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陇入蜀,在杜甫的政治生涯、家庭生活和创作历程中是一个重要转折。入蜀前的家庭苦难和入蜀后生活上的相对平静在诗人的家事诗中都有较具体的反映。此外,由陇入蜀,杜甫家事诗的创作风格也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入蜀前的慷慨悲壮至入蜀后一变为宁静淡远的唱叹。这其中起作用的不仅有杜甫个人家庭生活环境变化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其苦苦追求的人生理想最终变成了泡影。  相似文献   

2.
入蜀诗是南宋诗人陆游在入蜀途中所写下的诗歌,总共58首。这些诗歌体现了作者早期的创作风格,既有对沿途风景、民俗的描写,又有作者触景伤怀、忧国忧民的感慨,对帮助读者更加全面了解陆游的创作、陆游的爱国情怀,了解长江一带的山水景色、民俗风情,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3.
诗人岑参晚年入蜀,途中并未因蜀乱自梁州返京。虽人入蜀平乱的杜鸿渐幕,却未与杜同行入蜀。岑参晚于杜鸿渐抵达成都。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贰臣关注的焦点主要是清初的贰臣文人和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个案,没有从深入而广泛的意义上去探讨各个时期在王朝更替之际出现的贰臣现象。文章以五代入蜀的10位贰臣诗人为例,探析了五代入蜀贰臣诗人大量出现的背景及原因。  相似文献   

5.
杜甫入蜀的行动是经过诗人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老杜入蜀原因有四:一是仁途失意;二是身处绝境;三是战争威胁;四是“借道他适”。杜 甫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入蜀既是唯一选择,也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6.
陆游在入蜀途中多有创作和评论,其《入蜀记》是他在乾道六年自山阴赴任夔州通判途中所写的日记体游记。《入蜀记》称引唐诗凡六十多处,分为即景忆诗、借诗抒情、文献考证和地理考辨四类,形式上以一联两句为主。《入蜀记》称引唐诗最多,这体现出宋人对唐诗的推崇;而其中又以李杜的诗句居多,这反映出陆游对李杜作品的喜爱,也透露出陆游的诗学观念。对唐诗的称引不仅增强了《入蜀记》的艺术表现力,也对陆游入蜀诗的创作和后世游记的写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现存文献资料,对晚唐诗人李洞的蜀中诗歌创作加以考索、辨正,并兼论其入蜀时间及原因、入蜀途径等问题。力图通过对李洞蜀中诗歌创作的辨析这一侧面,进一步探悉唐末下层文士的心路历程及人生遭遇。  相似文献   

8.
在"天下诗人多入蜀"的唐宋时期,杜甫、陆游等一大批文学大家先后云集巴渝大地。他们既以自己卓越的三峡书写将巴渝文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状态,又使是时的巴渝文学在多方面引领着中华文学风骚,从而产生了深广的全国影响和久远的历史意义。发掘这段历史所蕴藏的精神传统,对于我们重铸巴渝文化辉煌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古诗人皆"入蜀"的说法萌于中唐韩愈,宋代渐成气候,宋人对杜甫的入蜀尤为关注,明清时期对于"入蜀"现象的认识上升为规律总结,这一说法得以最终定型。作为对文学史现象的高度概括,此说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对其深入研究,必有助于加深对中国文学的地域性特征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巴蜀的文化和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0.
自古诗人皆“入蜀”的说法萌于中唐韩愈,宋代渐成气候,宋人对杜青的入蜀尤为关注,明清时期对于“入蜀”现象的认识上升为规律总结,这一说法得以最终定型。作为对文学史现象的高度概括,此说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对其深入研究,必有助于加深对中国文学的地域性特征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巴蜀的文化和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1.
艾青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如果说抗战时期的创作是艾青的第一座高峰,那么,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的创作,则是诗人又耸立起的第二座高峰。艾青新时期的诗歌创作,首先以其博大而深刻的思想性、鲜明而强烈的时代精神,表明了诗人所达到的新的高度。善于创造鲜明准确的形象,是艾青新时期诗作的又一鲜明特色。艾青还非常喜欢运用象征手法深化主题。艾青新时期的诗歌创作,在形式上达到了舒卷自如、炉火纯青的境界;在整体风格上,表现出一种化浓为淡、归真返朴的朴素之美。  相似文献   

12.
王士祯是清朝著名的诗人,他曾在康熙十一(1671)年、康熙三十五年(1691)年分别入蜀。在这两次的入蜀途中,他详实地记录了当时的蜀道地理和人文风貌,著《蜀道驿程记》和《秦蜀驿程后记》等游记。这些游记对研究蜀道的历史地理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因此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郑谷乃唐季极负盛名的诗坛名家,诗人于中和元年(881)因避黄巢之乱而入蜀。郑谷一生著述颇丰,然现在仅存三百余首,其中,蜀中诗逾四十首。他的入蜀诗内涵丰富,涉及面广,视野开拓,艺术造诣独深。然而,后人对其诗的评价褒贬不一。笔者以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对诗人及其作品的评价应结合其所处之时代背景,这样,我们就没有理由胶柱鼓瑟地沿袭前人的评价标准去讪笑郑谷诗的"骨体太孱"了。  相似文献   

14.
史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唐代文学发展史特别是唐诗发展史上重要的诗人。他们开拓前代诗歌题材,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在边塞这一题材上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全面真实的展现自我、展现社会生活。他们的创作带来了边塞诗的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5.
史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唐代文学发展史特别是唐诗发展史上重要的诗人.他们开拓前代诗歌题材,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在边塞这一题材上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全面真实的展现自我、展现社会生活.他们的创作带来了边塞诗的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6.
后蜀韦縠距韦庄时代较近,其唐诗选集《才调集》收韦庄诗63首,其创作顺序与明代朱承爵十卷本《浣花集》诗作次序大致相同,据《唐音统籤》韦庄散佚诗作大抵是入蜀后诗作的观点,《才调集》所选韦庄诗作后半部分多数乃韦庄入蜀后诗作。  相似文献   

17.
唐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高峰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百花齐放,风格多样。有唐一代,许许多多诗人都以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卓立于诗坛。同时,在诗人们各自鲜明艺术个性的基础上,又以某些诗人的某些共同倾向,形成一个个作家群和诗歌流派。各种艺术风格之间,互相竞赛,互相吸收,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18.
中唐是河南人诗歌创作的高峰时期,名家荟萃,流派众多,创作丰富。他们以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为背景,以诗人及诗人群体的个性化心态为中介,以诗人的传承演变为归结,在诗歌创作中各自追求一种美学风貌。他们都打破了盛唐古典抒情诗优美和谐的诗风,从不同的角度开辟了新的诗歌境界,为推动中唐诗歌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李贺诗歌中的通感、幻觉和高峰体验王玉民唐人李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诗人。他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别出心裁的创作手法和新颖的创作风格,在唐代,也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坛上独树一帜。同时,他又是一个历来有争议的,不易为人接受和理解的诗人。他诗歌中那些虚...  相似文献   

20.
在继承初盛唐诗人的基础上,中晚唐咏史诗的创作题材大大丰富,表现为咏史视界的扩大和对本朝史事皇帝的嘲讽,题材的开拓不仅使咏史诗获得了更加广阔的生命力,也为咏史诗走向高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