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主题自动标引生成技术功效矩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一种标引功效矩阵自动化工具Patent-TEM,该工具通过词库构建、主题标引、功效矩阵、文本提取等步骤对专利文本进行挖掘和分析,自动生成专利功效矩阵图,能够大幅度提高传统功效矩阵分析的工作效率,实现专利微观分析工作的自动化与工具化。结合CMOS工艺技术专利分析的应用实践对Patent-TEM的设计和实现进行详细描述,并指出下一步研究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运用图示法自动提取中文专利文本的语义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春涛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21):115-122
[目的/意义]提出利用图结构的表示法自动挖掘中文专利文本的语义信息,以为基于文本内容的专利智能分析提供语义支持。[方法/过程] 设计两种运用图结构的模型:①基于关键词的文本图模型;②基于依存关系树的文本图模型。第一种图模型通过计算关键词之间的相似性关系来定义;第二种图模型则由句中所提取的语法关系来定义。在案例研究中,借助频繁子图挖掘算法,对所建图模型进行子图挖掘, 并构建以子图为特征的文本分类器,用来检测所建图模型的表达性和有效性。[结果/结论]将所建的基于图模型的文本分类器应用于4个不同技术领域的专利文本数据集,并与经典文本分类器的测试结果相比较而知:前者在使用明显较少的特征数的基础上,分类性能较后者提升2.1%-10.5%。由此而推断,使用图结构的表达法并结合图挖掘技术从专利文本中所提取的语义信息是有效的,有助于进一步的专利文本分析。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简述专利信息分析的意义和可视化技术的基础上,以专利信息挖掘与分析为目标,以专利文献的外部信息特征与内容信息特征为对象,论述了可视化技术在专利特征项统计、专利引文分析和专利文本挖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认为利用专利技术功效主题词与专利引文进行共现分析可直观识别核心专利簇的技术功效特征。与专利引文共现分析相比,专利技术功效主题词与专利引文的交叉共现增加了主题标识,使得基于相同标引主题词的被引专利有相似的技术主题和功效特征。同时,不同的技术功效主题词通过专利引文交叉共现,可以识别不同技术主题的关联度以及技术主题对应的功效特征。最后,选择医用显微内窥镜领域相关专利做实证分析,通过技术功效主题词-专利引文、技术主题词-专利引文以及专利引文共现分析,论证专利技术功效主题词与专利引文共现方法在核心专利挖掘方面的特征、优越性及不足。  相似文献   

5.
基于深度标引的专利文本挖掘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专利文献中的文摘、权利要求项、全文等文本信息蕴涵了重要技术细节和技术保护等内容,从这些专利文本内容中挖掘具有技术价值、商业价值的潜在信息是当前专利信息应用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研究将面向分析目标的专利文本深度标引应用到专利文本挖掘中,在数据预处理阶段就将分析目标作为知识抽取的基础,专利分析人员可依据分析需求,在文本挖掘时只提取标引结果的某一部分进行分析和处理,这不仅可提高专利文本挖掘的数据预处理质量,也可提高后期文本分析的效率.该文为<数字图书馆论坛>2008年第11期本期话题"科技创新中的专利应用研究"的文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针对如何准确进行专利侵权检测,提出一种基于图相似度的专利侵权检测方法。[方法/过程]将专利语义特征抽取为subject-action-object(SAO)结构并利用图论将其表示为图的形式,然后将图转换为邻接矩阵并计算邻接矩阵的相似性来完成专利侵权判定,最后利用专利样本数据比较该方法与传统方法的判定准确率。[结果/结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判定准确率更高,比传统的基于专利文本向量的方法准确率提升4.89%,可以作为专利侵权检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吴柯烨  孙建军  谢紫悦 《情报学报》2023,(10):1199-1212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技术机会分析在研发管理、企业决策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攀升。然而,利用传统链路预测指标开展的技术机会分析精度已达到瓶颈,且固有的专家知识无法应对技术创新的动态性和复杂性,难以实现细粒度技术机会识别与分析。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专利文本挖掘的细粒度技术机会分析框架,该框架将专利文本挖掘和图神经网络链路预测法有机结合,将技术机会分析拆分为知识网络构建及演化分析、知识元素链路预测以及技术机会评估与筛选3个研究子任务。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多维关键词特征构建的知识网络能够完整呈现交叉领域的知识全貌,结合复杂网络指标和时间序列能进一步揭示技术发展脉络,为后续技术机会分析提供方向指引。BERT (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模型配合图神经网络方法适用于各技术生命周期的知识元素链路预测任务,相较于传统预测指标,BERT表现出更高的准确率和鲁棒性。经过与多源技术报告的对比评估,证实了基于该框架所析出的9个技术机会与计算机视觉技术发展实际情况相吻合,具备实际研发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意义]构建完整、清晰的产业链是我国宏观调控产业战略的基础,其对于增强我国关键领域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过程]从专利数据出发,基于规则和语法挖掘专利文本中蕴含的产品关联关系,从而构建产业技术链中要素的上下位关系,并借助可视化软件和图数据库构建与存储产业技术链图谱。[结果 /结论 ]该方法可构建产业技术链结构,实现动态监测,及时发现产业链中的技术(产品)新动向。以锂离子电池为例实证该方法下的产业技术链构建效果,通过文献调研和专家意见,初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适用不同产业的产业链动态构建。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专利分析方法、技术以及应用等方面的最新进展,采用文献计量法,对以专利分析为主题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国外专利分析主题的研究进展情况。利用汤森路透WOS(web of science)引文检索平台,检索 2000-2012年以"专利分析"为主题的文献,通过主题分析(高频关键词)以及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到国外专利分析相关文献的主题。研究发现,国外近10年以专利分析为主题的文献主要围绕专利计量法、专利语义分析、社会网络分析与模型、文本挖掘、可视化以及科学-技术关联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新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专利数量快速增长,单纯依靠人工进行专利查阅,很难及时获取专利中的创新资源。实体作为知识的一种,是目前最能直接体现专利的知识。实体识别除了专利独有的技术词、功效词抽取,还有在其他领域通用的命名实体等信息的提取。并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大量学者将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投入到专利文本知识挖掘中。因此,如何从海量专利文本中挖掘有价值的知识成为专利领域研究的新契机。旨在总结专利文本实体种类以及其抽取方法,并从研究对象、技术过程等角度来阐述现状,探索专利文本实体识别工作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国家图书馆经历了从清末至今的几个发展阶段,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业务管理组织结构。在发展过程中,组织规模与职能体量成正比,组织结构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建制依据以业务流程为主,且业务流程的灵活性持续提升,管理模式的适应性不断增强。同时,业务管理组织结构也受到非专业因素的干扰,出现了机构拆分与合并交替往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探讨数字化时代科技期刊支持信息存在的必要性及其对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的重要意义.以化学类期刊为例分析国内期刊支持信息的现状及合理利用,认为合理利用支持信息是提升科技期刊数字化水平及影响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论文对我国社会科学院网站的学术资源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包括学术期刊、数据库和研究资料、学术交流、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出版信息、学人介绍、热点问题讨论、研究生培养、学术资源链接等内容,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10年5月,上海世博会非洲联合馆,十几位来自同济大学的"小白菜"共同约定:在世博会期间,每人每天写下一段感言,并通过短信发送到其中一位"小白菜"的手机上……如今,这些志愿者都已离开了世博园,但他们的故事却通过有心人的整理,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本期"我的世博·我记录"栏目特别刊登这篇根据手机短信内容整理而成的文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参考文献引用的学术评价作用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朱大明 《编辑学报》2005,17(5):324-325
参考文献引用和著录具有学术评价功能,对促进学术交流、体现学术论文发表的学术价值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按照表达方式可以将其划分为直接评价和隐含式评价2种形式;从评价内容看,参考文献引用的学术评价包括肯定性评价、否定性评价和商榷性评价3种类型.  相似文献   

16.
结合<长江蔬菜>多年的实际发行工作经验,阐明发行工作中要"最大限度"注意的8个问题;锁定和开发终端读者;发挥行业发展优势;发挥邮局主渠道作用;加大发行征订宣传力度;加大发行投入力度;强化发行服务意识;加强发行数据库建设;突破制约当前期刊发行的瓶颈.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述了公共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和服务宗旨,对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公益性质扭曲的现象和原因,提出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中,应充分体现公益性。认为建立图书馆的公益保障,转变办馆理念是实现图书馆事业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19.
20.
陈皓  张建平 《新闻界》2008,(2):62-64
本文立足意境审美观来解读影片《悲情城市》,探询导演的创作观,分层次的关注影片的画面与镜语、剪辑与叙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导演怎样完成对意境最高层次——"无形大象"的把握,揭示影片的主旨及导演对历史、人生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