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传统民歌具有重要的本土文化价值.传统民歌纳入电视视野,增加了电视的传播力,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电视文艺资源;电视的介入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延续起到了良好的宣传、示范作用,同时在对民歌进行加工和改造的过程中,也出现模式化倾向,存在失去原生性和传承性之险.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电视语境下民歌如何更好地生存.  相似文献   

2.
当今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是,人民世世代代遗留下来的活态文化遗产,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性,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常见的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有:传统民风民俗、文化著作、民间艺术,民间知识、文化空间等.陕北民歌作为我国特有的文化瑰宝,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今社会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传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承陕北民歌,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传承,具有重要研究意义.《陕北民歌艺术论》一书对陕北民歌进行全面剖析,深刻认识和了解陕北民歌的特点,进而为其传承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河南民歌口述档案是我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原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活化石。但是,这些珍贵的"活态"民歌档案资源,如今因非遗传承人断层、传承方式落后和民歌地域特征消退等诸多原因,变得已经非常脆弱,亟待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发掘研究。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了河南民歌口述档案的传承保护策略和具体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赵姝杰 《东南传播》2022,(2):106-108
文化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在数字时代语境下,面对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智能创新的不断涌现,传统的雅俗文化在呈现形式、触达渠道和审美标准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过去的文化惯习与现代语境也产生显著分野,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代际之间与专业能力之间。但文化归根结底是相互流通的,新时代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把握技术诗性、坚守价值底线,就能引领雅俗文化走向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和谐欣赏道路。  相似文献   

5.
刘丝雨 《东南传播》2020,(12):56-59
动画电影在中国电影历史中有过辉煌,也遭遇到发展瓶颈,然而其始终在受到传统文化影响的同时又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中国学派"的代表作品可谓是中国动画电影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优秀模范,通过对其和近年国内优秀动画电影作品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解析,将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在传承传统文化中提供经验。结合近年国内优秀的动画电影案例,探讨在文化融合语境下动画电影的创作者从"跨文化价值观的表达"和"动画技术的运用"中应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呈现出新局面,对于出版行业来说,新时代提供新契机,也预示着新变革的开启.文章通过对新时代以及新时代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提出新时代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创新应注重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媒体融合下的多样化出版以及基于文化融合的出版创新.  相似文献   

7.
黄利莉 《视听》2016,(1):63-64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中壮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一员。壮族与各兄弟民族,尤其是华南地区的各兄弟民族,在历史长河里形成了唇齿相依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为祖国南疆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壮族的语言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里,如何利用新科技、新平台,更好地对壮语节目进行创新创优,发扬壮族语言文化,促进广西以至全国各兄弟民族团结互信。  相似文献   

8.
《壮族》光盘主要反映的是生存环境、民族起源、发展历史、民族文化、民族风情及民族艺术等,内容十分广博。为突出体现壮族崇尚自然,善待自然,以及壮民族具有诗性思维、过诗化生活的民族特性,《壮族》光盘的设计和制作,无不围绕着“技术和艺术为内容服务”这一多媒体作品创作思路。不为炫耀技术而盲目使用先进技术,不为寻求感官刺激而过于艺术夸大,所有的表现手法和技术应用都紧紧围绕着内容这一中心,力求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一、设计意韵《壮族》光盘的界面设计与场景制作既体现民族特色又富于现代美,并借用了现代流行的一些唯…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空间的张力和压力视角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是一种有益尝试。基于对桐城歌的调查发现,非遗传承中文化空间的张力表现在历史记忆、传承机制和资源共享方面,压力包括主客位的异化、语境的差异化和边界的模糊化,文化空间张力与压力的合力导致非遗传承乏力。非遗文化空间的张力和压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互相转化。采取多层面措施消减张力和压力并将其转化为动力,进而有利于消弭非遗传承困境。  相似文献   

10.
优秀传统表演艺术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审美需求和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丰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手段。起源于1950年代的安康“新民歌剧”是在汲取紫阳民歌、汉调二黄和西方歌剧元素而形成的地方剧种。经过经济社会转型期近30年沉寂之后,新民歌剧在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安康示范区创建的推动下,成为丰富乡村文化服务供给、开展乡村社会教育、凝聚乡村脱贫攻坚精神动力的积极力量。其从“遗留”到“传承”的艺术创新实践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借鉴,为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文化融合发展、用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广西花山崖壁岩画中的原始武舞体现了壮族人民生产、劳动、战争、欢庆和娱乐等诸多的历史文化,壮族武舞蕴含大量的原始舞蹈、运动元素、规律,战争、宗教等活动与内容,其文化根植于壮族民众中,且其传承轨迹有连贯性、一致性和原生态的特点,并孕育着当地的人文思想观念与精神追求。壮族武舞是一种活态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江西图书馆学刊》2020,(1):110-114
高校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担负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开展教育的职能。以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例,介绍了其书法学习空间的构建过程,利用其资源、人才和空间优势,搭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交流平台,分享了开展传统文化体验的具体实践和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现代传播媒介的兴起,不仅使得音乐的传播渠道发生了变化,而且也推动了音乐表现形式的日渐多元.我国传统文化璀璨耀眼、流传至今,其中优秀的传统音乐颇具中国特色又底蕴深厚,成为人民精神文化领域的宝贵财富.民歌、民族舞蹈、器乐、地方乐曲各具特色,构成了庞大的传统音乐体系.传统音乐的现代传播在凸显经典的基础上,又吸纳了更多现代元素,深受人们的喜爱.由单洁所著的《现代传媒视野下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一书以现代传媒的发展为视角,围绕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进行分析,探讨了在不同传播媒介上传统音乐的传播形式与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电视基于拓展自身传播力、影响力以及文化传承的考虑,在电视文本的编制和传播过程中为其粉丝建构多元参与和表达空间,满足了粉丝诸多媒介使用意愿。通过建构文化发展空间,助力粉丝创造性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建构普通人价值展示空间,凸显粉丝个体社会价值;通过建构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空间,培育粉丝扎根成长的沃土。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播与传承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京族民歌艺术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京族民歌艺术传播的现实困境,提出了较为切实有效的传播与传承策略,以期对京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发扬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充满诗性文化的国度,传统诗词是中国诗性文化的结晶,在中国文学艺术发展过程中,诗性文化影响力非同凡响。而诗词学习无论对国内学生还是国外汉语学习者而言都是感受中国诗性文化进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经,充分体现出诗词教育的使命和深远意义。鉴于此,在汉语教材编写中,应当树立诗词教育的理念,弘扬中华诗教传统;由浅入深逐级增加诗词数量,提高诗词感性认知能力;以史为纲,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诗史意识;重视跨文化特点,与时俱进,适当增加海外风情主题的传统诗词;同时配备诗词相关视频、音频材料,培养汉语诗性感悟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方子民 《东南传播》2018,(7):134-136
《耳畔中国》是2017年安徽卫视推出的一档大型中国风音乐竞唱节目,节目突破了以往音乐歌唱类节目千篇一律的节目模式,将音乐与传统文化创新结合,在"唱"民歌的同时又"说"民歌,"说唱结合"的创新,打破了民歌演唱纯表演式的展示,缔造了一档真正有意义的、能够代表"中国声音"的节目.文章从节目的制作主题、节目模式、内容叙事、整合传播等四个方面入手,对该节目如何将音乐与传统民族文化完美的创新结合做出探讨,以期对中国电视节目的创新和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多有用山歌作为表现本民族生活的习惯.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如何使优秀民歌得以保持原有特质被延续和传承下来,是摆在每个中国人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黑衣壮民歌为例,从传播学视角分析了新闻媒介在民歌传承中所起的作用极其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9.
黄静华 《文化遗产》2013,(3):105-109
在当下语境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少数民族神话被诠释为保护对象和可用资源,前者指向基础性意义,后者则指向衍申性意义。无论"保护"还是"应用",都可能因为对少数民族神话本真性的不同理解,走上传承或背离少数民族神话叙事传统的道路。然而,不管选择传承,抑或背离,都只是开放时代里对传统的一种阅读,各有立场,皆是过程。  相似文献   

20.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京剧,不仅是中国的国粹,也是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然而,在新旧文化更替日趋迅捷和频繁的今天,京剧的传承和传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京剧表演有不同的空间层次,与网络体感游戏空间具有一定的同构性,这是京剧体感游戏空间建构的基础。京剧体感游戏空间的建构,在技术上具有可操作性,符合京剧传播规律,对京剧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