转指性状时,两者存在着一种双向选择的关系。“NP1像NP2一样”之所以独立成句,其主要原因也就在于事物和性状两者的转指。  相似文献   

6.
各种车辆都有一个“方向盘”。在这些车辆行驶过程中,驾驶者都有一个共识,即手中的方向盘不能猛打“顺方向”,或狠打“逆方向”,只有“忽顺忽逆”地进行协调、配合、照应,才能保证车辆正常行驶的方向和速度。如果只打“一个方向”,后果不堪设想,可能车辆无法前进,只在原地打转转,也可能偏离正常的行驶方向,甚至出现车毁人亡的惨状。教育工作中的道理也是一样,师爱也有“方向盘”,也要“多方向”的教育方式。有的教师往往习惯于“逆方向”育人,每天只晓得告诫学生这样做不行,那样说不准,完全不顾及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很少使用“顺方向”教…  相似文献   

7.
一、出现双面词要照应当一个句子的一部分出现“与否”、“是否”、“是不是”、“有没有”、“是非”、“胜负”、“能不能”等表示事物的两种可能性的词语时,要照应周全,要特别警惕句子的另一部分只涉及到一种情况而出现照应不周的语病。例如: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A.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很不恰当的。B.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C.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D.只要认真想…  相似文献   

8.
高考中“语言表达”(高考第六大题)这个板块有一个特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难保都能拿到高分;学生不怎么训练,可能也会拿到一点分数。这个特点可能会使一些学生对“语言表达”的复习产生错误的认识,从而影响复习的积极性。于是就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在“语言表达”复习课上,如何保证把每一分钟都用在刀刃上,保证教师高投入,学生也高收效?笔者认为在“语言表达”复习课中,应力求让每位学生通过实践认识事物(知识)的个性,再掌握事物的共性,进而形成理论,又返过来指导新的实践,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这就要优化“语言表达”复…  相似文献   

9.
从词性的角度看,“美”本来是形容词而不是名词;形容词只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不指称事物本身。追问“美是什么”犹如追问“愉快是什么”、“好是什么”、“慢是什么”,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的。从概念的角度看,“美”是属性概念而不是实体概念;属性概念只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而不反映事物本身,不存在“是什么”的问题。从事实的角度看,“美”表述的是一种主观情感状态而非客观实体,追问“美是什么”是缺乏合理性的。  相似文献   

10.
花,总是那么赏心悦目。人们也常常把一些美好的事物喻为花。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爱花,但我却有我与众不同的“花花世界”。  相似文献   

11.
论“V+P+N”中P由前加成分向后加成分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汉语韵律的原因,现代汉语“V P N”结构中有的P由“P N”结构中的前加成分变成了“V P”的后加成分。前附后的P呈现出动态的变化趋势,有的变成了语法成分——助词,有的变成了构词成分——词缀,有的还游移于助词和词缀之间。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源于罗马法的一物一权原则越来越受到学者的质疑。一物一权原则应坚持其最初的含义,即一物上仅能设定一个所有权,一所有权之客体,以一物为限。由此得出结论,一物一权原则只适用于所有权领域,不应再作为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英语对于在空间上形体和边界范围不固定的物质、事物群体及无空间存在的抽象事物计量描述时,常需借助于表量结构“Num N1 of N2”。N1是表份的单位名词(unit noun),和作为计量单位和数词、介词“of”一起构成数量语块对N2进行量的描述。同汉语的量词一样,英语表量结构中的N1有不少是从动词借用来的。本文主要讨论英语表量结构中动词性借用单位名词的不同类型、作用和修辞特点等。  相似文献   

14.
英语表量结构中的喻体型单位名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对各种事物进行数量描述时,常借助于表量结构"Num N1 of N2"。N1是表份的单位名词(unit noun),作为计量单位和数词、介词"of"一起构成数量语块对N2进行量的描述。英语表量结构中的不少单位名词和汉语的喻体型量词一样,还能充当喻体,构成简洁的隐喻。隐喻性数量描述借助于喻体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描述计量对象的数量及形态特征。喻体型单位名词对物质名词、个体名词和抽象名词计量时具有不同的功能作用和修辞特点。  相似文献   

15.
"比"、"兴"与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作诗法的"比"到意象的诞生经历了从"以彼物比此物"到儒家的山水"比德"观,再到比物抒情、"意""象"合一的过程。从原始宗教中诞生的"兴"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过滤掉了原有的宗教意义,演变成一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作诗法,在歌咏"他物"中抒发主观情感,"他物"就变成主观情感客观化的载体,成为主客观融合的审美意象。"比""兴"的结合不仅促进了诗歌意象的创造,也推动了诗歌走向更高的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16.
“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思想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学术界对这个思想的研究较为薄弱,这不利于完整把握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需要拓宽理论视野;其次,应当加强方法论自觉;最后,需要加强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7.
“托物言志”是中国历代诗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现代散文中对这一手法的运用,根据对作者、物、志之间关系的不同处理,可辨为三个不同的方法:运用联想,由物引志;巧借形象,志隐物中;构筑意境,物态要融。这三种方法,物与志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实到虚的过程,带给读者不同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8.
"物感说"是我国魏晋文论中的重要学说,论述的是作家创作中"物"与"情"的关系.陆机在《文赋》中论述了作家有感于四时景物而产生创作的冲动,刘勰则将"物"的内涵扩展为一切客观外物,并强调了"物"与"情"的互动关系,钟嵘则进一步将社会生活纳入"物"的范畴,并将"情"推到了至高的地位.同时,刘勰和钟嵘还进一步论述了作家如何写"物"以传"情".庄子的"至乐"说、《礼记*乐记》中的音乐理论、蔡邕的"肇与自然"说,是这一学说的理论基础,前人及时人的文学创作,也是这一理论产生的创作源泉.  相似文献   

19.
“无为”是老子学说中的主要内容。在老子的体系中,“无为”是一种手段,“无不为”是目的。“无为”是通向“无不为”的途径,“无不为”是“无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变异性“V成”结构的语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异性“V成”结构是指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V成”将所叙述的甲和乙联系在一起而构成的结构。其语义情况很复杂 ,本文主要介绍了五种变异情况 :V的语义变异 ;甲的语义变异 ;乙的语义变异 ;整个结构组合异常 ,语义发生变异 ;整个结构组合正常 ,语义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