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汉中期 ,董仲舒在批判地继承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基础上 ,阐述了自己对人性的认识 :性未善 ;教而后善 ;性三品之分 ;义重于利。他的人性论观点是对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综合 ,它的提出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孟子、荀子“性”的概念界定、“性”的定性的比较,指出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思想史上,人性问题一直是古今中外思想家极为重视的话题之一。中国古代有伊尹、孔子的性习论,孟子的性善论,荀子、韩非子的性恶论,老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等。西方有弗洛伊德的性恶论、埃里克森的性无善无恶论、马斯洛的性善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  相似文献   

4.
先秦人性论大致为五种:性有善有恶说、性无善无不善说,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说、性善说、性恶说。其中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的根本对立源于其不同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叶欣 《文教资料》2014,(7):148-149
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本性为善,则弘扬内在的善性,修身养性。本性为恶,则修己之恶以向善。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导向不同的德育教育,固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孟子讲人性本善,故小学德育教育要坚持学生本位,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教育。苟子主张人性本恶,故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孟子、荀子"性"的概念界定、"性"的定性的比较,指出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人性无善无恶论,以及扬雄的人性善恶相混论,笔者希望通过对儒家文化的分析来为传统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一命题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大的分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中对人性的论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孟子荀子二人在人性的论述上虽然有很多不同,但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对现代语文教学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孟子、荀子所说的人性具有不同的内涵。孟子的性善论揭示了人天生的合群性,及一个人成人成德的可能性与主动性,荀子的性恶论则揭示了人天生的追求自我满足的感性欲望,及一个人成人成德的必要性、主动与被动的统一性。由于受人性观的制约,孟子、荀子在道德理想人格教育的方法论上,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  相似文献   

10.
《三字经》讲的人之初,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之初。"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有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之生固小人"。无论强调性善论还是性恶论,我们在后天都是要接受教育的。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认为国民接受教育是国家发展所必需。  相似文献   

11.
远在二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家孟子(公元前三七二年至二八九年)、荀子(公元前二九八年至二三八年)等,曾围绕着“人性”善恶问题,先后创立了各自的学说,并进行了学术性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郭沫若同志在《十批判书》中《荀子的批判》一文里,既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意荀子的性恶论。郭沫若同志认为“要求比较圆通,倒是‘性可以为善,可  相似文献   

12.
《乐记》不仅综合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还吸收道家的某些思想,从而呈现出儒道融合的倾向。丰富和发展了儒家的人性论思想。  相似文献   

13.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对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进行比较,剖析其“善”,“恶”根源,扬善去恶的修养方法及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人性理论的渊源及其历史演变,从一个侧面把握中国思想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中国古代"人性论"中最有特色的两种观点——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并力求以辩证、客观地分析比较,从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理论中归纳出他们思想中相同点的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15.
本文浅析了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并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总结出异同,最后探讨人性论对教育的启示。孟子和荀子的观点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6.
人性论一直是先秦儒家哲学关注的基本论题。不过,在儒家内部却有很大分歧,即孟子的性善论与苟子的性恶论的针锋相对。然而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对立,因为孟、苟的落脚点都是人的社群性存在,他们倡导的“主体性”原则都是一种作为类的主体性,而没有为个体的真实存在留下空间。因而,性善论与性恶论的思想质料是相同的。分别乃在于二者的出发点与进路不同,即孟子言性善,强调要恢复、扩充人的本然性的社会道德内质;荀子言性恶,强调自然欲望人向社会道德人的生成。  相似文献   

17.
先秦的人性学说,如果从善恶评判来说,基本上可分为三派:告子主性无善恶论,孟子主性善论,荀子主性恶论。三派的争论表现出感性情欲与道德理性的关系和道德起源上的深层对立。告子以人的自然本能为性,主感觉论;孟子以人的道德本有为性,主理性论;荀子既以自然本能为性,又强调理性对情欲的制约和对“本始材朴”之性的加工改造,带有综合感性与理性的特征。从伦理倾向上说,孟子表现出绝对的伦理主义,而荀子则表现出相对的伦理主义。不过,由于对“性”范畴的含义理解上的差异,人性善、恶之论又有着许多相通之处。探讨孟荀人性学说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对于准确把握先秦人性学说,也许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儒家思想如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等中蕴涵着鲜明的人本思想,高校可承继这些思想,将人本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人本管理,加强“人本”教化,从而促进人本精神的塑造。  相似文献   

19.
孟荀异同论     
孟子主张法先王,荀子主张法后王;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看来是截然相反,还有什么异同可言?但这只是从表面说,如果深入研究,就能看到孟荀是同中有异和异中有同的。“先王”、“后王”,同中有异孟子的先王指尧、舜、禹、汤、文、武,荀子的后王指禹、汤、文、武,这在学术界已有定论。荀子的后王与孟子的先王大体一致,实质上都是要复辟奴隶制,这本来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孟子在现实斗争中逐步摆脱了传统思想的影响、由奴隶主阶级代言人  相似文献   

20.
"人性论"思想作为荀子思想体系的重要标识之一,也是后儒对于荀学争议颇多的地方。荀子"性恶论"的提出是基于时代的原因,同时也是对孟子性善论的批判,其目的是为了矫正人性中恶的成分进而建设有序的社会;他的"化性起伪""隆礼重法"和"礼乐教化"等都基于其性恶论而提出来的,目的是实现由"恶"到"善"的转变。对这问题一探讨在当下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我们应该弘扬其批判的精神,充分高扬人的主体性,肯定其礼乐之治思想的合理成分,以及强调法治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