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钟琳 《编辑之友》2010,(12):107-108
游星雅女士在<编辑之友>2010年第4期发表了<关于高校学报集团化发展模式的思考>(以下简称<模式>)一文,首先总结了我国高校学报的现状,并对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了"组建高校学报集团是学报改革的必然趋势"的观点并对"高校学报集团"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解析,最后提出了组建"高校学报集团"的操作构想.  相似文献   

2.
高校学报改革的认识误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钱畅 《编辑学刊》2005,(4):51-54
笔者对最近两年的<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和<编辑学报>的论文进行了统计,<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年的2 5 7篇论文中,专门以高校学报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28篇,约占11%,2003年的288篇论文中有36篇,占13%;<编辑学报>2002、2003两年的443篇文章中(含1期增刊),有4 2篇专题讨论高校学报的有关问题,约占10%.这些数据一方面表明高校学报改革在科技期刊研究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另一方面显示近两年高校学报凸显了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正引起大家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3.
高校学报《稿约》与编辑的法律意识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苏慧  陈卫萍 《编辑学报》2003,15(3):186-187
调查了2001年出版的200份高校学报刊登《稿约)的情况。结果发现,对《稿约》普遍重视不够。讨论《稿约》存在的2个问题,印形式上的随意性与内容的不完整性,而这正反映出高校学报编辑著作权法意识的缺乏。  相似文献   

4.
雷丹 《编辑学刊》2005,(5):56-59
"新时期强势高校文科学报的思考"一文(见<湖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出版研究,2004年第10期),比较全面地提出了传统办刊模式下高校文科学报的弊端,指出了新时期高校文科学报办刊新理念和新模式,给人以新的启示.联系目前我国社科期刊包括高校学报(主要指高校文科学报,下同)的改革趋势,有些问题有必要作特别补充,以求其解,这些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近来,有些高校学报编辑部收到了<为高校学报勘误>的广告.广告称:"本人原为<××××学报>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不久即将退休.鉴于身体尚好,退休后还想干点事情,于是牵头办起了××××服务所…….  相似文献   

6.
搞好学报发行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 1."学报发行"是学报界敏感的字眼 说它敏感,一是因为学报捉襟见肘的实际发行量,会令任何一个采编人员汗颜.据说一家具有40年历史的学术期刊,发行量仅仅40份,实在不敢恭维这家刊物到底有什么经济和社会效益.总体而言,高校学报除<北京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名刊的发行量达到近万册外,大多数学报的真实发行量一般都在200册~1000册左右.  相似文献   

7.
初审中利用数据库检索论文抄袭行为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周英智  李伟  孙瑶  靳光华 《编辑学报》2008,20(4):319-320
在初审过程中利用数据库检索系统对<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的来稿进行查新,发现2007-03-2008-03共30篇有抄袭现象的稿件.对这些稿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工作经验就如何发现抄袭稿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加入WT0,我国的报刊业已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各报刊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高校学报尤其是一般高校学报随之也暴露出了更多的问题,特别是高质量的稿源越来越匮乏,创新性稿件越来越少,论文的整体学术质量逐渐下滑,已严重影响到学报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拓展高校学报发展空间的有益尝试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通过对高校学报特点和目前上网状况的分析,提出了扩大高校学报影响的途径.开设Web网站或者建立网上数据库,为高校学报与读者、作者交流提供了窗口,但这只能是等客上门;而利用电子函件列表,创办<高校学报导读>电子杂志,通过文摘和目录的形式向读者介绍高校学报最新发表的论文,这无疑进一步拓展了高校学报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高校学报是我国期刊业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最富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期刊。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学报在我国高校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许多高校学报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优秀稿件匮乏、学术水平下降、发行量萎缩、读者面减小、网络化程度低等问题。笔者认为,学报综合性的办刊模式是学报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张峻 《编辑学报》2010,22(5):397-398
共同第一作者和作者同等贡献的描述在国外科技期刊中多见,国内期刊中亦有增多趋势,但因此也会带来滥用作者署名权的问题。针对此类问题,认为应主张在接受投稿时就引入作者关于各自贡献的陈述,这有利于审稿人、编者、读者甄别作者排名的真实性,监督作者署名权的使用,维护科研工作的严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探讨作者贡献声明的格式、内容构成要素及与作者署名次序之间的关系等,旨在发现规律以便更加科学、合理地对论文合作作者进行学术评价及加快图情学期刊作者贡献声明的规范和推广进程。[方法/过程]阐述3种国内外图情学期刊作者贡献声明的格式及内容构成要素,分析和比较不同署名次序的作者与不同类型贡献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结论]3种期刊作者贡献声明的格式、要素等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推广;3种期刊无论从作者层面还是从贡献要素角度分析,都呈现署名靠前的作者其贡献要素参与程度较高的规律,并且第一作者在"提出研究思路"撰写论文"设计研究方案"等核心贡献要素上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13.
于化东 《编辑学报》2021,33(1):86-89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科技期刊发展,尤其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但是,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水平与国际期刊强国相比,差距较大.如何促进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稿源质量是期刊发展的生命线,同行评审是稿源质量的守护神.国内专家审稿存在诸多弊端,面向国际发展的英文科技期刊选择国际化审稿是必由之路.创建国际化审稿人专家库是每个英文科技期刊的必要选择.本文以《数学研究及应用》期刊为例,探索英文数学期刊创建国际审稿人专家库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建立和管理审稿人专家库,为国内期刊走向国际,早日成为国际一流科技期刊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网络学术期刊运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界定网络学术期刊的基础上,从国际化水平、稿件接收与评审、出版形式、读者服务、经费与版权问题、平行载体等方面探讨网络学术期刊的运作模式,指出其对构建新的学术交流体系和形成新的学术出版格局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指出优质稿源是期刊立足之本.分析<西北农业学报>稿源状况及下降原因,并对如何进一步拓宽稿源,畅通来稿渠道提出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陈静 《编辑学报》2013,25(2):156-158
针对地方院校理科学报稿源萎缩的现实,从论文写作难度、非法期刊分流、职称评审导向、审稿标准提高、检索系统介入等10个方面探究分析其原因,并提出6种可资学报工作者参考借鉴的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17.
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活动的基本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迟玉华 《编辑学报》1992,4(3):130-133
从(1)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的编辑活动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2)文化选择与文化导向;(3)编辑主体的创造性及其应有的素养;(4)成果体现;(5)制约机制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学术期刊编辑活动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科技期刊组稿模式优化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菁  戴罡  朱蔚 《编辑学报》2019,31(5):564-566
建设高质量科技期刊是加快科技创新、落实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本文围绕科技期刊组稿模式这一重点环节,在梳理分析当前科技期刊组稿主要环节存在问题基础上,从加强策划、拓展稿源、优化审稿、增加期刊服务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查新意识在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艳红  贯剑 《编辑学报》2005,17(1):41-42
从编辑查新意识培养的角度探讨提高科技学术期刊文献编辑质量的方法,并就有关稿件审理、编辑加工、向专家约稿等方面论述查新意识在编辑工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plores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proximity among scholarly journals by using network fusion techniques. Similarities among journals are initially represented by means of a three-layer network based on co-citations, common authors and common editors.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three layers is then combined by building a fused similarity network. The fusion consists in an unsupervised process that exploits the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Subsequently, partial distance correlations are adopted for measuring the contribution of each layer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fused network. Finally, the community morphology of the fused network is explored by using modularity. In the three fields considered (i.e. economics,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ciences and statistics) the major contribution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fused network arises from editors. 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role of editors as gatekeepers of journals is the most relevant in defining the boundaries of scholarly communities. In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ciences and statistics, the clusters of journals reflect sub-field specializations. In economics, clusters of journals appear to be better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alternative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