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是步入21世纪的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心和着力点。什么是“创新”?“创新”(innovation)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就是从事前所未有的活动,或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再次发现。“创新”与“创造”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但并不等同。“创造”(creation)指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而“创新”则既包含“前所未有”,又包容“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因此,“创新”比“创造”涵盖更宽泛,“创新”的最高层次是“创造”。  相似文献   

2.
体验探究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探究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本文从体验探究教学的理论依据、框架结构和“工艺”流程等方面阐述体验探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创造思维是建立在良好的认知能力与分析概括能力的基础上的。创造思维所走的正确认识之路是:认识的着眼点-着力抓住事物的特点;认识的出发点-瞄准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认识的关键点-努力把认识引向深入;认识的落脚点-把理性的思索落实到能动地改造生活;认识的根本点-立足变革现实的实践进行理想论创新。科学的分析概括,为创造思维提供了合理、有效、正确的模式和手段,它包括:分析概括的第一步工作-对事物的系统作“分解”的认识;分析概括的方向-高层次地实现认识的飞跃;分析概括的目标-立足实践构建思维理论体系;分析概括的方法-靠创造性的求异思维求得新颖独到的发现;分析概括的结果-以科学的辐合思维推论出解决问题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近代科学发展的历史为线索,紧密结合该时期科学家理论创造活动的切身体验,比较系统地考察了毕达哥拉斯主义在哲学上的两大主张即“万物皆数”和“宇宙和谐”给近代科学家理论创造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论结合就是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就是创造的命题,着重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本经验,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所产生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结合是复杂的创造性工程三个方面的内容。所谓创造,必须是发展中的创造。所谓发展,也必然是创造中的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运动规律决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要不停顿地向前发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的伟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6.
创造系统观及其对创造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造观经历了一个不断系统化的演进过程。创造系统观包括创造力的系统构成观和创造力的系统运行观。它认为,创造力是多种因素力的“合力”,创造是多种因素,包括创造者的知识结构、认知特征、人格倾向与环境或情境因素等共同影响的活动。该观点对开展多元化、系统化的创造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论科学与艺术的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传统哲学为了更好地说明现象世界而创造了一个理念的世界,认为现象世界是假,理念世界是真;人的理性是达到理念世界的途径。从这种哲学观出发,传统形而上学高扬科学而贬低艺术。但科学对事物的把握是机械的、数字化的,不能把握事物的生命感。处于现代社会的人也并非如哲学的初衷所设想的和谐完善,相反,现代人被沦为机器的奴隶,现代人的精神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原因是传统哲学独尊科学、贬低艺术所致。因此,我们应倡导科学与艺术的和谐,既要用科学的眼光去认识世界,使之能达到清晰、精确,同时也要用艺术的“眼”和“心”去把握事物,体验事物的情调和生命,用艺术去引导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从整体中分解出来的过程。综合同分析相反,它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特征组合为整体的过程。通过分析可以使我们在事物或问题认识得更深刻,通过综合可以了解事物的整体和联系。任何思维活动都是脑的分析综合活动,任何思维过程都是阶段、多层次的分析综合过程。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9.
音乐艺术的审美能力是一种美的认识和发现的能力,它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体验、接受与创造、意识与无意识的综合统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因此,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能力是提高审美意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大学的理念     
对大学理念的认识理念是一个哲学概念,哲学上的理念与观念同义。有一种观点认为,“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所谓’,是指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在此,我们取第一种对理念的解释,持相对宽泛的理念涵义,把大学思想观念、大学精神向往、大学的理想追求和大学哲学信仰纳入大学理念范畴加以论述。教育理念是哲学上理念概念的移植和发展,大学理念是教育理念的运用。大学理念有经典与现代之分,经典大学理…  相似文献   

11.
综合能力测试与培养新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合能力是着眼于综合,即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分析问题、科学地探究事物的发展过程,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能力的灵魂是创造。我国高考命题思路经历了“考知识”、“考双基”模式现在进入了“考综合能力”阶段。“双基”与“能力”要并重,否则是错误而有害的。  相似文献   

12.
徐斌艳  江流 《数学教学》2009,(8):11-12,28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中,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校长提出,在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积累“基本数学经验”和发展“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是数学教育研究上的一个重要进展,尤其是“基本数学经验”的提出,对中国数学教育发展是一个挑战.张奠宙先生等对“基本数学经验”的界定则为我们把握数学课程目标提供指南,他指出“基本数学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为使积累“基本数学经验”课程目标的落实,需要重新思考数学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类比是人们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重要思维方法,实践中学生因具身体验的不足,而找不到合适的源域概念进行类比,或对类比对象的相似性认识模糊,导致源域概念到目标域概念映射得不完全,概念认知浅层化现象凸显。提出基于具身经验和多维体验的隐喻类比是对类比思维在实践中的有益补充,隐喻类比可以促进纵向层次的认识推进,横向领域的知识转移,学科系统的整体建构。研究发现通过先行组织、原型启发、相似联想、演绎修正等策略,可以抓住知识间相似性关联,大胆猜想,勇于探索,以达到对数学世界准确、深刻、结构化的认知,发展指向数学创造的高阶思维。  相似文献   

14.
创造是一个最根本的哲学概念。将创造引入认识论,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哲学理论——人类创造认识论,它具有与以往认识论不同的本质与任务、规律和方法。用人类创造认识论的思想和方法研究教育,就形成了教育创造人才论,其基本内容包括:教育创造的本质、规律与价值。人类创造认识论与教育创造人才论是一种新的哲学理论和教育理论,对理论创新、社会创新发展、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这样,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不仅有了“学科课程”、“综合学科课程”,而且还有了超越学科界限的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为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创造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一、综合实践活动是创造教育的良好载体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智慧的统整”与“知识的统整”,也就是“科学智慧”和“艺术智慧”的统整和“学科知识”与“生活知识”的统整。要达到这种整合:…  相似文献   

16.
朱谦之的唯情哲学在中国近代哲学中独树一帜,它以非理性的“情”作为宇宙、人生的本体,以与情合一的直觉作为哲学的根本方法,并通过“性情”之辩提出了情善说,论证了情这一非理性要素在伦理价值中的正面意义。这些思想不仅对于唯理性哲学具有纠偏作用,而且对于全面地理解个体生命,对于哲学的健全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创造是一种产生新认识、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这里的“新”有对社会而言和对个人而言两种情形。对社会而言的“新”属于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特殊人物的创造,对个人而言的“新”属于普通人的创造。对普通人来说,不管是否得到社会的承认。只要产生的认识、造出的事物对自己而言是新的,就是一种具有全新价值的创造活动。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定位语文学习中创造性的表现,理应以后一种创造活动为重点参照。也就是说,只要思维和实践的结果对于学习者本人来说具有全新的意义,就是一种创造。  相似文献   

18.
反映与创造     
文章认为“反映”是本体论层次上的概念,“创造”是认识论层次上的概念,因为两者不在同一层次上,所以反映与创造不是直接对立的。在认识论中首先应该坚持反映论,这是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前提,但是仅仅坚持反映论还不够,这不能概括尽认识的全部特性,还不能体现出人在认识中的主体地位。为此在认识论层次上应进一步探讨认识过程中的创造问题。创造是人的主体性在认识过程中的发挥,它不是对认识对象、认识内容的创造,仅仅是对认识形式认识方法的创造。  相似文献   

19.
文章按照综合课程发展的历史演进,通过分析二元论主导下的“相关综合课程”与“经验综合课程”分立、连续理论主导下的“相关综合课程”与“经验综合课程”统整、概念重建主义主导下的综合课程范式转换、整体有机论主导下的体验课程.展望了基于核心概念理解的综合课程时代。  相似文献   

20.
认识的本质问题是哲学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作者在列举几种对认识本质的不同看法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认识的本质不是反映,也不是构建或创造,而是一种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