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对北洋军阀倪嗣冲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现代化范式制约下的相关研究,包括倪嗣冲主皖期间对安徽的治理、在近代实业上的投资和开发东北边区两个方面;二、史实重建趋向制约下的相关研究,涉及倪嗣冲与民初的政治军事、倪嗣冲纪念银币之争议、倪嗣冲在天津寓所之谜、倪嗣冲迁移蚌埠之谜四个方面。至于资料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有关倪嗣冲的墓志铭、家传资料、文电资料、军事经历资料的挖掘需要强化。研究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研究者的地域局限;二、受传统对北洋军阀祸国殃民的否定情结影响,评价缺乏客观性;三、研究内容有缺失,且缺乏横向的联系和比较。这些问题表明,有关倪嗣冲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相似文献   

2.
陈雷 《文教资料》2011,(5):96-98
1913年"二次革命"是维护共和制度的一次武装反袁斗争,实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它的失败使民国初年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时期。而在安徽,倪嗣冲以武力统一全省,自此开始了他督皖八年的历史。本文重点论述倪嗣冲在镇压安徽"二次革命"中的作用和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3.
倪嗣冲是清末民初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现有的《倪嗣冲函电集》收录其函电以及呈文等560多篇,但仍有不少佚失。新发现的倪嗣冲六则电文均刊载于新加坡华文报纸,可补《倪嗣冲函电集》的阙失,对于进一步研究倪嗣冲的生平与思想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1916年5月,北京政府袁世凯与冯、张、倪决定在南京召开各省代表会议,意在解决时局.袁世凯起初对南京会议的召开抱有希望,安徽巡按使倪嗣冲积极参与筹备.当冯国璋试图借会议逼袁退位,为自己赢得政治声势,议定宗旨中途有变时,倪嗣冲亲临会场,劝阻冯及各代表,主张总统暂先缓退,召集国会来解决去留问题,并寻求办法处理善后事宜.因各省代表意见不一,倪提前离会,冯意消极,会议无果而散.南京会议不仅折射出南北之间存在的分歧,也充分暴露了北洋集团内部的重重矛盾.  相似文献   

5.
北伐战争期间及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国民党政权相继出台了《处分逆产条例》《处理逆产条例》《修正处理逆产条例》等财产没收政策,作为打击北洋军阀势力及其他敌手的重要手段.这一时期逆产处理表面来看可谓是依法行事,实质上则是一种政治惩处手段,在实际执行时也会因时而变、各地不一、因人而异,逆产与非逆产界限人为设定,如何处置逆产带有随意性.前安徽督军倪嗣冲虽去世多年,其家族财产多被强行列为逆产.尽管其子侄族人多次抗诉,要求发还,但最终无果而返.倪嗣冲逆产案的处置经过与结果,不仅体现了政权更迭中的因人权变,也与倪嗣冲的政敌及安徽地方势力背后施压有关.带有选择性惩治特点的逆产没收政策未能为国民党政权的构建提供依法治理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倪嗣冲是清末民初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的阜阳地方志中描绘的倪嗣冲形象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地方。民国时期阜阳地方志描绘的倪嗣冲形象为:一是镇压革命的清廷走卒;二是革命党人的屠杀和迫害者;三是阜阳人民痛恨的独裁者。20世纪90年代的地方志描绘的倪嗣冲形象除以上三点外,还有以下四点:一是军阀;二是投机政客;三是投资富商;四是大地主。  相似文献   

7.
1916年6月冯国璋召集南京会议失败后,由于袁世凯的嘱托、倪嗣冲的鼓动和部属的劝说,张勋邀请南京会议代表至徐州召开徐州会议,目的在于缓解袁世凯的退位压力。但随着袁世凯的猝死,会议宗旨随之改为固结北洋团体,拟定十条要纲。此次会议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张勋与徐州的地位由此得到提升,复辟问题渐趋公开化,北洋政局由此进入了集体领导时期。  相似文献   

8.
倪嗣冲与民初安徽匪患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嗣冲于民初统治安徽近十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在倪嗣冲一生的社会政治活动中,民初治理安徽匪患是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其治理动机、策略还是治理成效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而有进一步探讨的学术价值.民初安徽匪患严重,不仅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破坏了社会秩序,阻碍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也严重危及倪嗣冲在安徽的统治.倪嗣冲一生推崇武力,政治思想保守,在他看来,"匪患"既包括盗匪以及由破产无业游民、散兵游勇组成的土匪武装,也包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党人等政治对手,因而针对不同对象,采取相应的治理策略.主要有:对于一般盗匪,则组建民团,维护地方治安;对于政治对手以及危害较大的土匪,则派兵进剿,绝不姑息;对于活动于与其他省区交界的土匪,则联合相关省区,共同围剿;对于由散兵游勇组成的土匪武装,则软硬兼施,尽力招抚收编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民初"匪患"的社会根源并未消除,加上倪嗣冲军队军纪较差,百姓怨声载道,匪患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倪嗣冲之后的安徽,社会秩序依旧混乱,政局依旧动荡,民众大量流亡,成为安徽尤其是皖北地区长期贫困的一个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9.
袁世凯身死前后,倪嗣冲与张勋的关系经历了从合作到对立的演变。袁世凯死前,改张为安徽将军,倪为安徽巡按使,形成"一省两将军"格局。倪联合张勋为"洪宪"帝制作了最后的努力,并在袁死后一度屈从张勋。为改变处境,倪在"府院之争"中逐渐依附段祺瑞,与张日渐疏离。张勋策划复辟,二人走向对立。随着张勋兵败,倪恢复了安徽统治权。倪、张博弈源在个人利益的争夺,对北洋政局产生深刻影响,也彰显出地方力量的崛起与割据。  相似文献   

10.
皖系军阀是北洋军阀集团分裂后的三个主要派系之一,本文拟对它的兴衰和特点作一简述。一皖系军阀是在北洋军阀集团的分裂过程中兴起的。 1916年6月6日,北洋军阀总头子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愤怒声讨中死去,结束了可耻的一生。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分成了许多派系,其中最主要的有皖系、直系和奉系。当时实力最强的是段祺瑞和冯国璋。段在袁世凯窃国后长期担任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  相似文献   

11.
长江巡阅使军政职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督军团”干政是民初军阀政治的独特形态之一。长江巡阔使初为袁氏中央安置政治异己的临时职务,张勋、倪嗣冲先后任该职后,均兼任过皖省督军,为此,张、倪一度分别成为民初“督军团”干政的领袖、干将,长江巡阅使使署则成为“督军团”前期政治活动的基地。“督军团”活动对民初重大政治事件如决定“参战案”,组建新国会,发动并组织对南方护法军的战争等起着决定性作用。巡阅使及其使署与皖省督军及督军署的结合成为民初军阀政治的独特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12.
袁世凯组阁是清末新政史、辛亥革命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往史家多从武昌起义后清政府走投无路,袁乘势出山,攫取清廷大权,实现自己政治野心分析,本文则从袁世凯组阁,使清末政坛出现真正责任内阁的法制层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武昌起义后,清室在起用袁世凯一事上,奕劻出力颇多。为了达到使袁世凯尽快南下督师的目的,奕劻又不惜皇朝尊严,亲赴彰德强起袁世凯。袁世凯出山后,善于审时度势,没有愚忠,主张南北言和,与革命党一起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多少出乎奕劻意料之外。  相似文献   

14.
1915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因为国体问题的讨论和护国运动的兴起而引起世人瞩目。号称“思想界巨子”的梁启超也因在本年9月初,抛出被人称作是反袁鸿篇巨制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而彪炳史册。但是本文通过对梁启超给袁世凯的一封私人信件——《上总统书(国体问题)》的仔细合理解读,首先从四个方面论证得出,此信的成文时间不是如有些著作(如丁文江、赵丰田《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认为的4月份,而是作于12月份;其次指出这封书信的内容仍然是对袁世凯的温勉劝戒和殷切期盼;最后得出的结论认为,梁启超等人的反袁要视西南军人的行动而定(因为他们没有军权);但是在反袁的过程中,不甘“牛后”,一定要把舆论宣传的领导权抓在自己手中,夺取反袁思想旗手地位;只有等梁启超于12中旬到达上海的时候,才算他从思想上到行动上完成了由联袁到反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爆发后,列强的态度对中国政局的发展至关重要,以英国为首的烈强为使自己在中国的利益不受损害,表面上主张对中国革命实行保持中立的不干涉政策,实际上却竭力扶持袁世凯上台主政,袁世凯上台得到了列强在舆论,和谈,财政和外交四个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义和团运动期间,袁世凯履任山东巡抚后,为求安内抚外,对内震慑弹压义和团、劝谕教民反教以遏制混乱,赈灾抚恤以安定民心,参与互保以免受联军涂炭;对外保护洋人、教堂以杜绝口实,抚恤赔偿教士教会以消除后患,与洋人谈判据理力争以维护权益,妥善处理了山东境内的民教冲突与中外交涉事宜。作为肩负守土之责的封疆大吏,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袁世凯对形势的认识和应对举措,稳妥适当,尽职尽责,总体上有益于国家民族利益。  相似文献   

17.
安徽政局在辛亥革命进程中极具典型意义,从安徽巡抚朱家宝被推为首任都督,至革命党人孙毓筠、柏文蔚等被派就任,最后到出身北洋的倪嗣冲最终督皖,都督人选更迭频繁。这显示了辛亥革命进程的曲折和安徽政局的不稳,也折射出南北双方各派力量的较量以及民初中国政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统筹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破解二元结构,有利于增强整体实力。目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如经济发展水平失衡,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等不协调问题。统筹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实现统筹空间布局、发展特色经济,以缩小发展差距等“六个统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