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科研兴校”、“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小学教育科研蓬勃发展,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科研,已不是新鲜事。然而,“教育科研唯文论”、“教育科研也要治‘乱’”、“泡沫科研”、“科研浪费”等质疑声也不绝于耳。中小学教育科研到底怎么了?参与教育研究的教师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在找寻问题的答案时发现:课题多了,但是不知有多少回,教师只是帮助专家检验教育实验假设的操作者和执行者;论文也多了,但是有多少论文,能让我们看到教师的身影,听到教师内心深处的呼唤,感受到教师成长过程中的辛酸和愉悦。教师,本应是中小学教育科  相似文献   

2.
清郑燮说:“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李政道也说:学习者“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一流的工作。”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满足于传授了多少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了多少技能;而“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具有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致力于促进学生发现了多少有价值的问题。目前,如何让学生问出水平的探索可谓如火如荼,但  相似文献   

3.
一本粉笔、一本书、一张嘴,曾经是多少教师赖以驰骋讲坛传道授业的“三大件”。也就是在这“三大件”的耳濡目染之下,一代代学子变成了知识的巨人。不过,这说的可是过去,在崇尚“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有多少有些“古色古香”的“三大件”似乎已显得功力不济,殊难支撑局面了。  相似文献   

4.
“自保”和“自尊”何生“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尊”、“红烛”……多少尊贵而崇高的称谓呀!就这,人们还唯恐不能尽情地表达对教师的敬重心情。如今,《教师法》也颁布了,“最神圣的职业”有了法律保障,“教师”的“光环”也就更加璀璨...  相似文献   

5.
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曾经是多少教师赖以驰聘讲坛传道授业的“三大件”。也就是在这“三大件”的耳濡目染之下,一代代学子变成了知识的巨人。不过,这说的可是过去,在崇尚“教育现代化”的今天,这多少有些“古色古香”的“三大件”似乎已显得功力不济,殊难支撑局面了,其功能与效用亦渐式微。如今,教师到了课堂上,书已不必亲自去念,收录机里自有朗诵带伺候着;板书也不必亲自去写,投影仪、幻灯片自有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6.
“一课成功,笑傲教坛”。多少教师因为一课成功而一举成名,“春风得意马蹄疾”,各种荣誉纷至沓来,教而优则仕;而又有多少教师因为一课“失利”而倍受冷落,从此一蹶不振,郁郁寡欢。为了上好公开课,多少教师孜孜以求,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为伊消得人憔悴”。那么,怎样的课才是好课呢?  相似文献   

7.
孙艳 《农村教育》2007,(11):47-47
衡量一位优秀教师,学生的喜欢程度是一个标准;你所讲授的知识,学生记住了多少,理解了多少,能灵活运用了多少又是一个标准;讲课费了多少力气,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比例.也就是作为一个教师劳动的“性价比”更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从教师的备课以及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的精力大都用在了如何把教学内容讲清楚?  相似文献   

8.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靠课堂教学的优化。由于工作关系,笔者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发现课堂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下面仅就目前数学课堂教学所忌,谈谈笔者的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一忌包办代替由于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作用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因此往往容易颠倒教师与学生在认识中的地位,也就是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的认识。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到公开课、评优课、示范课无不以教师的“教”为评价衡量课堂教学水平的主体,只问教师“讲”了多少,“讲”得怎样,而不问学生“学”了多少,“学”得怎样。目前课堂教学中这…  相似文献   

9.
胡泉  张义玲 《农村教育》2005,(7):113-113
一、从“教室”到“学室”的转变。是教师的教学角色的转变 “教室”所体现的是“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师成了知识的“权威”,没有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教师主宰着课堂,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只不过是引导学生往里钻的“圈套”,学生没有主观能动性,处于被动地位,怎么教,怎么学,教多少,学多少,参与的是一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0.
董长茂 《陕西教育》2006,(12):11-11
近两年来,不少媒体纷纷报道:某某教师英年早逝,某某教师突然倒在讲台上,某某教师身患重病仍坚持在讲台上……听起来的确让人有些悲哀。且不说每次体检有多少教师查出疾病,或是有多少教师吝惜几个有限的钞票。有问题拖着未查,至今仍不知自己身体的“内情”;也不说究竟有多少教师患有目前尚未引起人们重视的心理隐疾。总之,一个不争的事实告诉我们:教师的整体身心素质正在慢慢下滑。  相似文献   

11.
有的人把财富归结为金钱的多少,而我认为“桃李满天下”是教师最大的财富。在我的“金库”里不仅有尖子生,后进生也不少。那么,如何在后进生中“淘金”,把后进生转化成尖子生呢?  相似文献   

12.
“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陶行知老先生的这句话,让多少教师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努力,同时也成就了多少名师。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与受教育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我们平时总是要求学生要认真听老师的发言、同学的发言,却没有能够用同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相似文献   

13.
犁花,你好!──兼评1995年见刊散文与小说刘大松犁花,你是一方文学热土,你是教师耕耘的天地。你月月满园春色,更有“红杏”出墙。有多少教师感到你的温馨,有多少教师受到你的激励。我为你的“功德”鼓与呼!读“犁花”,首先想到我们语文教师。我认为,《语文》...  相似文献   

14.
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个幽灵在中国大地上徘徊已有多年,骂不倒,禁不止,治还乱。为了不甘落后地去挤升学这座“独木桥”,多少父母心急如焚,多少教师脑汁绞尽,又有多少学校频出“绝招”。  相似文献   

15.
曾经,多少学生感叹“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教师也无奈于“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语文!”我们寻寻觅觅。我们上下求索:敢问路在何方?路在正本清源,实现语文课快乐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当前许多青年教师一谈教科研,就与某某教师做了多少个省、市级课题,发表多少篇论文,获了多少篇奖等成果联系在一起,仿佛教师搞教科研与“写论文”画上了等号,似乎发表论文就是老师“教科研成果”的唯一追求。于是给人造成的印象是,论文汇编和论文发表越多的学校教科研成果也就越大,为此一些学校开展教科研实际上变成了“写教科研”、“编教科研”。  相似文献   

17.
哲学家布封从哲学的角度说:“风格就是人。”如从艺术的角度来说,“风格就是艺术的境界。”教学风格其实就是一门“配角艺术”。我们看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或者说评价一位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他燃烧了多少才情,而在于他点燃了多少生命的火把。  相似文献   

18.
石裕雄 《上海教育》2005,(11B):46-47
作难,评改作更难。多少年来,“精批细改,全批全改”成了衡量中小学语教师工作能力和态度的重要标志。学校和家长也都认同此理,认为只有这样做的语教师,才是最认真、最负责、最优秀的教师,而处在风口浪端的语教师却叫苦不迭,将学生的作圈点成“满堂红”,累死累活不说,学生的作水平并未见多少起色。[编按]  相似文献   

19.
《中学教育》2004,(8):23-24
教师节又到了,老师们都在关心今年教师节,学校可以发多少钱、多少实物。与十多年前相比,现在教师的待遇要高多了,既表现在“显性”的工资上,又表现在“隐性”的灰色收入上。  相似文献   

20.
学生从课堂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与学生的听课情绪。因此,教师就要做到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及其自身价值为前提、基础,努力打造出“民主、宽松、和谐、有序”的课堂环境,以利于“寓教于乐”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