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探讨我国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身体机能特征,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和实验等方法,对53名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身体机能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身体机能主要由无氧能力因子、有氧能力因子、恢复能力因子和激素水平因子构成,表现为机体无氧、有氧能力强,恢复能力好,雄性激素水平相对较高;2)相对平均无氧功率、相对最大摄氧量、血尿素和血清睾酮可作为女子摔跤运动员身体机能典型评价指标;3)"百分位数法"制订的不同体重级别女子摔跤运动员身体机能评价标准,能较好地反映现阶段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水平,可为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评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女子摔跤运动员心理疲劳成因及恢复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心理疲劳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并依据女子摔跤项目特点,分析了女子摔跤运动员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有效恢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手段。这对于完善女子摔跤的运动训练。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增进运动员心理健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中国式摔跤女子运动员的能量代谢特征,对20名中国式摔跤女子运动员Wingate无氧功率、尿肌酐排放总量、专项训练后血乳酸进行了测定,运用SPSS13.0数据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女子中国式摔跤运动中专项供能特征为磷酸原-糖酵解系统混合供能;中国式摔跤运动能提高人体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对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力量素质越好,则其竞技能力越强;中国式摔跤女子运动员的有氧能力较低,不利于代谢产物的清除,不利于运动后的恢复;运动员训练水平越高,则无氧代谢能力及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4.
女子摔跤运动项目,目前在世界二十几个国家都是一项较有实力、发展的运动项目,由于运动员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因此,她们的技术动作往往比男运动员漂亮。文章从女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身体、技术、心理训练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便对今后我省女子摔跤运动员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女子摔跤运动员训练血乳酸、血尿素氮的分析,认为女子摔跤运动属于无氧、有氧代谢混合交替,以无氧代谢为主的运动项目。女子摔跤运动员血尿素氮安静值水平较高可能是其生化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我国女子摔跤起步较早,成绩一直在国际、国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如何抓住这个发展机遇,是当前我国女子摔跤需要重视的问题,其中科学合理的安排女子摔跤运动员力量的训练是比赛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分析首都体院几年来女子摔跤力量训练的安排,阐述如何科学安排女子摔跤项目的训练,提供女子摔跤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方法。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对辽宁省女子摔跤运动员赛前分别采取快速降体重和慢速降体重前后身体机能状态进行监测,分析不同降体重方式下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的变化特点,旨在为女子摔跤运动员赛前合理降体重及实时监控运动员的机能状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女子摔跤项目由于其训练和比赛的多重影响性和特殊性决定了该项目力量训练的复杂性,通过对女子摔跤运动员力量训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女子摔跤的力量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进行专家访谈调查,收集近年来国内有关中国式女子摔跤运动员爆发力训练手段的研究成果,经筛选并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处理,优化出5种训练手段作为提高中国式女子摔跤运动员爆发力的最佳手段,并运用到山东体育学院中国式女子摔跤队的训练中。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训练手段能更加有效地提高中国式女子摔跤运动员的爆发力水平,为中国式女子摔跤训练中爆发力训练手段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0.
何钢 《体育科学研究》2007,11(4):53-54,68
为确定大级别女子摔跤运动员的运动素质结构特征,从中挖掘出运动素质训练的重点,采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19项运动素质指标进行测量与分析,研究表明:大级别女子摔跤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是以力量柔韧因子、专项力量因子、动作速度因子、基础耐力因子、速度耐力因子、灵敏因子六大类素质进行排序,其中力量柔韧素质是中、大级别女子摔跤运动员运动素质中的主导核心要素;在大级别女子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中应优先发展力量柔韧素质,但同时注意其他素质的均衡发展,以取得最佳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海马中内皮素(ET)及其受体(ET-R)在慢性心理应激过程中的变化和机制,探讨运动对慢性心理应激大鼠海马内皮素及其受体的影响。方法:利用雄性SD大鼠建立慢性心理应激动物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法测定大鼠海马各区内皮素及其受体的表达。结果:慢性心理应激过程中,随着应激程度的提高,海马各区盯含量逐渐下降,ETmRNA的表达变化方向与ET一致,ET受体ETR-A含量则逐渐提高,运动可缓解以上变化趋势。结论:慢性心理应激可影响海马各区ET及其受体的表达,实验所采用的游泳运动模型可缓解慢性心理应激对海马的影响,但不能完全消除慢性心理应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通过特质焦虑量表测量的24名不同特质焦虑类型的体院男生为实验对象,对其进行了不同心理状态下20min的篮球对抗赛,并就运动免疫学研究争议较多的IL-1、IL-2、免疫球蛋白,分别对其安静时、运动前即刻、运动后即刻采集血样,经化验和统计分析发现:(1)心理应激对运动员血清中IL-I和IL-2水平都产生影响,尤其对IL-I影响显著。(2)高特质焦虑运动员在心理应激和运动负荷后血浆IL-1和IL-2活性的变化水平比低特质焦虑运动员更为明显。(3)心理应激、急性运动对运动员免疫球蛋白水平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运动训练和应激对大鼠HPA轴的影响,将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即对照组、电击组、60min运动训练组、急性心理应激组、慢性心理应激组、急性心理应激+运动组、慢性心理应激+运动组。进行10周游泳运动训练,同时分别施加急、慢性心理应激,然后检测大鼠下丘脑CRHmRNA。结果:1)心理应激可激活HPA轴,下丘脑CRHmRNA显著高于对照组。2)与应激组相比,运动+应激组CRHmRNA增加不明显。结论:心理应激作为一种应激源,会引起大鼠较强的心理反应,从而激活HPA轴;中等负荷运动可有效地降低心理应激,提高机体的抗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14.
徐国芳 《浙江体育科学》2006,28(3):72-73,96
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对浙江省13所高等院校在职体育教师的心理压力源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调适体育教师心理压力的方法和建议,为更好地加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促进体育教育全面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关于健美操运动对女大学生心理应激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生活事件自评量表的测查,研究了女大学生应激水平与体育锻炼运动量、运动项目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有较高比例的女大学生对于“就业压力”,“受人歧视”,“亲友死亡”等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2)健美操锻炼能有效地降低心理应激。(3)每周参加健美操锻炼的次数与心理健康调节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心理弹性理论,运用问卷调查法理统计法等方法等探讨其在身体锻炼对心理应激影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最终得出理弹性在身体锻炼影响青少年心理应激中的调节效应成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青少年运动员生活事件自评量表对山东省1296名青少年运动员进行了测试,旨在评定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应激性生活事件.研究发现,青少年运动员SCL-90各因子发生频率除抑郁、恐怖、精神病性三因子较低外,其它因子相对较高.从各组检出率结果来看,13岁以下组各因子发生频率相对较低,而其它三组发生频率相对都很高,尤以躯体化、焦虑因子为甚;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的应激性生活事件中,"训练、比赛失败或成绩不理想"、"期望顺利进入上一级训练队"、"与队友或好友发生纠纷"等事件无论在应激强度还是在发生频度方面都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构成较强的应激刺激,我们认为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8.
娄虎  颜军 《中国体育科技》2020,(5):35-40,F0003
从体育锻炼应对心理应激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心理神经免疫路径角度,探索重大传染病疫情中进行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对策。通过回顾SARS、H1N1等重大传染病疫情时期公众的负向心理状态,结合运动免疫学和心理神经免疫学有关成果进行逻辑分析。研究认为,重大传染病疫情导致恐惧、焦虑、抑郁、强迫、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负向心理状态,进而造成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力有所下降。疫情时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以拮抗心理应激,改善公众心理状态,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建议选择动作简单易学、具有人际互动性、有反馈和奖励、时间固定在上午和下午、持续30 min左右的中小强度有氧运动。  相似文献   

19.
高水平足球裁判员判罚心理压力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法对广东省12名国家级、国际级足球裁判员在执法过程中产生心理压力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训练目标,旨在为裁判员消除心理压力、准确判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体育运动,是运用各种体育手段,结合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和丰富文化生活的身体活动过程。体育活动可以给机体带来短期和长期的心理效应,是使人身心健康、调节情绪及保持良好心态的有效途径。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个体面临的各种压力也不断的加大。心理应激又称心理压力,指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由于实际或认识能力上的不平衡而引起的一种通过心理、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状态。心理应激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对于"体育运动与心理应激"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