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建设是提高质量的关键所在.而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又是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本文从我国网络高等教育的现实出发,论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及其过程,同时指出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和策略。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国家提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然而对于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容易与熟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混淆。本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比较中,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家提出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然而对于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本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及整合的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与媒体制作及应用系列课程整合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与媒体制作及应用系列课程的整合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主体和核心。本文剖析了对媒体制作及应用系列课程进行整合的必然性和深刻背景,并从新的视角提出整合的构想与策略,对拓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全面融合,加快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信息化建设具有深层次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和基础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综观目前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和论述,笔者认为还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商榷。本文首先对信息技术的内涵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特别指出信息技术课程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模式,而只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之一。接着,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两个层次:浅层次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深层次整合——在课程开发的时候,将信息技术的内容融合到其他课程的结构、内容、资源和方法当中。最后讨论了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四个基础:环境建设、师资建设、教育资源建设和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及其与各学科的整合,不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科知识,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且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a.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信息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本身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教师课前设计…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为适应转型时期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应用的推广,如何按照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信息能力和素养,又能够使学生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呢?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达到一种有效的融合,取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将二者相加,而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使教学资源、知识技能和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协调一致。它改变传统的教学模…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今教育界的热点问题。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要明确目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思想全面渗透于新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科目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政策之中。  相似文献   

9.
《上海教育》2001,(16):34-35
在2000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主要目标之一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考虑1.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进行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从而改变  相似文献   

10.
试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职英语精品课程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军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187+201-187,201
在信息化时代,精品课程建设必须考虑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探讨了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高职英语课程的整合,最后提出了在课程整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正式提出要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如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和整合的方法理解不透彻,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只有认真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评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逐渐进入深层次整合阶段。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侧重点不尽相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本文以教学环节的实施时间为划分标准,将教学模式划分为“课内整合模式”和“课外整合模式”,并加以区分与评析。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与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整合的内涵,是通过信息技术所创建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改变音乐教学法传统教学结构,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目前信息技术与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整合存在课程资源不够丰富、教师综合信息技术不高、滥用信息技术等问题。实现信息技术与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有效整合,必须加强音乐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提高音乐教师综合信息素养,创新高师音乐法课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断深入,数字化硬件环境建设、教育资源建设、应用平台建设……逐步在校园展开,很多非信息技术老师也能制作出漂亮的网站、课件。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学信息化的必由之路。文章以创新推广理论为框架,寻找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突破口,探求整合过程中创新推广策略,实现了信息技术应用支撑环境优化、网络教学资源整合与共建共享、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和以课程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应用的实践效果,为高校快速有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教学信息化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两个研究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课程建设的层面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从两个视角出发:宏观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存在两条发展线索,一条是指从过往“独立封闭”的计算机课程向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主体整合其他课程要素的方向发展;另一条是指从过往“独立封闭”的其他课程向以该课程为主体整合信息技术的方向发展。微观上,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如作为课程内容的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实施中介的信息技术、作为拓展课程资源的信息技术和作为建构信息环境的信息技术等。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视角,都应超越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要实现教育信息化,针对目前的现状,必须加快基础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进程。目前,教师都在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力图从自身实际出发,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教学中去。各个学科也均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整合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相当好的成果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语文学科作为与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联系紧密的学科,理应站在整合的前沿。  相似文献   

18.
课程的内涵包含课程资源和课程过程两个层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但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建设,更应该重视与课程过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只有纳入到学生学习的课程体验中,才能较好地实现与课程的整合。本文以课程观的转变出发,主要探讨了基于课程体验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和内容。有助于我们以更深的层次和更高的角度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体验课程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什么是网络资源,网络资源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述了网络资源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几方面的应用,并就网络资源建设和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提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教育部提出了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