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男排与世界强队进攻差距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第10届世界杯男子排球赛的现场统计分析表明,中国男排总体进攻效果均低于前8名各队,且强攻不强,快攻无变化,缺乏攻击力,没有发挥出中国队快速多变的战术特点,后攻居于中等水平。中国男排的进攻实力与前8名队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2.
中国男排与世界男排二四号位平拉开进攻速度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国家男排教练组提出“快速多变、凶狠准确”的技战术指导思想,使中国男排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开创了新的历史篇章。中国男排所采用的中间快球变化掩护二四号位平拉开的战术也是世界男排强队所普遍采用的进攻战术。通过研究分析,运用软件组合可测量出从二传出手到攻手扣球较为精确的进攻速度,中国男排的平二和平四速度位于世界前列,快于美国等强队,与巴西等国差异不明显,因此,还须进一步加强这方面训练,以求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调整进攻前后排配合的快攻战术刘家其我国排球素以快速多变的战术进攻著称于世,近些年来世界各国也大都逐渐掌握了快速多变的战术进攻打法,但认真分析起来,不难发现各队的战术进攻都局限在一传到位或防守起球到位情况下,若不到位便鲜见运用战术进攻了。通过在实践中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资料、录像观察、技术统计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北京奥运会男排4强进攻中快攻战术的运用效果进行研究,指出:快攻战术是现代高水平男子排球比赛进攻战术的中心,在一传到位和防守到位的情况下,应当组织快攻或快球掩护进攻,其中近体快攻得分率最高,其次为短平快和背拉。交叉、梯次和夹塞进攻以及三差自我掩护进攻在比赛中运用极少,取而代之的是带有交叉、梯次和夹塞性质的前后排交互快攻以及快速多变的全方位立体进攻。同时建议目前正处于低谷期的中国男排把握世界男排发展趋势,改进训练效果,提高比赛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中国男排与比赛对手进攻技战术的优劣,找出差距。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解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结果:中国男排与比赛对手在进攻技战术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结论:中国男排仍以快攻为主,个人进攻能力还需加强,集体进攻战术还需丰富。  相似文献   

6.
“快速多变”是一种既强调快速度,同时又注重多变化的进攻打法,中国男排正在失去这一特长和优势。阐述了影响中国男排“快速多变”打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提高一传、防守起球到位率;加强培养高水平的快攻队员;尽快利用和发展后排快攻技术;扩大“快速多变”的组织区域。  相似文献   

7.
几年来排球的进攻战术发展很快,目前更加完善和灵活多变,并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战术体系,给拦网造成很大威胁。在比赛中可以看到集体拦网的次数逐渐减少,有时甚至连一对一的单人拦网也保持不住,扣球往往是在无人拦网情况下进行的。这是因为现在的拦网技术已不能适应快速多变的战术进攻,落后于进攻的发展。从拦网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战术进攻的成功率是很高的。同时也反映出拦战术进攻的成功率是很低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中国男排运用W型立体战术进攻体系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打法设计示例及训练要点。关键词  相似文献   

9.
我国软式排球运动水平不高,究其原因,除我国开展此项运动起步晚外,对进攻战术的研究不够,以及进攻战术训练水平不高也是重要原因。因此,提高对软式排球进攻战术特点的认知水平,加强进攻战术训练,以促进进攻战术水平的提高,是提高软式排球运动水平的关键。 1.软式排球进攻战术的特点 从目前举行的一些较高水平软式排球比赛统计结果看,运用前排多变的快攻战术的成功率远高于其它战术的成功率,而后排进攻战术的成功率则较低。前排的快速多变进攻战术频频凑效和后排进攻效果不明显是软式排球比赛进攻战术的特点。这主…  相似文献   

10.
对江苏同曦男子篮球队转换进攻的基础配合进行分析研究.转换进攻战术灵活多变,在进攻中可以快速的创造出进攻机会,使进攻变得合理有效,具有连续性.江苏同曦在联赛中经常使用这一战术,希望通过此次研究,可以转换进攻战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We compared selected kinematic variables for four different ski turn techniques performed by five experienced and five intermediate male skiers. The four ski turn techniques were the upstem turn, the downstem turn, the parallel turn and the parallel step turn. Each turn was divided into the initiation phase and the first and second steering phases. Most of th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found for the initiation phases of the four turns. Both the hip axis-hand axis angle and the edging angle of the uphill ski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for the upstem tur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initiation phase. For the downstem tur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were found at the start of the initiation phase for the hip axis-hand axis angle, the shoulder axis-fall line angle, and the edging angle of the uphill ski.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ips of the two skis over the second steering phase also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For the parallel step tur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at the start of the initiation phase for the edging angle of the downhill ski and the downhill ski to movement direction angl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also found for the edging angle of the downhill ski in the middle of the second steering phase and the shoulder axis to movement direction angle at the end of this phase. For the initiation phase of the parallel tur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for the timing of setting the ski pole, the uphill knee angle at the start of this phase and the range of the knee angle of the uphill leg from the start to the end of this phase. For this tur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also found for the edging angle of the downhill ski in the middle of the second steering phase and the shoulder axis to movement direction angle at the end of this phase. One of the reasons it was possible to identify a fe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ly for the turns analysed, was the variability within the intermediate group: for most of the variables analysed, the standard deviation was much higher for the intermediate than for the experienced group.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对马拉松项目竞技能力特点进行分析与重构。(1)马拉松项目整体特点是:马拉松是以有氧代谢为主的体能主导类长距离竞速项目,体能是核心、技战术是重点、心智是辅助。(2)马拉松项目的体能特点为:力量耐力、专项耐力、速度耐力和基础耐力是马拉松项目的主导体能运动素质。各耐力素质训练适宜区域为:5-15 km;30-35 km;20-30 km;40-50km。(3)马拉松项目技术特点:身体重心起伏小,前脚掌外侧着地过渡到全脚掌,没有扒地动作,前摆大腿不能抬起太高;上坡步长缩短、步频加快;下坡步长适当加大。(4)马拉松战术特点:熟悉路线与对手是首要;依5 km公里分段、按"时间储备"定目标是关键;半程保、大半程加、后6km冲刺是关键;一定阶段摆脱对手、拉开距离、独立控制与把握节奏是核心。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论的主体哲学理论,分析主体性的哲学内涵,以及人的主体地位与体育存在的关系。体育主体性,是人主体性生成的一部分,是人本质实现的表现形式。人在合规律合目的的体育活动中,自觉感受生命力量、身体活力和运动位移,所带来的生命存在感与主动欲求,体育是人的类存在的主体象征。在体育主体性的理论奠基中,分析体育主体原则、主体素质和主体诉求的思想内涵。并进一步考察体育主体的内在性、外在性、能动性、受动性、参与性和观赏性的思维品性,希望在人本质的意义生成中,建立起体育与人主体性的哲学关怀。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中所推行的一系列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理念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寻求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中的理念缺失这一核心问题.注重奥林匹克运动理念的传播是其实现国际化传播的成功之处,而偏重技术的"体育竞技化"改造,忽略"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构建是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总结并提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理念的缺失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科技体育和生态体育——未来体育发展的新模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初步探讨了未来体育发展的新模式——科技体育和生态体育。当科学技术全面介入竞技体育之后,科技体育将呈现出令人鼓舞的欢欣场面。但是当高科技达到或超越一定的极度形式时,也许会给体育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而具有普及、娱乐、健身等特点的生态体育。将会更加注重人性的自然回归。在考虑运动者的个人体验和科技理论渗透的同时,应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完成大学网球课程的教学任务,本课题在分析了网球运动特点的基础上,针对18~21岁在校大学生在网球运动技能初学阶段的学习,选取了注意分配能力指标与较为客观的ITN测评系统进行其网球技能发展的预测效度研究,旨从中找出能有效帮助其进行网球运动技能初期阶段学习的侧重点,以此来辅助教师教学,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研究表明:按性别分组,男女生在注意分配能力上不存在差异,在ITN测试总分上存在差异,但在ITN测试等级上无差异。注意分配能力与ITN测试得分有相关性。在网球初期教学阶段应注重注意分配能力的培养,可有效提高网球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17.
现代足球比赛是快速、富于竞争、充满激情的竞赛,为了取胜夺标,比赛双方在身体、技术、作风、心理、战术思想的对抗越演越激烈,对抗性已成为现代足球运动发展趋势。同时,对足球裁判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足球裁判员在比赛中判罚的准确性对比赛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足球裁判员是足球场上的组织者和法官。裁判员的水平直接影响着足球比赛的质量,对犯规准确性的判罚是衡量裁判员水平的标准。本文采用调查访问及问卷调查法,对初级裁判员临场执法的错漏判因素进行探讨。结果发现存在理论与实际判罚脱离、判罚降格处理、红黄牌亮出等等问题。找出不利裁判员准确判罚的因素加以研究,对提高足球裁判员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身份”领域,既有研究多以“身体-身份-自我”为切入点来讨论关键性事件对个体造成的困惑,但因运动员身份的特殊性,现有研究对此缺少应有的主体性关怀。本文通过疫情中运动员的主观体验以及主体性应对的叙事,试图窥探出关键性事件中与“身份”相关的新维度。研究发现:疫情中运动员会因共时性和历时性“流动性危机”而产生身份困境,主体为应对共时性与历时性的流动阻碍,会依据自身所处情境主动进行身份重构。基于经验材料,进一步呈现出了关键性事件对“时间”分割的结构性动力,以及个体如何利用“过去”以维持或重构身份,并发现“流动”这一概念或许能够丰富上位文献与实质性文献的理论阐释范围,也能为运动领域的“时间”“身体”议题形成社会性关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职业足球市场中球员和球迷经济行为,以及球员和球迷经济行为在市场中的逻辑关系。分析我国当前职业足球市场中所出现的问题,找出进行市场改革的源头。  相似文献   

20.
对现代社会中体育与政治关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现实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中政治与体育关系的基本特征.指出了我国体育对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巨大影响,并对现代社会中体育与政治关系的定位,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