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从明星“车祸门”事件看公众人物危机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大众传媒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公众人物危机事件也随之增多,"车祸门"、"涉毒门"、"结婚门"等事件层出不穷。本文以危机传播的"信息流"、"影响流"、"控制流"为理论基点,对比分析两起"明星车祸门"事件中的危机传播策略和传播效果,来探讨公众人物危机传播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2.
曾来海 《新闻世界》2011,(11):20-21
在定义上,风险传播侧重于风险信息传播,危机传播则偏向危机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在时态上,风险传播属于将来时,危机传播则属于现在时;在研究视角上,风险传播源于社会学,危机传播则源于管理学。同时,在时态上,风险传播与危机传播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在外延上,风险传播与危机传播之间的隶属关系难以区分。  相似文献   

3.
公共健康传播中的危机信息演变不仅体现在媒体对危机报道所产生的认知风险,而且也体现在智媒时代的个体赋权使得危机信息的风险传播进一步强化,从而恶化舆论引导环境上。危机信息报道形成“脱域”下的风险传递,而危机传播的信息演变充塞着公众的情绪传递与对抗焦虑。因此,政府需要做好信息识别,科学把握舆情趋势;公众需要做好风险认知,提前研判心理情绪,建立舆情风险与信息风险的双重识别机制;媒体需要强化信息倾向报道,放大正向报道效应以实现风险社会的科学治理。  相似文献   

4.
杜筠 《新闻世界》2009,(6):110-111
新闻传播的自由性与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常常产生冲突。那么,到底何为公众人物的隐私权?新闻传播活动与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为什么会存在冲突?这二者之间又该如何调和呢?本文将就这几个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5,(11)
"周一见"事件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广大网民的关注,成为了2014年微博传播的焦点性事件。一方面极大地满足了网民对于明星八卦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披露了公众人物的隐私。虽然为了满足公共利益和大众知情权的需要,公众人物隐私权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隐私权作为自然人当然具有的人格权,理应得到新闻媒体的尊重。尤其进入微博时代之后,信息传播加快,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问题更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6.
徐金玉 《新闻世界》2014,(5):292-293
进入风险社会,危机爆发频率增加,危机传播研究也应势而起,在危机传播中,影响传播效果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噪音流的存在,本文就其噪音流中的谣言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出发,寻求科学的辟谣方法。  相似文献   

7.
政府危机传播管理作为政府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政府在危机时期对危机信息的传播与控制和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与监督等作用。我国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危机中,逐渐加深了对危机管理的认识,这也成为众多学者在风险社会语境下,研究的热门方向。  相似文献   

8.
风险社会下媒介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危机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本文以三星Note 7爆炸门事件为例,采用"情景式危机传播"理论分析此次危机,进而揭示三星在此次危机中出现的重大危机传播策略问题,并从四个阶段渐进式的提出企业应当做到的危机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9.
危机传播是指针对社会的危机现象采取大众传播及其他手段,对社会加以有效控制的信息传播活动。它的目的在于按照社会传播和新闻传播的规律对危机处理过程进行干预和影响,促使危机向好的方向转化。在化解社会风险和解决社会危机的过程中,危机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等领域出现一些危机事件,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网民数量的剧增,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网络舆论成为危机传播中一种强大的舆论声势,深刻地影响着危机事件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风险社会与危机传播都是近期学界所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将对风险社会及其特征进行阐释,对风险社会理论对于中国社会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并将对风险社会中危机传播的策略和方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王志 《传媒观察》2012,(4):27-28
当前,全球进入风险社会阶段,而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各种社会问题频出不穷,再加上新媒体环境的出现,使当今世界的危机和危机传播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新型信息传播工具如微博、手机短信等不仅为危机的扩散与传播提供了便利,大大加速了信息的传播,更增加了危机的不可  相似文献   

12.
周阳 《新闻世界》2012,(4):98-100
微博深入人们的生活后,公众为进一步实现"言论自由"而欣喜,同时也为"过度"自由引起的传播伦理问题而担忧。微博公众人物作为微博空间中的焦点,是社会道德的引导者,与微博生态环境的建设紧密相关。本文以微博公众人物的行为伦理为研究对象,试图构建微博公众人物传播行为的伦理责任模型。  相似文献   

13.
郑恩  徐雅兰 《新闻界》2012,(7):64-68
风险社会中的危机传播是“自反性现代化”的典型表征.本文从传播学角度揭示了危机信息的传播模式,以情境式危机传播理论(SCCT)分析了危机传播的主要特征和研究框架.通过考察新媒体赋权特征,分析了危机舆论的生成与转化机制.政府应通过“媒介治理”动员多元主体的危机共治,实现“泛传播”安全.“媒介善治”代表了危机传播治理的深层生态学方向,它对公共危机管理,特别是危机舆情、重大突发性事件等泛传播安全都有较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新近发生的雅戈尔动物园老虎咬人事件为切入点,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在危机传播中既扮演了重要的采集终端设备的角色,也同时是重要的新闻发布平台.基于这样的多极传播格局,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危机传播的重要阵地,本文从危机信息通过新媒体渠道发布展开,从新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优势、风险两方面展开分析,并尝试结合危机传播的过程对这把双刃剑带来的传播秩序变化、信息发布的流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系统梳理和理解风险传播的基本含义与特点的基础上,从风险传播的语言、信息步骤、信息工具和公众策略四个方面探讨了处理危机事件过程中的传播策略与传播原则。尝试为风险管理及相关的公共关系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并重新理解风险传播这一跨学科的新兴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6.
论“风险社会”危机的跨文化传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世界已经进入“风险社会,”风险并非自然的风险,乃是“人造风险”。风险具有全球性、知识依赖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对危机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传媒具有风险认知和沟通功能,预测、凸现隐形的风险并对现实危机进行“定义”、“冠名,”以提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危机的“在场感”以及经验、认知的相互交流。大众传媒要尽量减少传播的悖论和破除话语中心论,同时,对危机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应该从研究“误传”、“误读”转向研究如何协调合作与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危机是危险和机会的组合,是一把双刃剑,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分析在大众传播语境下,"高晓松酒驾案"如何运用媒体成功进行危机公关。一、传播学解读作为又一起"酒驾案",该案虽没有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社会财产损失,但作为一名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身负维护社会秩序和传播道德责任的大众期许,在"酒驾入刑"法案实施不久便触犯法律界限,势必引起受众的骚动。  相似文献   

18.
张超 《东南传播》2010,(8):36-38
风险社会的到来对政府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危机潜伏期的预警传播,对政府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及成功处理危机事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密切关注危机预警系统及传媒动向,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同时应该增强危机意识,建立畅通的危机信息传播渠道,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9.
张锦涛  王维 《青年记者》2024,(1):103-108
长期以来,应急传播的研究取向受西方风险传播和危机传播等理论影响颇深,随着国家应急事业的发展,这种欠缺独立性的学术关注与其逐步增强的现实意义形成了鲜明反差。本文梳理辨析了应急传播与临近概念之间的释义差别,区分了“突发事件”“风险”与“危机”三大基础概念及其在传播学领域的延伸涵义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理解应急传播的场景化框架。本文引入事件视角,详细分析了突发事件的类型、等级和周期等特征对应急传播实践过程的具体影响,并将传播主体范畴进行了扩展考量。  相似文献   

20.
肖凤荣 《今传媒》2015,(2):57-59
微博作为自媒体时代最具活力的媒介载体,在当今中国的信息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从微博图片入手,分析微博图片特有的传播特点,从而实现对公众人物监督的作用。探求微博图片对公众人物的监督机制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但是微博图片传播中的虚假图片泛滥、图片专业性不强和盲目追逐"有图有真相"等乱象也同样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