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新闻是哪里来的?有新闻常识的人都知道,新闻是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所以记者在新闻单位也被称作是“跑新闻的”,可是现在新闻单位,有不少记者自己不出去跑新闻,却有不少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2.
李军 《新闻三昧》2006,(5):53-53
在清高者眼里,谈名利是庸俗的。然而纵观芸芸众生,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大多数人一生都离不了“名利”二字,有的为了得名声,有的为了得钱财。新闻工作者每发表一篇作品,名字就出现在作品里,还能得到一笔稿费,似乎更是“名利”中人了,然而鉴于新闻工作的特性,新闻工作者的“名利”却别有一番滋味。先谈新闻工作者的“名”。有的新闻工作者把自己的名字看得重于一切,他风尘仆仆地到处采访,寻找新闻线索,追奇闻,捕花絮,掏隐私,熬夜写稿子,只求多多发表作品,提高自己的名字在新闻媒体上的出现频率,混个脸熟。然而常常事与愿违,作者本人虽然时…  相似文献   

3.
从某种意义上说,照相主要是照脸面。没有脸面也就不成其为照相了。然而,我们的新闻摄影工作者却以独特的新闻敏感和新闻摄影技巧,将“没脸”的新闻摄影作品也表现得异常生动、入情入理。1999年6月8日,《工人日报》一版刊登的《“没脸”见人》,就是这样一幅新闻摄影作品。从图片说明得知,桂林市一家夜总会的一群“服务”小姐,以少量饮料和水果威逼一位客人支付3000元人民币.导致客人跳窗遮跑摔成重伤。警方闻讯,依法将其收审,记者当即拍下“服务”小姐被收审离开夜总会大厅时的情景。画面上,两位“服务”小姐  相似文献   

4.
谈起写稿,有些业余报道员总认为自己身边无新闻可写,不如记者可到处采访;还有的认为本单位的新闻,也让记者“挖”跑了。其实这种“认为”是以偏概全,有很大的片面性,根据我个人近几年的体会,我认为:  相似文献   

5.
五里 《新闻三昧》2005,(11):39-39
有些记特别一些资深记,常常有自己固有的活动地盘,从中发掘出不少新闻,甚至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目前的记多数是分线(战线、行业、工种、军种)跑新闻,跑农业的专门跑农业,跑工业的专门采写工业,有些部门分得更细,工业里还分重工、轻工、手工业等不同战线来跑。这样的好处是不易漏报新闻,也有助于一条战线跑熟了,可精耕细作,跑出一些深度报道来。在这种情况下,记如作有心人,再物色一、二个基地或蹲点单位,并常常深入下去搞点调查,效果就更好,常常能“慢工出细活”,写出一些有份量、  相似文献   

6.
初搞新闻报道,总闷在报道组读报纸、看材料,依葫芦画瓢,虽挤“牙膏”似地写出一大摞稿子.却无一篇见报。后经新闻干事“点拨”:搞新闻,无捷径,唯有勤“跑”,方能捞到鲜活的“干货”。我视报道干事的话为引路灯。将“跑”刻进心中,并用”腿勤手不懒”的写作态度,激励自己,锤炼“跑”功。上“跑”司政后技,下“跑”营连班排,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追寻官兵训练、生活、学习第一线,哪儿有新闻我便往哪J[‘“跑”。“跑”的多了,跟连队干部战士自然就熟了,渐渐地,他们也主动向我提供新闻线索。1996年冬季的一天,屋外…  相似文献   

7.
今日造假, 明日澄清, 今日造谣, 明日辟谣。真没想到, 这种小孩“过家家”、“翻烧饼”一样的玩意儿, 竟然在如今的一些传媒上流行开来,成了“时尚”, 而且, 已由文化娱乐报道蔓延到时政报道之中。有人谓之曰“幽默新闻”, 有人斥之为“问号新闻”, 依我看, 这是一些媒体病了,  相似文献   

8.
赵金 《青年记者》2002,(11):54-56
主持人的话:最近一位做跑口记者的朋友向我诉苦,由于写了几篇所跑“口”单位的批评文章,被该“口”的诸单位联合封杀,不再提供新闻线索,导致新闻漏报,完不成任务.遭到“老板”警告。而有些吃著,用着,拿着所跑单位福利,写着官样文章的记者却“名利双收”,还时不时拿回大红的表扬信,这令他愤怒不已: “跑口简直就像新闻垄断.这简直是滋生新闻腐败的一项制度。”  相似文献   

9.
新闻的真实性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从有“新闻学”以来,“新闻真实性”问题就让人争论不休.如今我说个新的话题,叫新闻的“生活真实”,这可不是添乱,确实感到值得一说.艺术是生活的反映,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由此产生了两组矛盾: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新闻真实与事实真实.但是,从泛意上说,新闻也是一种艺术,是客观报道自然与社会生活、再现生活过程中选择其新的一种艺术.于是您要细读一些新闻作品会发现,不少新闻作品中,写的并非全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者是“发生在具体时、空中的事实”,而是写进了许多生活现象,写进了记者的生活感受和生活体验,写进了生活中曾有的却没有事实基本要素界定的“无主事实”等等.一些新闻作品尽管写进了这些“生活”,写进了这些“无主事实”,却并未影响这些作品的新闻性、真实性和传播价值.有的作品还拿到了新闻大奖并受到广泛好评.我们把新闻作品中的这种真实称之为“生活真实”.这类反映“生活真实”的新闻内容,在新闻作品中常见有这么几种:  相似文献   

10.
我在中东地区当记者时,同西方派往那里的记者常有接触,现在我把自己观察到的西方记者的长处与短处作些介绍,供同行们在业务研究上借鉴、参考。中东是当今世界最动乱的热点之一,是出新闻的地方,也是西方各国舆论机构十分关注的一个地区。西方新闻机构派出大量记者常驻在这里。据统计,除临时来采访的外,每年常驻开罗的各国记者有近400名之多。绝大多数记者来自美国或西欧地区,其中有些人虽住在开罗,跑的却是全中东。有些人在中东辗转十多年,几进几出,被公认为“老中东”。西方记者和西方新闻机构在从事业务活动中,有他们的长处和可以凭依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1999,(6)
在某种意义上说,照相主要是照脸面。没有脸面也就不成其为照相了。然而,我们的新闻摄影工作者却以独特的新闻敏感和新闻摄影技巧,将“没脸”的新闻摄影作品表现得异常的生动、有趣。1999年6月8日《工人日报》一版刊登的《“没脸”见人》就是这样一幅新闻摄影作品。从图片说明得知,桂林市海莱夜总会的一群“服务”小姐,以少量饮料和水果威逼一位客人支付3000元人民币,导致客人跳窗逃跑摔成重伤。警方闻讯后,迅速采取行动,依法将其拘留。记者当即拍下了“服务”小姐被拘留离开夜总会大厅时的情景。画面上,两位“服务”小姐…  相似文献   

12.
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大师?他们用什么来证明自己配得上“大师”头衔?“大师”的一般标准是什么?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比同时代的人活得长,就称呼他为大师,也不能因为他和更有名的人打过架,混了个脸熟,就给他“大师”称号。大师不同于常人之处,  相似文献   

13.
干记者时间稍长一点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中,有些是费尽心思“挖”出来的,有些则是不期而遇“捡”来的。但是,“捡”新闻并不像字面表述的那样轻松,不但需要一定的新闻敏感,还需要快速灵活的采访方法。否则,近在眼前的新闻也不一定能捡得起来。  相似文献   

14.
十多年前,我自己写不来小说时,也常常找一些发表过作品的人请教。出了名气的并不太拿小人物当回事;偶而有热心人,就告诉我:“你呀,先学着编个故事,如果能编圆了,再把它通顺的写下来,这之后写多了,自然也就是小说”。我尝试着编过故事,因小时候听说书,听得多,听得入迷,一些今古传奇(?)熟于心,因而编的故事也算引人入胜。然而,故事编了几年,小说却并未写成一篇。明眼内行一看,均曰:“雷同!”后来,渐渐觉着编故事的路走不通,但为什么  相似文献   

15.
把关就是掌握新闻报道的“度”把关是维护新闻真实性和坚持新闻党性原则的“进忠术”。把关要掌握报道的度。报道是否适度,反映了新闻从业人员及其所服务的传媒机构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申鉴·杂言”曰:“进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新闻把关就是要防患于未然,防、救、戒三术并用,力争杜绝新闻失实和政治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论新闻漫画的创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漫画作者或漫画家在创作之前,需要经过对新闻事实的采访,以获得新闻漫画报道的素材,这是不能偷懒的必修课。如今,在一些报刊上,我们见到许多似曾相识的“新闻漫画”,无论是题材还是表现手法,都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当然,某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同时引起多人的关注是十分正常的,但是,出现表现手法上的“雷同”,则说明个别作者可能没有通过自己的眼睛去采访观察,或者说没有积极开动思路,不善于创新,总是在别人的作品上改头换面,满足于效仿他人的表现手法。这种“跟风”行为对新闻漫画的发展无益,我们在创作新闻漫画的时候应该注意避免此类倾向。 新闻报道要有新意,贵在创新,新闻漫画亦然。在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7.
记者的“跑”是采访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完成好报道任务,在“跑”的过程中还必须解决往哪里跑以及“跑与看”、“跑与想”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纷繁迷离的现实社会,记者究竟应该“跑”向何方呢?我在几十年的新闻实践中寻到的具体答案有二。一是跑到群众中去。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其前途也在群众。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采访到有意义的新闻。范长江谈到他的采访经验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记者应该在群众中生根,应该到处都有朋友。现在有些记者去访问,有点类似办官差,  相似文献   

18.
自从“一国两制”提出之后,我们报纸上对于台港澳的消息,已引起注意,不断出现“台港澳”的专栏新闻,报道当地消息。这诚然是一件好事,不过,在选材上,却不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试以某报某日的《台港澳新闻》为例,一个专栏里,收了四条新闻,其一曰:《台湾重金属污染严重》;其二曰:《台湾森林历经浩劫》;其三曰:《台湾南部蔓延登革热流行病》;其四曰:《台湾流行算命求神》。把四条新闻放在一起,人们就可以见到台湾这个地方,污染严重,疾病流行,迷信盛行,一句话,台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然,以台湾之大,这些消息自有他的根据,正  相似文献   

19.
我一向坚持一个观点:一个有志于从事传媒事业的人,一定要使名字活在自己的作品上. 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作品”,二是“自己的”,三是“活”.传媒工作者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空洞的话不顶用,要出东西,要出经过自己艰苦劳动而得来的东西,要出与自己的以往相比、与他人相比不断有新内容的东西. “有作品”,首先要有数量,然后要有质量;从一定意义上讲,质量要由数量作基础作支撑.  相似文献   

20.
传媒的任务和目标应当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应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积极传播精神文明,坚决抵制腐朽落后不健康的东西,这也是绝大多数传媒的基本实践与经验总结。但也应当看到,在个别传媒也出现和发生了另外的情况,因“性”文章太多或“性”趣太浓,大有误导读者之嫌。不信请看,在一些传媒上赫然出现了诸如“十大性新闻”、“性爱日记”、“包工头欲开‘性福’培训中心”等报道。还有些文章题目就叫“性借条事件”、“我的性爱历程”,要么是什么从一夜情书中摘抄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