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雅琪 《青年记者》2016,(23):39-40
《非你莫属》是一档大型职场真人秀节目,兼具专业性和娱乐性,从2010年开播至今,始终秉持健康积极的求职观,为不少求职者解决了就业问题.求职节目区别于现实中的面试,求职者所处的情境中,诸多因素,包括主持人、心理专家嘉宾,台下观众与电视观众,都会造成求职者不能全方位地展示本我,留给面试官的印象不很理想.对于电视机前的受众,他们能够通过屏幕收获关于求职应聘的间接性体验,了解人际互动中印象整饬的重要性.《非你莫属》求职环节环环相扣,持续的印象管理极为重要,关系到能否被留灯到最后.那么,从求职者的角度来看,在职场真人秀节目中,应该如何准确判断,从而建构和维护自身在他人心中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了"镜中我"(looking glass self)的概念,即"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自我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库利将它的出现分为三个阶段:对自己的行为给别人造成的印象的知觉;对别人对我们行为的评价的知觉;以及对他们的评价的感觉.一句话,我们是在人际传播中通过别人的反映(反馈)来评价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的信息交流,犹如一面镜子,能帮助自我概念的形成.[1]  相似文献   

3.
采访是写好新闻的基础,如何成功地采访到新闻对象,直接关系到新闻稿件的内容和质量。人际互动是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往、交流,在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构成了一种角色互动,怎样通过良好的人际互动来完成采访活动?这成为记者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4.
自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中产生出来的,我们既要从与他人的联系中体验自我、调整自我,又从自我出发,去为良性的人际互动极力创造条件,在互动的制约因素与准确的自我观支持之间寻求到统一,从而让人际互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精致和巧妙,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美好。  相似文献   

5.
蒋晗晗  文凯 《新闻前哨》2022,(15):71-72
在当今社会,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相比线下的面对面交流,个体更愿意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精致的沟通和互动。作为现代社会应用最普遍的社交媒体之一的微信,用户通过各种方式在上面塑造并管理着自己的良好形象,朋友圈转发就是最常用的手段之一。越来越多的微信用户在朋友圈转发新闻链接,对社会重大议题的讨论能够引起他人的注意并产生互动,从而进行对发布者自身的印象管理。文章想要探索通过朋友圈转发新闻进行的印象管理的内容以及影响,对理解人们的互动方式有着较强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婧  付玉 《东南传播》2018,(8):92-95
媒介技术带来了游戏从传统的单机互动到人际参与的转变,游戏不仅仅成为一个娱乐平台,更成为一种社交工具.本文以民族志田野调查为研究方法,观察游戏作为社交场景的形成机制、青少年在场景中的人际互动,以及游戏虚拟社区人际互动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研究发现,青少年游戏行为强化了其社交能力,但并未更新原有的社交圈,游戏人际交往造成朋友间的亲密和亲子关系的隔阂,甚至影响青少年对未来人生的思考.要真正解决青少年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还需要参与到青年真实的游戏世界才能更好了解这一群体.  相似文献   

7.
陆昊菁 《今传媒》2012,(4):78-81
病毒营销是一种强大的营销工具,利用人际传播达到快速大面积扩散,但对其真正的成功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个体的再传播意愿,借用社会学互动仪式链理论挖掘个体参与社会互动的规律。本文认为病毒营销作用于个体的再传播行为需要关注信息层面以及人际层面的互动需求。通过植入符号引发关注点以及情感连带,同时给予个体强大的情感能量以激起信息层面互动;结合个体参与社会分享的需求设置动机以引起人际层面的互动。本文将分析病毒营销的作用于个体的传播控制系统以及网众传播个体的行为规律。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阴阳师》这款网游的青年女性玩家进行深度访谈(n=9)与参与式观察法(n=1),试图探究青年女性玩家参与游戏的互动行为,进一步理解互动行为是如何参与青年女性玩家身份认同建构。研究发现,青年女性玩家的互动行为包括内容互动与人际互动,两者共同作用,促成身份认同。其中,内容互动体现为玩家对游戏角色的选择培养、对角色的二次创作;人际互动体现为社会交往、合作竞争与物品交换等。  相似文献   

9.
试论高校图书馆员的印象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象管理是一种人们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印象管理是协调人际关系,进行组织管理的重要手段。高校图书馆员的印象管理有着历史原因和现实需要,高校图书馆员印象构建必须与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队伍建设和服务工作创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郝妍 《青年记者》2017,(2):88-89
自媒体的飞速发展带来信息生产领域的变革,同时也催生全新的商业模式——网络微商.在微信朋友圈中,他们同时扮演着“朋友”和“商人”两种角色.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认为,在人际互动中,人就像舞台上的演员总是有意无意地运用技巧塑造自己给人的印象,使他人形成对自己的特定看法,并据此作出符合行动者愿望的反应.①表演者的外貌、言谈举止等非语言特征作为个人前台,展示其社会身份的“外表”与情境互动的“举止”,直接影响双方的信息获取与印象评价.社交网络时代,非线性传播与中介化交流使表演者可以选择性地自我呈现,增强了其自我呈现的控制力.  相似文献   

11.
张方敏 《东南传播》2011,(4):101-102
大学毕业生求职形象传播不应该只注重面试一个环节,首先应该注重定位优化策略,对自身求职形象进行准确定位;然后根据CIS理论,从精神、行为、外表等方面实施求职形象传播的信息优化策略;最后要从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人际传播与求职材料等传播渠道,实施求职形象传播渠道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印象管理是一种积极的行为,是图书馆通过一定的方式对自我形象进行控制,促使读者对图书馆形成良好的印象。根据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的区别,指出了图书馆进行印象管理的重要性,并从外观建筑、室内空间、馆员形象、馆藏资源、宣传推广等5个方面对图书馆印象管理策略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3.
韩雪峰 《当代传播》2007,(5):106-107
通过从传播学和语言学角度对言语行为进行分析,本文认为言语行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行为中的人际传播行为,并阐述了言语行为人际传播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治理是一种印象管理的动态过程,政府呈现出何种印象、如何建构印象都会影响到公众对其的感知,关系着政府的公信力与执政力。由此,印象管理可被视为提升政府的社会适应性,建立、维持或修复在公众心目中形象的积极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15.
汪萍 《大观周刊》2012,(52):281-281
从概念的角度来说,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事实上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交往中实现的,没有交往和互动,教育活动便不可能发生。学生就是在与教师和同学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变化长期保持着与人们社会关系和日常生活之间的互动,随着社交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嵌入,朋友圈点赞成为网络化社会情境中人际互动的重要方式。点赞作为一种流行的社交技巧成为了线上社会关系连接的重要传播节点,也改变了现实条件下人际关系的构建和社会交往的模式,在人际互动的实践中消弭了现实生活中环境、时空和文化的隔阂,诉诸于媒介符号,形式化了真实世界里不规则的社会交往形态,是社交行为异质化的体现,带来了媒介环境下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异化。本文总结了朋友圈点赞导致社会交往异化的社会心理动因、异化表征和具体表现及影响,认为看似自由浅易的社交符号却在朋友圈的交往实践中被赋予多维丰富的内涵,演绎出复杂深邃的互动关系,致使人际互动的完成和社会关系的维系也在新的沟通共识下发生异化与突变。  相似文献   

17.
张华 《当代传播》2011,(1):121-123
世博志愿者是世博会期间引人瞩目的群体,他们有明确的亚文化群体特征,同时也受到主流文化体系的价值影响.他们以服务他人和提升自我并举的想法参加到志愿者团队中;通过服务他人,志愿者感受幸福,通过与亚文化群体内部之间的人际交流获得自我认同和快乐;通过世博服务期间的"去网络化"生存,重新认识到人际交流和团队生活的魅力.但对志愿者...  相似文献   

18.
王聪 《大观周刊》2011,(16):142-142,140
本文结合心理学中的印象管理的概念,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对披露信息的印象管理行为的动机、印象管理的方式以及这些管理行为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社会比较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行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定义自己的社会特征时,往往是通过与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在一种比较性的社会环境中获得其意义的,而不是根据纯粹的客观标准来定义。近年来,社交媒体的普及更是加剧了社会比较过程的产生。文章从社会比较理论出发,关注该理论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新背景下的应用,并梳理近几年国外社交媒体上的社会比较影响因素相关文献。通过文献梳理发现,除了个性特征、人口统计学特征等因素外,在社交媒体这个特殊环境下,印象管理、关系强度、平台属性、社交媒体使用动机等因素也对社会比较过程产生显著影响。文章最后对社交媒体上社会比较理论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吕平 《新闻爱好者》2010,(5):169-170
"镜中我"是传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而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因此,所谓的“镜中我”实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