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晓华 《初中生》2006,(17):29-32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回避着这个话题: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如果是善,那就是一个皆大欢喜的世界,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感到快慰.  相似文献   

2.
人性善与恶的争论已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微妙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冲突可以使人的个性尽情张扬,人性的善与恶会出现相互的转化。所以不能简单地界定一个人是善是恶,因为个体往往是善与恶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3.
张华 《文教资料》2008,(3):45-47
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戈尔丁对战争等人间罪恶更加深恶痛绝,对人性和人类社会的见解愈加深邃与成熟.为了达到警醒世人,扬善抑恶的目的,戈尔丁怀着悬壶济世之心,通过<蝇王>小说刻意安排了一个"恶战胜了善"的情节,从而更加深刻、尖锐地反映出人性的复杂性及善恶相争的残酷性.同时作者也乐观地对人类自身倾注了巨大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2006,(6):29-32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回避着这个话题: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如果是善,那就是一个皆大欢喜的世界,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感到快慰。如果是恶,那就有些糟糕了,承认了它,岂不是承认自己是坏人一个,甚至把自己与动物划上了等号?我们心里是那么的不愿意!  相似文献   

5.
《山祭》塑造了宋老师、冬花、姚子怀、庞聋得等一系列人物形象,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对比,来审视人性和人道.小说以宋老师为第一视角,通过他在观音山的工作生活经历,展现艰苦的自然环境对人性的考验以及荒唐的政治运动对人心、人性和人道的摧残.宋老师经历了由善良到堕落,再通过自我救赎重新找回人性的过程.小说试图通过这样一个主要人物形象来揭露人性,同时又通过他成功的自我救赎来赞美人性,呼唤人性美.  相似文献   

6.
人性问题也是藏族历来关注的重要话题。民谚、《礼仪问答卷》和藏传佛教中无时不在闪烁着藏族丰富的人伦思想的光芒。人性本善,但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其善或恶或至善,藏族人民把精神活动中的终极关怀投注于挖掘人性“善”的潜力,发扬人的本质的美,这是藏族人伦思想的中心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人性问题也是藏族历来关注的重要话题。民谚、《礼仪问答卷》和藏传佛教中无时不在闪烁着藏族丰富的人伦思想的光芒。人性本善,但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其善或恶或至善,藏族人民把精神活动中的终极关怀注于挖掘人性“善”的潜力,发扬人的本质的美,这是藏族人伦思想中心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如果淡化小说的时代背景,《城的灯》完全可以作为一篇纯粹讲人性的小说来读。可能很多小说都有这样的特征。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物的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的风貌。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个人的存在构造出的社会关系网也是时代的缩影。只从人性的角度来理解小说,那就过于简单了,也肯定违背了作者的初衷。当然,任何一篇小说都会书写出一定的人情与人性。要说冯家昌坏吗?是一个纯粹的见利忘义、忘恩负义、辜负良知之徒吗?好像也不是。任何一个人都有他的复杂性,不能单纯用"好"或"坏"来评价。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艾特玛托夫不同创作阶段的代表作品,探索艾特玛托夫小说的人性主题.艾特玛托夫早期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灵息相通的世界;后期作品从原始和谐走向人性的悲剧性冲突,小说中先是揭示人性之恶,然后沿着一条拯恶向善的套路,呼唤人性向善.  相似文献   

10.
管婷婷 《文教资料》2009,(26):14-16
小说<蜗居>中展现的人间百态让人唏嘘.海藻向人们展示了善的一面 ,也暴露了人性中恶的一面.她对于物质生活的渴求和精神世界的迷失是造成自身悲剧的主要原因,残酷的现实世界让海藻不断挣扎在人性善恶的边缘,苍凉凄美,却叉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11.
在二十多年的创作实践中,刘庆邦一直关注、探索着人性,不断向人性的深处掘进.他的作品主要表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写爱与美、恨与性,但并不以奇以怪取胜,体现了人物对生活的热爱和执著.刘庆邦对人性的切入点是善与恶,他在细节上的着力表现和善与恶的转化,使得人性单一但并不单调,强化了审美效果.他的这种孜孜不倦探索人性的做法在当前的文学创作背景下将不断显现出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孔子对人性的认识虽然简单到只有一两句话,但人们仍然是喜欢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寻找性善或性恶的痕迹。其实,孔子对人性的认识并未上升到善或恶这种本质属性的高度。孔子的重点也不在于探讨人性如何,而在于借此说明礼与仁的重要。孔子以习礼培养人的言行举止,以亲仁塑造人的思想灵魂,为孟子的人性善、荀子的人性恶提供了立论的前提和发展的空间,开启了儒家人性论的先河。  相似文献   

13.
人性和人道主义一直是文学普遍关注而又十分敏感的话题。本文通过对八十年代人性和人道主义回归的社会背录的分析,来诠释新写实小说关注人性的原因;新写实小说采用了人性视角来审视现实生活不仅体现在选材上,也体现在创作的过程中;八十年代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现实使新写实小说注重物资化、欲望化,扭曲和变形等人性内容的书写,同时也不乏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把一般人不愿看也看不懂的史书《三国志》通俗化为易懂的历史小说。这部小说在让读者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让人认识了人性。这里通过几位典型人物形象分析了《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性恶、人性善以及善恶的交战,总结论证其在历史发展中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到底是利他还是利己,永远是人们难以辨明的问题。人的本性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善与恶,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特别容易唤醒人性恶的一面。这就告诉人们,控制环境是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措施,我们要特别注意学生生活、学习环境的设计,要营造唤醒人性善的优良环境,抑制唤醒人性恶的不良环境或消除不良环境。  相似文献   

16.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蝇王》是其代表作,无论文学角度还是在对人性的深刻探讨方面,《蝇王》都不失为一部巨著,一本重要的哲理小说,小说借小孩的天真来探讨人性恶这一严肃主题。本文从人性中的善与恶入手揭示了戈尔丁对人性深刻的思考,预示自由意志终将引领人们走向光明和希望。  相似文献   

17.
荀子的性恶论较为彰显人与动物共有的"性"的自然性能之类的普遍性(恶性),但也注意到了人身上所具有的为善的特殊类本质(知性、义性)。荀子的性恶说侧重人的实然性,但也体现了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荀子只是在内在可能性意义上认为人性是善的或恶的,在内在现实性意义上没有直接断言人性是善的或恶的,认为只有立足于外在角度当人性外化于人的行为时才有善恶可言。荀子的性朴论和性恶论不是正相反而是"殊途同归"、互相补充,因而是可以统一的;同时他讲的"性不善"主要指向还是"性恶"。  相似文献   

18.
人性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最早提出也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人们对概念的理解不同而持有不同的人性观念,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来就是善的,即"性善论";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来是恶的,即"性恶论";也有人主张"性无善恶论" "性有善有恶论".以上这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中,儒家所主张的"性善论"对后世关于"人性"的讨论具有深远的影响,让人们对教育的价值预设充满了对人性的信赖.  相似文献   

19.
孙犁特有的道德关怀、弃恶扬善的审美偏嗜,使他的小说在对现实生活进行描绘的时候表现出更多的浪漫与温情,减弱了其小说批判现实的力度,影响其现实主义风格的鲜明。但是,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真诚看取生活的“为人生”的作家,他从道德角度对人性的观照,使他能够不断地向生活的深层开掘,超越自我,将对生活的现实主义表现引向深入。从写“人性善”到写“人性恶”,对复杂人性的揭示,对人生存的道德困境的揭示,使得其小说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渐趋深化的现实主义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一中国古代对人性的研究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先秦。此时期关于人性的观点主要有四种。一种是人性“有善有恶”论,持这种观点的是周人世硕和孔子的弟子漆雕开等。他们认为“人性有善有恶”,“普举人之善性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此种观点认识到了人性中存在着善、恶两种潜在的因素,性善或性恶关键在于后天的教养,这是正确的,王充在《论衡·本性》篇中称赞它“颇得其正”。但由于资料已大部亡佚,其详细论述今天已无从看到了。与孟子同时期的告子则提出人性“无善无恶”论。他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这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人性无所谓善恶,犹如湍急的流水:“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告子的论述,旨在说明人性善恶的可塑性,但他未将人性与动物性区分开来,就被孟子抓住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