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杰出的文学大师,他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尤以散文见长,对后世影响很深.就散文而言,他的政论文、寓言小品、短篇传记、山水游记,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记”体散文,在刘禹锡替他编的《柳河东集》里分作记官署、记亭池、记祠庙、记山水四类.本文笔者想就他的山水游记(比“记山水”范围稍大一些)谈一点粗浅看法,就教于诸位学者和专家.  相似文献   

2.
游记的议论     
游记是描写旅游见闻的一种散文,它总是叙山水之胜,状见闻之奇,或记探幽寻胜中的情趣.游记属于记叙文的范畴.“记者,记事之文也.”(吴讷《文章辩体序题》,下同)记事之文,以善叙事为主.我国最早的“记”体散文,都以记事为主,山水游记也是这样.但是,“后人作记,未兔杂以议论”,或者“专尚议论”,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游记中有大篇议论,是否就成了议论文?正像小说中有议论不失其为小说、书信中有对山水风景的描写还是书信一样,这都不能改变它们体裁的性质.有的人把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当作议论文来分析,不仅忽略了文学的艺术形象,而且混淆了体裁的分类,犯了常识性的错误.游记散文本来“兼备各体”,或记述,或考据,或议论,或抒情,意之所至,笔之所从,神从笔游,舒卷自如.所以张相在他编的《古今文综》里把山水游记分为记实、考据、议论和抒情四类.当然,这种分类是就它们的主要特色而言的,好的游记,往往是记述、议论和抒情三味浑然一体,达到了一种相互结合的完美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是中唐改革复兴的积极人士,也是古文运动的发起者.时代和自身的因素造就了他的散文成就,其山水游记广受赞誉.他的作品描摹山水详尽、真实、自然,而且倾注了自身浓烈的情感.此外,其文简洁流畅、传神生动、骈散结合、恰到好处,开启了山水游记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在唐代,永州是偏远荒僻的“蛮夷之地”,开发程度不高。但它地处零陵盆地南端,在南岭山脉的北麓,湘江一派急流,自西南奔腾而来,到永州城北与东来的潇水汇合北流。山岩由于长或剥蚀,形成一片奇岩怪石。山间人迹罕至,树林繁茂,碧潭清溪,柳宗元被贬至此,致力于游记创作,在这秀丽山水中写下的永州八记,既可看作八篇独立的短文,又可有机地组合成上下连贯的一组游记。可分可合,犹如独具中国特色的“屏条”。屏条画是由数帧画面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相互映衬的条幅组成,可用于装饰屏风、窗报等。分开看,永州人记如八帧景色各异、玲球…  相似文献   

5.
枣阳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经济资源充沛,山水虽不险奇,却皆娟秀,又沾溉人文,自然与人文有机结合.若能合理利用其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科学制定其文化旅游的战略思路,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具有枣阳特色的文化旅游新路来.当务之急是主打刘秀景观品牌,带动“古帝乡”文化旅游全局起步,以枣阳特色吸引大众眼球,赢得美誉度,促进枣阳社会与经济的...  相似文献   

6.
云南之语言     
英人戴维斯(H.R.Davies)曾著《云南——印度与扬子江之连锁》一书,(张君励曾摘译其专论部族一篇,题曰《云南夷族及其语言研究》商务版)有言曰:“窃以为可以确言者,世界之任何部分中,其语言与方言之多歧如在阿萨母与云南东境间之一片土地上者,如在此区以南之印度支那各国者,实世间所罕见焉.”(原书332页)戴氏此语并非夸张,凡曾足涉此一带地域者,皆可证其确切.  相似文献   

7.
中唐大文学家柳宗元(773-819),从小勤奋好学,二十岁时即考中进土,“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柳子厚墓志铭》)。青年柳宗元“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群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同上)。开始他在仕途上较为得意,雄心勃勃,唐顺宗时参加王叔文等人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实行新政,锐意改革。但参与执政仅一百四十多天,在宦官、藩镇等保守势力的反对下,永贞革新失败。革新运动主力死的死、贬的贬,再无出头之日,这就是“二王八司马”事…  相似文献   

8.
一贯 “一贯”释为从不改变或一向如此,如柳宗元《非国语(上)·大钱》:“古今之言泉币(钱币)者多矣。是不可一贯,以其时之升降轻重也。”此义项一直沿用至今,如:谦虚、朴素是他一贯的作风。  相似文献   

9.
盛唐是我国占代诗歌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王维、孟浩然即为当时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们交谊笃厚,情趣相投,均为儒、释、道三教合一论者。在艺术渊源,皆“追逼陶谢”,融陶渊明田园山水诗的浑成和谢灵运山水诗的精工于一炉;在艺术风格上,皆自然冲和,清新淡雅,兼诗情画意之美,擅写意传神之妙;在体裁上,皆为五言名家;故文学史上每以“王孟”并称。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中去:“王、孟诗大段相近,而体格又自微别。”其相近处,前人论述颇丰,其微别处,至今少有言  相似文献   

10.
庄子的艺术精神,不是以人物作国对象的美为满足,自然的水方是其不期然而然的归结之地。把山水自然视为独立的观照对象,使人与山水完全融合,是由于“虚静”之心而来的主客一体的“物论”结果。庄学的这种上虚静审美方式,不仅培养了魏晋文人对山水的审美观念和旅游意识,使使他们亲近自然,喜爱山水,因而出现了文人结伴集体旅游的热潮,而且也必然渗透于当时的山水旅游文化中,当人们把它转化为艺术创造的内驱力时,使出现了山水  相似文献   

11.
佛教把自然山水“意象化”,使自然山水成为佛理依附的对象。以心悟的虚空来描绘自然山水的空无虚静。唐代文人从体悟生命境界的角度接受佛理的“微言大义”。以心悟的自由摆脱社会的功利性束缚,以禅宗的“不立之字”、“棒喝悟道”的修行方式追求诗文意境的含蓄,使得唐代山水文学在总体上呈现出追求虚静、淡雅的自然山水意趣和意境清幽、恬淡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2.
《膝王阁序》是一篇很有名的序文.大古文家韩愈在他的《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及得三王所为序屈、赋、记等,壮其文辞”.这里“三王”之一,就指王勃,“序”是指《膝王阁序》.可见膝王阁能在江南诸多“临观之美”中独为第一,是因为有文辞壮其名.楼阁虽美,不过百年,无后人修聋,将不复存在,文章之美,却可传诵千古,《滕王阁序》就是这样的美文.美在其文,辞藻华丽,音律铿锵;美在其质,遭挫折而思进取,逢坎坷却能乐观.可谓尽善尽美,中国人特殊的审美人生,化作了作者胸中的自然之美,人事之美,命途之美.先说作者胸中的自然之美.《滕王阁序》写作之时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已是深秋季节,自然风景特征既有天高气清之明朗,更有草木凋零之萧瑟.所以自宋玉《九辩》出,悲秋便成为无数诗歌的主题.文中这样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文以明道”的文学思想历来被学人看重,从诗词文赋各个方面来研究,但很少有从寓言角度研究的。而寓言这一文体也是到了柳宗元这里才真正成熟,从寓言的视角我们能看到不同的东西,首先,寓言本身是柳宗元“文以明道”思想的最好体现。其次,我们从寓言的丰富性和多样化中也可看到“文以明道”之“道”其实也可作“诗言志”之“志”来解。而且,我们在对《三戒》等寓言的解读中也能更好的理解“文以明道”。  相似文献   

14.
宋代学者沈括对中国书画艺术有精湛的见解,他曾在《梦溪笔谈》中提到绘画美学的四个重要命题,值得关注:一日“山水之法,以大观小”;二日“书画之妙,神会奥理”;三日“飞动之象,了然在目”;四日“远观山水,如睹异境”。沈括画论的这四个命题内涵丰富,它对于我们研究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也足以使沈括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是唐代具有独特思想的文人,其忧心家国民生的思想多流露在文学创作中。论体文大都是柳宗元的政论性文章,包含着他与众不同的“圣人观”“天人观”与“国家观”;其逻辑严密,善用对话与故事阐述思想,以排比和反复增强语气,气势强大,令人折服。从柳宗元的论体文中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其政治观念,理解其文学创作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6.
关于陶渊明的文艺思想、美学思想,论者向以“平淡”、“自然”、“真率”作评,把“自娱”说视作其创作理想,从无异词。陶渊明对社会与政治并未忘怀,“平淡”不过是外在表层的“淡化”手段,而非追求的目的。其审美趋向的实质是外淡而内奇,这不仅体现在使用率极高的“奇”字上,而且也体现在他的田园、咏史、咏怀诸作中。这和他儒道兼综的思想、外和内刚的性格,以及“平淡”萎靡的玄言时代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左思是西晋的著名作家,而《三都赋》是他早年的力作之一。《晋书·文苑列传》叙左思作此赋的甘苦说:“(思)遂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著纸笔,偶得一句,即便疏之。”而“赋成,张华见而咨嗟,都邑豪贵,竞相传写”,以致京都“洛阳,纸为之贵”,说明《三都赋》在当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至于后世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对之也多极力赞扬,东晋孙绰(字兴公)云:“《三都》、《二京》,五经鼓吹。”(《世说新语·文学》)刘勰也说:“太冲(左思字)、安仁,策勋于鸿规”,“左思奇  相似文献   

18.
《兰亭序》是王羲之的平生得意之作,其书用笔遒媚劲健,结体似奇反正,章法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意境平和自然,悦人心神。故为后人誉为冠绝古今的“天下第一行书”。  相似文献   

19.
王维是唐代诗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位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清新俊逸,尤其是以“空境”为意境的诗作更是诗中佳品.他善于通过对“空山”“空林”的描绘,勾勒出充满禅意、万象空灵的静谧境界,点化出纯明洁净、幽静淡雅、脱尘绝俗的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20.
《与朱元思书》是梁朝有名的文人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所见的信。此信真是:辞真意切,素淡无华,绝无时人雕砌词藻聱牙典涩之弊,做到“一扫六朝华美纤巧,浮艳造作的文风”。深受历代文人与读者的赞赏。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清新绮丽的山水小品,其显著的艺术表现特点是善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并能寓情于叙。推究其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无疑是向朱元思介绍他在从富阳到桐庐的航程中所见到的富春江上的“奇山异水”,并抒发自己热爱故乡山川和企图归隐的情怀。为此,作者极力描写山之“奇”与水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