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近年来,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媒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使得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的信息传播形态开始从原先的泾渭分明逐步走向有机聚合,不同媒介之间的融合正从预言变成现实。“媒介融合的出现标志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2.
当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无论电视、广播、报纸,还是新兴媒介——网络,都日益讲究“三贴近”。而传统媒体“三贴近”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竞争中加强互动。这一点看网络的受捧十分明显。网络作为第四媒体的兴起,其最具吸引力的就是它那开放的双向信息流通形式,它从根本上  相似文献   

3.
网络技术的问世,推动了传媒的更新换代,报纸、广播、电视划归了“传统”,新兴的网络成为“强势”。面对网络强势,报纸副刊的走向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土文化的“沦陷” 21世纪,现代科技推动人类走进了信息时代。作为信息传播重要媒介之一,第四媒体互联网  相似文献   

4.
王亚琴 《新闻世界》2009,(9):152-153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得到普及和发展,走进了大众的生活。互联网已经成为公认的继报刊、广播、电视这样的大众传媒之后的“第四媒介”。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它打破了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对社会信息和舆论的相对垄断,在网络上,传者和受者相互转化,每一个网民都能成为传者,传播信息,发表舆论,有了更多的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5.
吴燕 《新闻知识》2008,(1):50-51
大众传媒亦称大众传播媒介,它是一种向大众传播信息的行业,包括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电影、广播及新兴电子媒介等。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已成为除家庭、学校、同龄群体之外的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无论传媒提供的信息对儿童的社会化成长起什么作用,不可否认,当代儿童比以往任何一代儿童都深受电视、广播电视、报纸刊物和网络等新兴电子媒介的影响,因此大众传媒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贾影彪 《新闻窗》2009,(3):108-109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工具的出现。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以及新兴媒体互联网被称为四大媒介。而手机以其无与伦比的优势,包括传播迅速及时,传播面广,反馈神速,传播信息不受时空限制,传播行为个性化而逐渐被业界认同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相似文献   

7.
魏莱 《新闻窗》2008,(2):98-99
网络被称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它的出现,是大众传播媒介史上一场深刻的革命。作为一种新型媒体,网络不仅影响着公共舆论的传播方式,而且影响着公共舆论的形态。在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充当“把关人”的角色,在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网络传播打破了这种格局,  相似文献   

8.
孙强 《新闻窗》2011,(2):64-64
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手机从单一的通讯工具演化为传播媒介,被人们称作“第五媒体”。第五媒体”是指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出现的又~种理想的新兴媒体,它集网络和电视功能于一体,通过宽带流媒体技术,把各种文字、图像、音频信息数字化后传输给用户。  相似文献   

9.
在电子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印刷媒介经受了一次次的冲击。最初,它以更为深层和详细的报道战胜了被喻为“心灵剧场”的广播的威胁。接着,它作为真正意义上的解释者、信息综合体、转述者以及分析家,为淹没在信息洪水中的受众提供了培养冷静思考和判断能力的机会,使它在强大的电视媒介的冲击下求得生存。而令,面对着迅猛发展的网络媒介,报纸除了与网络积极配合形成网络报纸外,正以其切合当前经济技术水平,符合人们阅读习惯和怀旧情结等优势而得以保持下去。特别是在一片信息的‘“鼓噪”声中,报纸精心绘制的精美“大餐”,成为网络生活中有益于健康的调味品。在以处理信息的效率为新闻时效性的衡量标准的网络信息时代,报纸将拥有新的意义上的“时效性”优势。这一切都证明:报纸在电子时代还将伴随我们很长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0.
所谓网络媒体,简言之,就是媒体意义上的网络,恰如媒体意义上的报纸、广播与电视。它是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发布新闻和进行新闻等信息服务的一种传播媒体。与传统的报纸、广播与电视三大媒体相比,它是一种“第四媒体”,是一种“新媒体”.  相似文献   

11.
校园媒体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目标受众,用于信息沟通的媒介形式。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以及网络组成了如今的立体式信息传播渠道,构建了新时期的校园媒体。高校媒体是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工具,也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2.
人们把报纸叫“新闻纸”,认为报纸是向人们传播新闻的最快的工具。其实,这完全是旧观念。自从无线电广播诞生以来,报纸这个“新闻纸”就变为“旧闻纸”了。当代,各国人民了解国内外大事,主要不是靠看报纸,而是靠看电视、听广播了,在我们国家里,电视还不普及,了解国内外大事,大多数人靠听广播,或者说大多数人首先是通过广播来了解国内外大事的。  相似文献   

13.
分析当代两大媒介(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及从属于两大媒介下的四大大众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产生与发展,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现实需要而催生出一种新的媒体时,人们包括一些专家都会惊呼传统媒体(相对于新生媒体)将被取代。我国早期对广播事业深有研究的留美学朱其清在1924年写成的《无线电之新业》中称广播事业“将取新闻纸类、留声机等而代之”。  相似文献   

14.
姚烨 《河北广播》2007,(4):49-51
广播产生之初,最大的市场是广大农村,对农节目一直是广播节目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民也对广播有着强烈的诉求和情感依赖,是广播最重要的受众群体。根据相关的调查,在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期,我国农村受众接触、使用大众媒介还呈现广播最高,其次是电视、报纸的状况;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电视得到迅猛发展,出现电视最高,其次是广播、报纸的状况。而当前,则是电视一枝独秀、广播、报纸不相上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尽管研究受众心理,并非自今日始,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此未引起普遍重视则是事实。原因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们比较注意新闻作为“武器”的作用,而不大注意新闻作为媒介的作用。时代终究前进了,信息的概念、意义,已为人们所普遍关注,报纸、广播、电视的媒介作用日益为人们所承认,在我们党的一个重要文件里——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里,明确地使用了“传播媒介”这一概念,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 报纸、广播、电视是“武器”,同时也是“媒介”,而且“武器”的作用也是以“媒介”的形式发挥的。这个立论,应该说是经得起检验的。  相似文献   

16.
大众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进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报纸到广播到电视再到今天的互联网,传播手段越来越先进,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信息”这一概念,认为任何一种媒介的出现都传达了一个社会来临的信息。在今天的传媒新技术条件下,我们已经迈人了信息社会。  相似文献   

17.
广播是以声音为媒介的信息传播工具,转瞬即逝和不可逆性是其天生的弱点。电视有画面,报纸有图片,广播新闻相对于其他媒体新闻,无画面是明显的劣势,这直接影响了广播新闻的收听效果。那么,广播新闻在报道中能否产生“视觉画面”做到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在今天这样一个媒介融合与信息互渗的时代,网络不仅成为媒体融合的中介,而且正成为一个数字化互动的复合媒体。在新技术支撑体系下,网络与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共同构成了今天的新型媒体。在这一新媒体语境下,网络文化不仅成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网络社会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农业广播新闻潜在的拓展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平 《声屏世界》2004,(12):47-48
农业广播新闻具有广大的拓展空间和发展潜力。首先从媒介来看,在城市媒体竞争已经白热化的今天,广播的收听优势只存在于移动人群之中,而在农村,全国性报纸、电视受众市场还不大,网络也不流行,媒介竞争局面与城市不可同日而语;其次。广播媒介是农村的传统媒介工具,也有专家预测,在城市消费市场面临饱和的状态下,广告市场利润也呈下降趋势;再次,农民消费能力在逐渐提高,因此,下一个广告增量空间就是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同时,在不富裕的农村,广播以其传递信息快、收听方便、成本低廉的特点,更容易成为农村媒介的首选。农民了解国家大事,获取科技和市场信息,对农广播节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在农村,广播仍然有着广阔的市场。坚守农村,开拓农村市场是广播媒介的明智之选。  相似文献   

20.
现代传媒对当代大学生成长影响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传媒对当代大学生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本文通过对在宁几所高校所做的一次抽样调查发现网络对大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报纸、电视、杂志次之,而广播的影响相对较小。大学生接触媒介存在着年级和性别差异,高年级学生和男生更倾向于使用网络;而低年级学生在报纸、杂志、网络三方面所占比例均等,女生更喜欢接触电视、广播。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校媒介的利用上还存在着电视的覆盖率相当低、广播的利用度太差、校报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在校上网受限、高校间缺乏交流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