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设计意图一种由巧改唐诗、歌词而创作的语言诙谐的新式童谣,在校园风靡一时。童言无忌,新式童谣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听觉冲击。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小学生现在传唱的一些童谣,不仅没有丝毫的美感,而且“另类”得让人不可思议。这些童谣语言粗俗、格调不高,却以惊人的速度在校园里流传。一位教育专家发出感慨:“校园童谣让人尴尬让人忧。”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我们应该播撒健康向上的种子。学校有责任为孩子们提供熔娱乐、审美、教育、认知于一炉的童谣,遗憾的是,这样的童谣现在实在太少了。本次语文综合性活动课,旨在通过赏析校园流行童谣、…  相似文献   

2.
本刊发表的《新校园童谣31则》不仅引起了学校、父母和孩子们的关注,也引起了全国人大部分代表们的关注。2001年3月8日,在“两会”召开期间,北京团部分代表在会议间隙谈起了这些童谣。任明代表和蔡瑶铣代表认为,童谣流行校园的主要原因是孩子们生活单调,学习压力大,没有太多的宣泄.消遣方式,只能以调侃师长的童谣来排解紧张.不满情绪。广渠门中学校长李金海代表也认为童谣给教育敲响了警钟。他说,这些新校园童谣中的有些内容不但不健康。有的甚至还流露出暴力情绪,更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社会要真正给孩子们”减员”,卉…  相似文献   

3.
童谣是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孩子们对这个世界最直观、最朴素的认知。好的童谣,承载着孩子阳光般的希望,让孩子稚嫩纯真的岁月,变得丰盈而灿烂。但当前在不少地方,确有一些内容低俗甚至充满暴力倾向的“灰色童谣”充斥校园。相信以下这则“灰色童谣”不少孩子都耳熟能详:  相似文献   

4.
新校园童谣31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校园童谣是在同学们中流传广且快的一种儿歌形式。这些童谣有的是填新词翻唱了流行歌曲,也有的是改写了古诗词,还有孩子们自编的充满智慧的顺口溜。这些被广泛传唱的童谣,有的反映了学生们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的无奈,也有的似乎没有什么复杂的意义,只是好玩儿而已。也许有的父母会觉得孩子怎么竟然说这样一些“混话”,但“混话”也好,“趣话”也好,毕竟都是孩子们的文化。我们之所以把这些童谣刊登出来,是希望成年人们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童真世界,看到孩子们的生活有欢乐,也有烦恼。本期收集到的童谣,得到了张红梅、陆士楠、刘剀、穆云等老师及李冰寒等同学们的大力支持,在此特别鸣谢。如果广大读者还知道更好玩的童谣,不妨写信给我,传来你的“流行快报”哦!  相似文献   

5.
【教学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经常脱口而出或唱或念一些朗朗上口的童谣,有些是他们通过有意聆听而接受的,而绝大多数则是孩子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和游戏活动中自由创作的,而且在一定时间内会在校园内外流行。同时,我们还发现孩子们在唱在念的童谣中出现了一些篡改自歌曲或唐诗的不太健康的童谣,如“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小小少年,全是烦恼,藏起作业……”“窗前明月光,地上鞋两双……”,等等。这些现象引起了许多家长、老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担忧。针对这些状况,我们学校发动全校师生开展“唱响健康童谣,  相似文献   

6.
随着阅历的增长,孩子们的内心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世界,也是顽强的世界,是家长老师未必可以随意闯入和被他们接纳的。得出这一印象是最近听到了不少“校园民谣”或日“校园童谣”,让我吃了一惊。民谣童谣来自中小学生群体的非正式场合,不胫而走于校园内外,带给孩子们同校园主流文化截然不同的刺激与快感。调皮的孩子施展着手法,表达出与原作大相径庭的意义。比  相似文献   

7.
《中学教育》2004,(7):4-4
“天天不起早,日日不洗脚,要问为什么,蚊子不叮,臭虫不咬!”中国大陆中小学校园最近流行这类搞笑式童谣。“日照香炉烤鸭店,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坐在马桶间”等都是孩子们喜欢说的童谣。  相似文献   

8.
朗朗上口的童谣,曾经伴随着我们走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我们不仅从中得到了诸多欢乐,还学到了不少知识和道理。而如今的校园里,却出现了“读书苦,读书累,不如加入黑社会”等“灰色童谣”。长期吟诵这些“灰色童谣”必定会直接影响孩子们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  相似文献   

9.
“琼岛春阴游北海,太液秋波映国槐,玉泉趵突品泉水,居庸叠翠看云台,西山晴雪梨花灿,蓟门烟树盼雁来,卢沟晓月迎远客,金台夕照聚贤才。”这是宣师一附小编写的校本课教材《北京童谣》中收录的一首童谣《燕京八景歌》。童谣这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字珍品,记载了生活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内容,是人民对时代反映的最强音。作为诗歌的一种形式,它既富于哲理、具有文学性、又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唱、能说、能游戏,被孩子们喜闻乐见。我校将童谣引进课堂、引进校园、引进孩子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小白菜,绿油油,陪伴我,快成长……”伴着孩子们天真稚嫩的童谣声,龙泉驿区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在校园里开辟了一个小小蔬菜种植园。园  相似文献   

11.
史峰 《福建教育》2005,(5A):16-16
灰色童谣不是凭空而生的,把传唱“灰色童谣”的账算到孩子们头上,委实有些不公。  相似文献   

12.
《小火炬》2005,(9)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股“灰色童谣风”在校园间悄悄流传。同学们在上学放学的路上轻唱的不是“小老鼠,上灯台,偷吃油,下不来”,却是“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黑社会”。“这些‘童谣’是从朋友们那儿听来的。”一位同学不好意思地说,“如果你不会唱,就会受到别人的嘲笑。要是谁有了新的‘童谣’,身后就会跟上一群‘小兵’。”“为什么孩子们喜欢这些‘灰色童谣’?”福州仓山实验小学的陈亚君校长思考着这个问题。她发现,老师和家长们把越来越多的精力花在“抓”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却忽视了他们心灵的成长。“现在的孩子们懂得很多,想得也很多,他们的心里有这样那样的迷惑和苦恼,又没办法和老师家长们交流,于是‘灰色童谣’就乘虚而入了。”  相似文献   

13.
啦啦听说,有一阵子,被称为“灰色校园童谣”的儿童诗,在孩子们中间非常流行。这种流行呀,让许多大人感到惊慌,他们说:“今天的孩子怎么了?”;而孩子们却说:“传统的儿童诗,我们没有兴趣,这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儿童诗,在啦啦看来是一种非常美丽的艺术形式,却遭遇孩子们这般冷落,也实在让人感到惆怅。  相似文献   

14.
本刊2001年第一、二期合刊刊发了《新校园童谣31则》以后,引起了很多读者朋友的关注和争议。童谣是非常重要的儿童文化现象,值得每一位父母与教师关注。究竟该怎样看待孩子们口口相传的童谣?譬如,孩子唱一些对大人或学校不满的童谣,是否属于“不健康”?爱唱一些语言不美的童谣的孩子,是否容易变坏?孩子为何那么热心于童谣?父母与教师怎样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童谣?为了全面深刻地认识这一“新童谣现象”,本刊从本期开始开辟新专栏“童谣大家谈”,欢迎读者朋友踊跃来稿,或谈谈您对童谣的看法,或推荐优秀的童谣。 主持人/孙宏艳  相似文献   

15.
李敏 《小学教学研究》2023,(28):84-85+91
童谣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其在儿童语言发展、道德情感、行为习惯、心智培养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已逐渐达成共识。文章从童谣中提炼并首创“三向”童谣概念,即“童心向真”“童心向善”“童心向美”,根据童谣的特点,丰富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审美感知,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做到语言与艺术的融合,达到乐学、好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孙:陈老师,您好!2001年1期—2期《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上刊登了一些来自学生口中的校园童谣,您看了以后,怎样评价这些童谣?陈:我看了你们杂志上登载的《新校园童谣》以后,感觉内容上参差不齐,有的较有意思,也有教育意义,但也有一些我认为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可能有些还比较消极。孙:作为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您认为校园童谣在一个人的童年中具有怎样的作用?陈:童谣不是现在才有的,它自古就有。历史上的任何一代人,在小的时候都朗诵、传唱过各种童谣。可以说,孩子们都是伴随着童谣长大的。我们成年人回忆起童年的生活,谁不…  相似文献   

17.
绿色校园童谣对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资源。校园绦色童谣中包含着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手段、道德评价等道德教育要素。为了更好地发挥绦色童谣的德育价值,必须遵守无灌输原则、无意识原则、渗透式原则、自然化和情境化原则等等。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的少年儿童中,流传着许多“灰色童谣”,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极其不利。孩子们为什么喜欢这些童谣?如何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现象?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五家镇中心校开展了“唱红色歌谣,做健康游戏”活动。  相似文献   

19.
绿色校园童谣对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资源.校园绿色童谣中包含着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手段、道德评价等道德教育要素.为了更好地发挥绿色童谣的德育价值,必须遵守无灌输原则、无意识原则,渗透式原则、自然化和情境化原则等等.  相似文献   

20.
编后语     
童谣就像压缩了的文化饼干,融合了多种文学元素,它短小精练,琅琅上口,易学易记,便于传唱,很适合少年儿童的欣赏心理。健康的童谣,如心灵的鸡汤,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对我们品德的形成、情感的陶冶、行为习惯的养成、语言美感的熏陶都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我们去传唱、去表演、去创作这类童谣,就能从中摄取丰富的营养,促进我们健康、活泼地成长。当我们长大成人后,这类童谣也许依然存留心间,成为我们美好的记忆。“灰色童谣”流行于校园,值得同学们警惕。这类童谣嫁接了一些成人文化的成份,融入了某些社会流行元素,以戏谑的方式宣泄着某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