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说现在的时评和网评是"公民写作"时代,但当"公民写作"发展壮大之后,如今几乎成了"功利写作",这从若干个网站的时评作者交流BBS上可见一斑.这些平台上,每天集中发布"发稿信息",某某某报用了,谁谁谁发了,这个本来也无可厚非,集中了信息,能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可是,帖子的标题常常成了"喜帖"、"银子哗哗响"之类,"功利心"昭昭然.  相似文献   

2.
时评是当今媒体评论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文体,近年来活跃在各大媒体版面中,形成了第三次"时评热"现象。新时期的社会政治文明建设明确要求保障公民的话语权,积极扩大公民参与,及时反映公民诉求。因此,关于时评特别是都市报时评、公民话语权的研究引起学术界关注和探讨,但目前尚未有研究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探讨。以《华商报》为研究个案,选取《华商报》关于动车事故的系列评论,浅析都市报时评与公民话语权的关系,探讨都市报时评如何为公民言说搭建话语平台,并针对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下中国舆论生态处于一个"时评盛兴"的热言时代,本文主要分析在这样的热言时代下,都市报时评与公民话语权的相互关系;并创新性地引入"公共话语场"概念,从理论层面探析在第三次时评热潮的头一个10年里,时评特别是都市报时评如何为公民话语权的实现搭建话语平台,公民又如何通过时评这一言说文体表达其话语;探讨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障碍,对如何更有效地让公民通过时评最大限度实现其话语权提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4.
时评成为各报刊的重要版面,不过近十年时间.追溯时评发展轨迹,最早进入公众视野的,应是<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它成为中国报刊的名牌栏目,以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为特点,受到普遍欢迎.之后,该报的"青年话题",<南方周末>的"视点",<南方都市报>的"众议"、"来论"便如雨后春笋,在各种媒体铺陈开来.  相似文献   

5.
黄帅 《青年记者》2017,(24):17-18
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版创刊十余年来,作为国内报业较早出现的言论版,它的发展几乎见证了当代中国新闻时评文体的兴起与流行.强调以公民身份发言、鼓励独立思考与判断的风格,让时评走出了狭义的新闻工作者的园地,也让更多关心社会时事、心系国计民生的普通人加入了时评写作的队伍.不论是媒体业界还是新闻学院,不论是一线评论写作者还是学院中的研究者,都对时评及其背后呈现出的社会万象、深度思想和广泛的知识视野充满兴趣.  相似文献   

6.
时评热方兴未艾,不少报纸每天的时评版多达2个以上,时评版的位置也前移至二版、三版.伴随着时评的"做大做强",报刊新闻竞争已从单纯的消息竞争发展到如今消息、时评两条战线的竞争.  相似文献   

7.
人民网的<人民时评>是中国网络媒体最具代表性的原创评论栏目.该专栏致力于打造人民的话语平台,被誉为"网上第一评".本文对2007年全年<人民时评>的文章作了调查分析,以展示其作为公民话语平台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时评在国内媒体中"发烧"已久.说实话,我对时评越来越不"感冒",甚至有些讨厌有些时评家喋喋不休地"胡说八道".今年2月6日,发表在<大众日报>一版上的时评<忘家,只为望家>,虽然只有700字,却新意盎然,让人眼睛一亮.  相似文献   

9.
新闻停滞不前时,时评则迂回进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一种"最脆弱最不成熟"的文体,划出中国新闻史的一个新时代,不知是喜是忧.然而对于时评来说,肯定是喜的,这不,时评热刚刚三五年,大一点的反思与讨论就有两次.一次是李方老师感叹"不容易",一次是惠铭生老师飞"冷眼".  相似文献   

10.
时评兼有新闻和评论的特点,必须在保证依据的事件和话题客观真实的前提下形成恰当的情感判断,在以事究理、依理评事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理性判断。时评的吸引力、说服力和竞争力取决于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较之社论和评论员文章更显"平易近人",较之新闻述评更能给受众以思考和启发。以情动人,激发情感共振,要充满激情、展露真情、彰显温情;以理服人,追求见解共鸣,要就事说理、依理说事、依事究理;协调情理,实现"化合反应",要以理驭情、用情说理、情理交融。归根到底是要提高"受众意识"。真正确立了"受众意识",写作时评时就会努力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相似文献   

11.
时事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它在报纸宣传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拟就报纸时事评论的定位及其写作时应注意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时事评论的定义与定位。新华社总编辑何平给"新华时评"做的定位是:"顾名思义定位在‘时’上。‘时’就是时事、时势、时世、时政、时局、时弊,时评就是围绕‘时’字做文章。"按  相似文献   

12.
时评是报刊一大看点。但是,综观现在报刊的时评作品,我注意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过分偏爱"昨日时评"即是其中最明显的一处硬伤。所谓"昨日时评",就是针对昨天各媒体的新闻事件的评论。流风所及,一些报纸甚至对"昨日时评"以外的时评作品评价一律亮出红灯,非"昨日时评"而不登。  相似文献   

13.
正时评更多是从常识出发,那些生活中的常识是人们立论、判断时的凭借和依托。换句话说,时评就是常识的判断。时评说的不过是人们知道但可能未认识到的常识而已。时评写作的核心任务是判断,判断的准确与否,决定了时评写作的准确与否、深刻与否。由于时评作者通常不是新闻记者,时评写作与新闻事实存在一定认知上的距离,以及时评对时效性的特殊要求,加之时评作者本身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的完整程度不同,思维表达能力的差异,在时评写作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判断偏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眼睛,眼下几乎每家报纸都开设有新闻时评类版面。纵观这些时评版面,大多数言论是些"大路货"、"别人嚼过的馍",还有的是"烫剩饭",常常是"千报一声",读者不仅不爱看,而且有意见。《汴梁晚报》在刚开始创办时评版时,也没能跳出这个怪圈。2012年6月4日,《汴梁晚报》对时评版动了一次"大手术",正式创办《锐声音》版(2013年1月改为《汴梁·声音》版)。经过一年多的运作,《汴梁晚报》时评版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围绕大局,踏准新闻节拍;紧扣热点,强化民生视角;深度评析,突出本地声音。牢牢把握住了正确导向,提高了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实现了新闻与评论  相似文献   

15.
《心灵原稿》系著名杂文家储瑞耕的日记选.近由花山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65万言.储瑞耕,曾筹创全国第一家《杂文报》,写作了大量杂文、时评和关于杂文创作的文章.他主持的河北日报一版“杨柳青”时评专栏,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引起新闻界的关注,《新闻战线》在“怎样办有特色专栏”征文中作了介绍和肯定;本刊曾以《笔中的人生》为题介绍过他刻苦写作的事迹.这里发表他写的几则有关写作的日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新闻时评的复兴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时评热"的兴起及背景 在当今信息代的媒体竞争,在很大意义上不仅是新闻题材的竞争,更是新闻解读的竞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跨入新世纪以来,新闻评论尤其是作为快速评论的"新闻时评",在经历了以往相当时间的沉寂以后,又焕发生机,风起云涌.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收听广播、点开网页,时评四面开花,令人目不暇接.  相似文献   

17.
新闻评论的蓬勃发展是近年来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们不吝以"繁荣"、"复兴"、"热潮"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当前我国新闻评论的发展状况.有学者甚至认为当下新闻评论实践的繁荣可称之为我国历史上"第三次时评热",前两次则分别由1896年上海<时务报>和20世纪40年代<大公报>"星期论文"所引发.  相似文献   

18.
席佳 《东南传播》2011,(6):160-161
在媒介市场化时代,提供观点信息的时评已成为各大网站竞争角逐的利器,"评论"频道蔚然成风.网络时评以其低门槛、平民化的特性吸引了广泛的创作群体,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专业性成为其"短板",亦使其陷入水准下降、品质不精的困境.本文从网络时评专业性缺失的种种表现出发,探究其根源,并强调专业性对于网络时评长足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2011,(3):81
<正>本刊讯:国内第一本当代评论史专著《解码新时评》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陈栋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现任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武汉黄鹤楼漫天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编辑,黄鹤楼学院兼职教授。本书深入研究中国新闻时评的发展及其与中国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研究核心问题有两个:中国新闻时评发展史的概况如何,在运作上有哪些经验与教训?新闻时评与民主进程、公民写作与公共领域建构的内在联系如何?该书以新闻人的敏锐  相似文献   

20.
本书作者盛大林或许是"史上最牛的公民"和评论家。此书的近百篇评论都是从作者开博三年来创作发表的近千篇博文中精选出来的,其中的大部分都曾登上几大门户网站的首页,有的甚至直接影响了事件发展的走势。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几乎就是一本"中国时评写作规范和秘笈"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