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制造环境气氛,作家可以调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运用色彩艺术,特写艺术,雕塑造型艺术,绘画艺术,园林建筑艺术及音响艺术等各种不同艺术手法,来达到刻划人物性格,构思小说布局,制造小说环境氛围.所以,小说家的艺术天地是艺术家中最为广阔的.作为一代文学巨匠的茅盾,在小说创作中,同样运用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创造茅盾小说的艺术天地,来丰富茅盾小说的艺术世界.其中,在小说创作中运用各.种不同音响艺术来刻划人物性格,展示环境氛围,突出作品主题,是茅盾小说艺术世界里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2.
茅盾和贾平凹都曾写作乡土小说,茅盾30年代的作品反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古老乡村的冲击,贾平凹在改革开放潮流中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乡土社会的变化.本文将通过对比茅盾、贾平凹此类乡土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变化、乡土发展状态以及作者对“城乡碰撞”的态度来探究不同时期的作家们在城乡巨变中对乡土社会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提起茅盾的小说,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一批情节小说,诸如《子夜》、《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这批小说以其情节的错综复杂、人物形象的生动丰满和环境的典型深广而为人所称道.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抒情小说和心理小说在中国文坛的蓬勃兴起,茅盾的一批抒情小说和心理小说的声誉渐渐提高.《蚀》、《虹》和《腐蚀》等小说为当代茅盾研究者频频论及,其价值不断被发掘.  相似文献   

4.
纵观茅盾所有的小说创作,我们不难发现,女性形象在他的小说中占有非常瞩目的地位,从而形成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女性形象的艺术画卷。在这些女性形象中,蕴含着茅盾对生活的深沉思考,诉说了他寻求女性美的美学情愫,同时,也为他的小说增添了不尽的艺术魅力。正如有的论者所说:从“时代女性”的群像“终因茅盾的倾心尽力的描绘,而在文学史上灼灼生辉,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具有永久艺术生命力的文学形象类型。”①不可想象,如果没有了这些独特的女性形象,茅盾的小说将会变得多么苍白而乏味啊!也正因为如此,对茅盾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审视…  相似文献   

5.
解读茅盾代表作,展现茅盾对社会与时代进行的多维思考,揭橥茅盾小说中对社会历史的“异质性”反思,为把握茅盾的某些文学特质及其如何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提供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6.
茅盾擅于展现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现代都市文化场景和快速生活节奏,并以此观照、分析现代中国社会,这构成茅盾创作最显眼的底色和基调.而独特的都市视觉、都市精神、都市时空节奏,则使其小说成为典型的现代都市小说.  相似文献   

7.
人们一般都认为茅盾小说最显著的特色就是深刻的社会剖析。茅盾往往是“先以一个社会科学的命题”作为创作的出发点,总是带有鲜明的政治动机和理论意图。他把小说艺术和社会科学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观点去观察、剖析各种社会关系、人生世相,采取全景式的写法以展示社会全貌。跟其他现代作品相比,茅盾的小说创作显示了一种自觉的深沉的理性精神。毫无疑问,这些认识都是很正确,甚至可以说是很深刻的。但是熟悉茅盾小说文本的人,特别是那些艺术感觉敏锐的读者却并不满足这些结论。人们隐约感到这些结论与茅盾小说创作本身有着某种程度的脱节,它并不能涵盖人们对茅盾小说创作的整体感受。人们不禁想到,这些权威性的结论似乎还缺少些什么。  相似文献   

8.
《子夜》的创作与茅盾1920-1930年代的文艺批评活动有着深刻的精神关联。从1920年代开始,茅盾就在文艺批评领域崭露头角,他积极探索中国文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逐渐表现出引导时代文艺思潮的自觉意识。并且,茅盾还在研究小说创作的理论专著中深入探讨了小说创作与时代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纵观茅盾在1920-1930年代的文艺批评活动可以发现,他呼唤作家在创作中表现时代社会的文艺思想贯穿始终。这种文艺思想不仅表现在其文艺批评方面,还渗透到他的小说创作过程之中。《子夜》标志着这种文艺思想的成熟。考察茅盾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文艺思想与小说创作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厘清茅盾的文艺实践活动是如何影响到《子夜》的创作的。  相似文献   

9.
茅盾被认为是以文家之笔写社会结构的圣手.科学的文风、理性的社会解剖为后人所称道.其笔下的人物大多处于一种宿命的生的欲望中挣扎着活下去的努力的境地.过去对茅盾小说的解读更多地是做了社会学的评价和判断,而不是把小说当作小说、艺术形象当作艺术形象.本文则从美学的艺术的角度,认为他们大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的生命个体以自己的方式对于新的现代文明的一种恐惧和拒绝,为了实现活着的基本的欲求而挣扎的卑微灵魂.  相似文献   

10.
茅盾小说具有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的色彩,茅盾从悲剧美的高度,塑造了一系列悲剧人物,“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并揭示了各类悲剧产的客观环境与社会因素,寄寓着他对旧社会旧制度的憎恨与反抗、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茅盾小说中的各类悲剧色彩斑斓,因其立足于现实主义的牢固基石,故色调有别于中国或西方的古典悲剧与现代悲剧.  相似文献   

11.
写于一九三二年十月的《春蚕》,是茅盾描写农村生活的第一篇成功之作,这篇小说,塑造了不下十个农民形象,这些形象几乎每一个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足以构成一幅三十年代农村丰收成灾图的人物画廊.谁是《春蚕》这幅丰收成灾图里的主角呢?是老通宝.茅盾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众星拱月”的艺术手法和丰富多采的笔墨,刻划了老通宝这个三十年代的旧式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具体分析茅盾的文艺理论、小说创作乃至文学评论中民俗所发挥的社会和文艺等诸多功能。民俗的运用和描写不仅影响了茅盾的文学实践,而且茅盾的民俗取向深刻影响了左翼作家的小说叙事,民俗的运用对克服创作中的概念化、公式化的弊端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在小说中有许多的新型女性形象,她们都有着各自的特点,都非常的鲜活.而茅盾描绘的女性形象却具有与其他小说中形象不同的特点,茅盾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独特的,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我国的现代文学研究中,出现了贬低茅盾小说艺术价值的现象,有的研究者对茅盾小说艺术个性的认识以及在评价问题上,发生了一些偏差.有人甚至将“茅盾现象视为小说创作中某些不良倾向的代名词,而无视他的一系列小说作品曾经有过、迄今仍然存在的审美魅力,企图将茅盾排除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大师之外.因此,重新审视茅盾的创作活动,探析其小说的艺术个性,并对其作出正确、公正评价,是有必要认真研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变形有广狭两义,狭义变形指涉不同种属的生命形体的相互转换,也可称作是肉身变形,它源于古代神话、宗教.现代变形艺术基于现代哲学变革和现代文明危机及文学创新欲望,有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两条路线.茅盾小说变形艺术更多与现代主义相联系,早期小说变形基于历史断裂引发的危机意识,三、四十年代小说变形基于美学现代性追求.动态性、抒情性、哲理性是茅盾小说变形艺术的三个主要特征,这三者都与政治隐喻相关联,变形演绎的就是一曲"身体政治学",这是茅盾小说变形艺术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6.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小说家,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宗师.他们以各自的创作业绩,反映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与不同的特征.茅盾的小说,标志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与四十年代国统区革命文学的实绩,鲁迅的小说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厚固基石.两位作家的创作思维与美学追求,有相同与相异之处.他们创作互补的璀璨光华,照亮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史册,是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致陈烟桥的信中指出:“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茅盾小说就是既富于地方色彩又具有国际影响的.这与吴越文化不无关系.我以为研究茅盾小说与吴越的文化关系,对于我们加深认识茅盾小说的独特性与世界性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现代作家中,沈从文堪称为一位多产作家。尽管他从一九二五年登上文坛到一九四七年就基本上终止了文学创作,但二十余年间仅小说结集就有五十余种。这些小说如同他的众多散文一样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成就。就大的题材来说,他的小说基本上可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所谓“都市文明”的揭露;一部分是对湘西社会生活的描绘,这前一部分小说,如与茅盾对上流社会画卷般的描绘,与张天翼对中产阶级的嘲讽,与曹禺对家庭、社会道德的深刻透视相比,毕竟显示不出更多的思想艺术特色。沈从文小说创作最突出的成就应该说是他的那些用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精心描绘出来的一幅幅色彩斑烂的湘西风物人情的画图。这部分作品可  相似文献   

19.
茅盾改书名     
1931年至1932年间,刚刚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茅盾写出一部30多万字小说《子夜》,从而尊定了作者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后来,这部巨著成为茅盾文学生涯中的代表作。但是,这部小说原先并非题名《子夜》.而是《夕阳》,《子夜》是在出版时才正式定名的。1933年1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这部小说时.茅盾(?)经推敲,决定  相似文献   

20.
作者从茅盾人生追求与文学创作历程的结合上,论析政治倾向始终是茅盾小说的精神脉系这一观点.茅盾的文学理论主张的创设、文学创作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确立等等方面,都有着明晰的政治眼光,强烈的阶级意识及浓厚的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