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风格与人格是什么关系? 作品的风格是艺术表现的一种形式,也是人格表现的一种形式,二者是一致的。“读其文可以想见其为人”,“其诗潇洒者,其人必(?)快;其诗庄重者,其人必敦厚;其诗飘逸者,其人必疏爽……。譬如桃  相似文献   

2.
李梦阳     
《语文教学之友》2021,(3):F0002-F0002
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号空同,亦作崆峒,陕西庆阳(今甘肃庆阳县)人,明中期文学家。明代"前七子"之首,文学复古运动的核心人物。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理学风气对文坛的负面影响。倡导"主情说",认为庶民诗比文人诗更有价值,提出"真诗乃在民间。"抨击诗歌中的"主理"现象,以为宋诗"主理不主调",使得"人不复知诗"。  相似文献   

3.
阅读下文,完成1—4题。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反照。人生世相本来是混整的,常住永在而又变动不居的。诗并不能把这漠无边际的混整体抄袭过来。或是像柏拉图所说的“模仿”过来。诗对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有取舍剪裁就必有创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媾和,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妙处惟在不即不离。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惟其“不即”,所以…  相似文献   

4.
明代中叶,统治文坛的是前后七子。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卑视当世,盲目崇古,对当时文坛产生了恶劣影响。到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人,对复古派“物不古不灵,人不古不名,文不古不行,诗不古不成”(《李开先昆仑张诗人  相似文献   

5.
越南古典女诗人清关夫人和她的字喃唐律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古典土诗人清关夫人是继胡春香之后又一位越南历史上字喃唐律诗的重要女诗人。也的字喃唐律诗,虽然也讲究格律严谨,对偶工整,但诗语平实,抒情味浓,特别是诗人敢于冲破前人“诗必言典”的陈旧窠臼,开创了越南字喃唐律诗的一代诗风,对促进字喃唐律诗体越南民族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6.
唐朝李端《鸣筝》诗“: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金粟柱”指乐器筝柱上华贵的装饰。诗中用了个典故《,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饮酒)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周瑜不仅是军事家,而且精通音乐。弹筝的女艺人为了博得他的青睐,并不是尽力演奏得如何合乎正道,如何精妙悦耳;恰恰相反,她故意把筝弹错,以逗引欣赏者注意。对《鸣筝》诗,清人徐增评议道“: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李君(…  相似文献   

7.
越南古典女诗人清关夫人是继胡春香之后又一位越南历史上字喃唐律诗的重要女诗人。她的字喃唐律诗,虽然也讲究格律严谨,对偶工整,但诗语平实,抒情味浓,特别是诗人敢于冲破前人“诗必言典”的陈旧窠臼,开创了越南字喃唐律诗的一代诗风,对促进字喃唐律诗体越南民族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8.
文章是作者情感的结晶。纵观古今文章,无一不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清代的大学者袁枚曾说过:“有必不解之情,而后必有不可朽之诗。”这句话虽说的是诗,其实所有的文章无不如此,只不过是抒发感情的方式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9.
李东阳认为诗必有“格调”,看诗要由“格调”下手。但他并不主张摹拟,而是力求诗句的自然匀稳。前后七子则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力攻东阳,嫌他软滑。李东阳这祥,专讲“格调”,不注意情理;七子之徒,自视甚高,雄傲一时,这不能不产是明诗不如宋诗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传 统 诗 论 中 所 指 的 意 象 实 指 作 品 中 以 景 寓 情 , 情 景 交 融 的 一 种 艺 术 处 理 。 要 想 准 确 理 解 古 诗 , 就 有 必 要 在 平 时 的 学 习 中 注 意 认 识 并 积 累 传 统 意 象 。 从 意 象 入 手 , 是 理 解 诗 境 的 必 由 之 路 。 古 诗 抒 情 言 志 有 些 共 同 的 套 路 。 写 送 别 、 离 愁 等 用 “ 折 柳 ”( 2002 年 高 考 已 涉 及 )、 “ 西 楼 ”( 许 浑 《 谢 亭 送 别 》: “ 劳 歌 一 曲 解 行 舟 , 红 叶 青 山 水 流 急 。 日 暮 酒 醒 人 已 远 , 满 天 风 雨 下 西 楼 。”)、“ 短 亭 ”…  相似文献   

11.
抒情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歌是感情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感情是诗歌的生命。这种情是真情、纯情、至情、激情和人民之情。白居易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白居易认为,诗歌的产生是感于事而发于情的。没有感情的诗不是诗;感情不充沛,矫揉造  相似文献   

12.
苏轼曾在题为《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二首》的诗中写道:“伦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意谓画贵神似,诗贵神韵及味外之旨,若但求形似,或窘于诗题,那是浅薄幼稚的。  相似文献   

13.
陆游提出并阐释的“诗外功夫”一说,对于诗创作来说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诗外功夫”大抵指作家心灵修养和生活实践两个方面。可以从三个方面对“诗外功夫”引申理解:“诗穷而后工”;“情真景真,其词必工”;自然天成为工。  相似文献   

14.
现存杜诗中是否确有"乡愁"两字尚是一个需待考证辨析的存疑问题,在杜甫之前,唐代诗人张子容、岑参、钱起等人就已将乡愁二字引入诗中,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不是述"乡愁"的首创之作;杜甫一生并不是单用愁字就能概括,他蜀中时期的诗歌并非"愁字满眼","诗必言愁",也不是着重为乡愁。我国古代的"乡愁"诗源远流长,代不乏人,名篇很多。杜甫不是中国乡愁诗人的鼻祖,也不是以乡愁诗名世。  相似文献   

15.
在浩如烟海诗的百花园中,绝命诗,也叫绝笔诗,是一朵奇葩。有生必有死。当一个人即将走入“死”这个深不可测的黑暗疆域时,必然要对“生”的世界作出最后的回顾;不过由于各人的经历、遭遇不同,其所感所想自然不相同:或洒脱,或恐惧,或豪放,或凄凉,或愤怒,或悲哀……情动于中,发而为诗。这些诗是生命的最后一声呐喊,是朗朗流星的最后一丝闪光。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作者的品格和人生观,而且透露出特定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16.
李琳 《衡水学院学报》2011,13(5):21-22,34
关于《诗经·旄丘》一篇的诗旨,历来众说纷纭,然从诗中葛之起兴、"叔兮伯兮"之称谓、"必有与也"中的"与"字以及"琐兮尾兮,流离之子"的解释看,此诗应为一首情诗。  相似文献   

17.
酒,早在七千多年前就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酿酒问世堪称"世界之最"。酒,乃百药之长。具安神活血之功效,在祖国医药中占重要地位。无酒不成医,有酒医方兴。酒,是诗的催化剂,自古以来,有酒必有诗。酒是诗,  相似文献   

18.
诗有内意和外意。外意是指诗的字面所显现出来的,即景物形象;内意是指诗的景物形象所包含的诗人的感受和真情实意。诗家有句行话,叫“外意要尽其象,内意要尽其理。”梅圣俞《金针诗格》中写道:“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意都要含蓄,方入诗格。”这就是说,诗的写景状物必须要逼真形象,要栩栩  相似文献   

19.
观史与撰史     
观史与撰史观史当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如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知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宋]吕祖谦《史说》历史学家应当无畏、刚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坦率而热爱真理,如诗人所说,一个说一不二的人。...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中叶,统治文坛的是前后七子。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卑视当世,盲目崇古.对当时文坛产生了恶劣影响。到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人,对复古派“物不古不灵,人不古不名,文不古不行.诗不古不成”(《李开先昆仑张诗人传》)的文风大加鄙薄,主张继承南宋以来推尊韩柳欧曾王苏古文的既成传统,提倡唐宋古文.因而被人称为“唐宋派”。这个文学派别实际是作为前后七子的反对派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