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有两节汇报课对我触动很大。一节是北京市东直门中学高一学生"体验·感悟"的社会实践课,一节是顺义区第一中学的老师以"联想·人生"为专题组织的研究性学习汇报。 东直门中学社会实践课的汇报亮点,是每一个学生讲述自己到河北贫困县崇礼、清华大学和拓展训练基地实践后,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通过社会调查、个别访谈和参与活动,学生们明白了为什么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只有亲自感受贫困才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2.
赵涌 《江西教育》2003,(4):24-24
让课堂“活”起来,应有三个具体表现。一、学生应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我听了这样一节口语交际课——《我会拼图》。一上课就有学生充满自信地告诉大家:我会剪纸,会画画,还会拼图。我在家里就拼了机器人、小房子、小青蛙,今天我还要拼更有趣的东西,你们瞧着吧。接着老师让大家动手拼图,把拼图贴在胸前变成拼图娃娃,作自我介绍,和小朋友交流,给自己贴上大红花。然后边唱着歌边到同学中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拼图,向别人请教拼图的方法。最后分组办拼图商店,给  相似文献   

3.
教学说明 :我会拼图》是一年级上学期的一节口语交际课 ,在图中画有一个男同学正在用各种颜色、大小不一的圆纸片拼图 ,图的下方还有他已经拼出的大熊猫、大猪头、小兔子。这是一节在看图和拼图中激发学生口语交际愿望、提高口语能力的课。教学目的 :1 能简单地说出自己用圆纸片拼成了什么?是怎样拼成的?2 学说普通话、培养大方的说话态度。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说话的条理性。教学难点 :1 让学生发挥团队精神、合作学习。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彩色圆纸片、剪刀、胶水、彩笔。教学…  相似文献   

4.
<正>一、教材分析“拼图·公式”是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的基础之上开展的一节活动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借助拼图对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这一互逆过程的总结和提炼.二、学情分析本节课借助具体的图形将数学的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帮助学生实现两阶段间的平稳过渡,让学生在参与数学实验的过程中有更为直观的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其数学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设计,适合于二、三年级学生的教学。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感悟平面图形的特点,培养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在拼图的过程中感受七巧板的巧妙,在创造图案的过程中发展智慧。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拼图形,体会图形的变换,教学难点是用七巧板创造性地拼图形。  相似文献   

6.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三框.)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人的生命的独特性"两框知识后,对生命的重要意义及互相关爱有了整体感知,但面对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等问题还不是很清楚,这也正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这节课是前两节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生命教育"的"瓶颈".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设计,适合小学二、三年级的教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感悟平面图形的特点、培养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在拼图的过程中感受七巧板的巧妙,在创造图案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智慧。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拼图形体会图形的变换,教学难点是用七巧板创造性地拼图形。  相似文献   

8.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喜欢玩拼图吗?(喜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玩拼图开始。(拿出一小块拼图放在拼图里)这块拼图合适吗?生,:太小了。师:怎么看出来的?生2:拼图与拼图之间有空隙。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7,(14):92-93
本节课为第五课时,内容是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5Part B的Read and write。在前几课时中,学生已经对人生中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生涯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本节课是对本单元主题"career"的拓展延伸,从别人的职业理想影射到自己的职业规划,在第四单元"hobbies"与"job"之间建立起了必然的联系,也对学生今后的择业观提供了正确的导向。  相似文献   

10.
<正>入秋的厦门,"第三届全国初中道德与法治卓越课堂观摩及研讨会"如约而至。人生有无常,生命自精彩,一节来自陈骞老师的"增强生命的韧性",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真谛,原来生命自有百般挫折,原来人生可以独自精彩。这是一节温暖的课、一节感动学生的课,当下课铃声响起,笔下更有无数思绪。一、情感交织:从1到0,感恩相遇生命的相遇本身就是一场美丽的意外,正如这节课上陈骞老师与厦门三中学生的遇见。从导入开始,生命的相遇便发生了,学生与陈老师之间的情感交融就发生了。  相似文献   

11.
"能量的释放和利用"是苏州市优质课比赛的课题之一,与以往比赛课题的不同之处在于本节课不是新授课,而是面向即将会考的初二学生的一节复习课。笔者坐在学生中间,领略了不同教师对同一节课的不同处理与展示。课后不禁开始思考初中生物复习课到底应该如何定位?如果自己上这节课,会如何处理?1复习课的定位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看,如果说新授课教学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采用"自下而上"的程序逐步建构核心概念的话,那么复习课则应该是以课程标准为  相似文献   

12.
"百分数的意义"是节经典的老课,很多数学名师都用过这节课展现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后起新秀更是频频用这节课来"小试牛刀"。因此,有关这一内容的课例可谓异彩纷呈。俞老师以数系的扩充、数感的培养为线索,巧妙地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领学生掌握百分数的本质,看似"粗糙"的背后,蕴含着他对这节概念课教学独特而深刻的思考。一、类比邻近概念,沟通新旧联系  相似文献   

13.
问题为什么我精心准备的教学不能打动学生?这是我在两年前教学"挫折面前也从容"一课后遇到的尴尬情景,也是很多思想品德教师上完课后的心理状态。这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面对挫折时采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从挫折中领悟战胜挫折的方法,探索人生智慧;善于用名人、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人物战胜挫折的事迹激励自己。当初,根据课标要求我精心准备,借助教参提供的丰富材料,同时还从网上下载感人的事  相似文献   

14.
<正>在全国现代与经典的讲台上,我选择了"倍数和因数"这一教学内容作为课例,这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一开始选这节课,是感觉这节课似乎不难上,而且前几年"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上过这节课,有很多地方可以学习和借鉴。可等到自己备课,细细地研究教材时,才发现这节课其实不好上,不但知识点多,而且概念学生也比较难理解。试上了几次,都屡遭失败。于是我重新研究和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并以此为前提,让学生能够自然地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教材是通过让学生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引出三种不同的拼法,并让学生用乘法算式表示出  相似文献   

15.
看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听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课,总想着自己也能上出一节好课,但往往是事与愿违,想象与实际总有一定的距离。看了好多的案例,都是以"成功"与读者共分享,而我所写的,是一节由两个人执教的课,而这节课之所以说是"蹩脚",是因为这节课由我与我的校长共同执教,也就是我打"前阵",我的校长替我"断后",扫清"障碍",让学生到达"目的地"。  相似文献   

16.
如今,以学生为主体的公开课比比皆是,但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性课堂又有多少?许多教师在课堂上的那句"下节课再继续讨论研究"也大多成为一句不了了之的空话。也许教师有自己的意图和安排,但是学生眼睛中流露的失望也是真实的。在许老师的这节课上,主要研究的其实是"太阳、  相似文献   

17.
请你听我说     
【活动背景】这节课是人际交往主题下的一节内容,聚焦于倾听,面向的是小学高段学生。最初想设计这节课的原因是自己在上心理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爱表达,但是不爱倾听。在其他同学发言的时候总是喜欢接话、打断别人,或者干脆不听做自己的事情。平时,学生们之间玩耍的时候,人人都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时候甚至等不及别人把话说完就开始讲自己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24时计时法"这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转换的方法,感受转换的思想方法。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所以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知识,把课堂还给学生,静待花开。  相似文献   

19.
活动背景 小学与初中在生活节奏、学习难度、思维方式及同学相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新升入初一的学生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为此,本节课针对入学半年左右的学生的适应问题,通过体验活动“我是一片小拼图”、艺术疗法等让学生体会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学习与他人的相处之道,建立集体归属感。  相似文献   

20.
顾绍聚 《青年教师》2007,(11):30-32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习惯,习惯决定人生。"一直以来我们都仅仅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说说而已,对它并没有多深的理解,可是听了特级教师华应龙的课以后,我才对这句话有了真正的理解。华老师在这节课上始终围绕着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甚至觉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