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重要概念。中唐前期“大历十才子”的诗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清”理念的文笔实践。他们的山水诗体现了清静、清冷之美,田园诗显示了清淡、清纯之美,现实生活诗蕴含着清闲、清苦之美,心境感悟诗表达了清空、清虚之美。十才子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多种创作手法,在其诗歌中塑造出这种美。这些诗作中的“清”之美,不仅继承了前人诗歌中“清”方面的精华,更重要的是启发了后世对“清”理念的进一步阐释,从这一意义上说,“大历十才子”诗歌中“清”之美在古代文论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素养,根据《新华词典》的解释是:“平时的锻炼和教养。”语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语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个性品质以及心理认知方面的积累和提高。2001年实施的《普通高中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充分发挥语课程的育人功能”。笔通读了整个新课标,关于语素养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3.
老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情实感的人.”“读诗的孩子不会变坏.”把诗歌引进课堂,让孩子读诗、赏诗、写诗,就是对他们进行美的教育,因美而真,因美而善,以美育人.利用晨读、阅读课把孩子领进诗歌的大门,从“诵读”到“欣赏”,从“模仿”到“创作”,让诗情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流淌,启迪心智,丰厚底蕴,培养诗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儿童诗歌充分发挥其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4.
经典常读常新。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诗》,以其丰富的思想意蕴、超凡的艺术魅力成为古代文学经典。本文通过审美化解读来把握诗歌言语深处潜藏的“文化语码”,鉴赏作品在人物形象、叙事结构、创作手法等方面的三重对照与映衬之美,建构读者与文本在诗歌美学上的认同,重拾《木兰诗》在教学中的美学价值和文化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底蕴奠定基础。”作为我国古代优秀作品中的诗歌,历来被誉为“艺术中的艺术”,在我们现行的高初中语文教材中,理所当然地据有重要地位。在诗歌教学中,怎样才能落实新课标的理念要求,让学生逐步形成一定的传统底蕴呢?我认为,对“三美”的注重十分必要。注重音乐美诗歌(词)是借助富于音乐美的语言,创造具有音乐美的图画,表达作者强烈而凝重的思想感情。其语言的节奏和韵律,构成诗歌的音乐美。诗歌的音乐美表现为四个要素:节奏、停顿、重音、韵脚。音乐美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中学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初中语教材做了很大调整,许多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被充实到教材中,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古代诗歌朗读和欣赏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通常采用“读、感、品”三部曲的教学步骤,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中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最高要求是达到“美读”。因为美读能引起读情感的共鸣,更能充分发挥语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8.
“以美育人,育人以美, 育美的人”是美育的通俗解释。形象性是美育的显特点,形象化的美育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本从美育的形象性入手,对小学语教学中,教师发挥的美、教材中蕴含的美、学生“潜伏”的美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寄情于景,托物言情,创造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景物。这其中,诗歌独特的意境之美和静境描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才能由“景语”得“情语”,品味到诗歌之美呢?这就需要开启联想之门,在联想的世界里建构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1.
王学华 《新作文》2004,(3):34-37
诗歌历来有“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也有人称诗歌是学中的学,是花中之花,蜜中之蜜。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而2002年开始诗歌写作也已进入语高考试卷中。(请看大屏幕)  相似文献   

12.
“四史”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增量,承担着帮助学生确立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的教育功能,承载着引导学生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政治自觉的育人使命。高质量建设“四史”课程,需要在学理上阐释课程的基本定位、内容边界、建设理念三个基本问题。要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大逻辑中把握“四史”课程的整体定位,在课程内容的主题进阶中把握“四史”课程的个性化定位;要准确厘清“四史”课程同思政课必修课的内容边界、“四史”课程同传统史学类课程的内容边界、“四史”课程内部的内容边界;要坚持以育人为中心的理念、系统协同的内涵式建设理念和“大思政课善用之”的开放性理念。  相似文献   

13.
王长富 《语文知识》2004,(10):37-37
近日拜读马小华老师的《古代诗歌的反常和反说》(见《语知识》2004年第5期)一,获益非浅。但马老师在此中认为“二分无赖是扬州”和“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无赖”是反语。似乎不妥。  相似文献   

14.
左铁峰 《滁州学院学报》2024,(1):108-114+131
美育是审美教育与美感心理及造美能力教育的结合。高校美育教学若实现王国维先生所言的造就“完全之人物”目标,可以“课程美育”与“美育课程”两种不同维度的课程体系予以实施。其中,“课程美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理念,是将某个学科专业的各类课程与美育同向同行,并以此形成的协同育人效应;而“美育课程”则是指高校基于美育的育人目标诉求而针对性开设的以艺术类课程为主体的系列课程。由“课程美育+美育课程”形成的“长短匹配、点线结合”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是以彼此相异且互为补足的途径和方法,实现着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美育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大思政格局下,有必要阐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各自的内涵和同向同行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探索大思政格局下二者协同育人的推进策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是教师,中坚力量在教师党支部,应充分发挥教师和教师党支部在协同育人中的作用,高度重视高校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探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育人机制体制,完善内容、学科、教学和评价“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贾龙弟 《语文知识》2014,(11):42-43
这是我的一堂诗歌教学课,内容是《诗经》中的经典篇目《蒹葭》,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这是一篇情景交融、情真意切、意境优美的诗歌。因此,我在上课时也着力打造诗歌学习之“美”点,营造“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接受“美”的熏陶,以实现课标所要求的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17.
阅读和欣赏古代诗歌是一个审美过程。在这个审美体验中 ,除了诗歌的韵律美给我们带来审美的感受 ,最大的审美体验恐怕就是古代诗歌中的映像之美。古今中外的文艺评论家常把它比喻为水中影、镜中像。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 ,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 ,“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这一审美体验 ,我们从许多优秀篇章中可感受到。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他的著名绝句《巴山夜雨》中用神奇的笔调 ,真情洒露 ,随意写来 ,却产生了动人的效果 :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意蕴、声韵、形式三美的统一,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要体现“意美”“音美”“形美”。“意美”属于深层审美,传达诗歌的意韵之美就要深入挖掘原诗的意旨,这是翻译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实现“三美”的完美结合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整体欣赏水平不断提高.但对古典诗歌的“平淡”之美.却还领略不深。诗之平淡,是指把丰富深厚的思想感情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来。平淡,比之色,则若素绢,淡而雅;比之味,则若茶茗,淡而香;比之酒,则味永而醉人。至醇至厚而成至淡,平淡的诗语以癯实腴.是美的极高境界,正是“诗语平淡万古秀,华芬落尽见真淳”。  相似文献   

20.
<正>一“思本课堂”,“思”即思维,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运动场”。那么,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处于何种地位呢?以培养核心素养达到育人目的,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2022年版课标关于课程理念,首条即“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并将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