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产业集群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它不仅有利于单个企业、产业提高竞争力,而且通过群体效应可以带动整个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其对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率和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企业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区位品牌的形成、区域创新、市场扩展、产业关联性等6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对此现象的研究已经得到理论界学者的重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当代国际竞争实质上是产业集群的竞争,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也发展成区域经济增长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12月21日,"首届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稳致富与流域可持续发展高端论坛"在重庆工商大学召开。论坛由重庆工商大学与"中国区域科学协会"联合主办,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成渝经济区城市群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重庆市产业经济研究院、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及"三峡库区百万移民安稳致富"博士点培养办公室等单位  相似文献   

4.
地方高校根植于地方,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之间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地方高校面对新形势和时代要求,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通过建立区域文化研究机构,进行科研立项或课程开发,通过教学传承区域文化;或举办学术会议,推进区域文化传播;或提供实践机会,鼓励师生进行创新研究等途径,为培养区域文化人才、推进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产业的调整与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影响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因为高职学校教学的主要目的旨在促进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因此,高职教育育区域产业实际上是"相辅相成,一荣俱荣"的关系,面对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如何才能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相融,这是现代高职学校改革的重心。本文主要分析了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并探讨两者对接融合的对策与路径。  相似文献   

6.
在30省市区1995-2012年面板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引入能源因素优化的C-D生产函数探讨了多项经济改革措施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差异。研究表明:技术水平的提升对中西部经济促进作用高于东部;外贸开放对东部和西部经济具有正向促进效应,外资开放对中部经济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对东部和西部存在挤出效应;财政干预对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正效应,私有化改革能够有效推动东部和中部经济增长;产业合理化对各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产业高级化的经济效应与产业发展水平正向相关。  相似文献   

7.
<正>2010年12月11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工商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共同主办的"新形势下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论坛"在重庆工商大学田家炳书院隆重召开。该次论坛分开幕式、主题报告、青年学者论坛三个部分。来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增长极是区域的中心城市 ,它集中了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 ,不仅自身持续增长 ,而且把增长扩散到周围腹地 ,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不同等级的区域有不同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不同等级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构成一个经济增长极系统。云南区域经济增长极系统由一级 (省域 )增长极、二级 (经济区 )增长极、三级 (地州 )增长极、四级 (县域 )增长极子系统所构成 ,每个子系统又包含不同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高等职业技能教育事业提出新要求,但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在满足地方企事业单位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切实需求方面尚显能力不足。本研究通过对高职技能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内涵与意义展开阐述,从高职技能教育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剖析高职技能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问题,从而给出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理念变革、管理体制变革、运行机制变革及教学模式创新等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变革路径。  相似文献   

10.
云南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经济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的制定 ,一方面要站在全国的高度 ,充分认识云南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在全国的位置 ;另一方面更要立足于云南的实际 ,正视云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因此 ,通过云南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 ,认识云南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原因和影响 ,进行区域经济差异调控 ,对促进云南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新经济增长理论中的知识积累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引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并分析新经济增长理论推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因:新经济增长理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和客观要求,最后提出加快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即政策保障体系创新,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创新产业新技术,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以云南省为研究区域,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评价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2017年云南省16个市州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两者的耦合关系差异显著:昆明市属于良好协调发展型;丽江市和大理州属于中度协调发展型;曲靖和玉溪等12个市州属于低度协调发展型;怒江州属于初级协调发展型。根据旅游与经济综合得分比较分类,旅游业发展滞后型的市州有12个;经济发展滞后的市州有4个。  相似文献   

13.
采用泰尔指数方法,对北京市2001-2009年以区县为单位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定量研究,旨在分析在北京市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内部各区县经济发展差异与趋势. 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北京市区域经济差异总体呈扩大趋势;2)中心城区内部的经济差异主要来自北部城区内部和南北城区之间;3)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之间的差异对总差异贡献最大;4)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有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政府资源配置的差异、以及部分区县的优势产业带动.  相似文献   

14.
随着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和市场对外语人才的技能和实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基于对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和总结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指出目前我省严重缺乏创新通用型外语人才。笔者将区域经济与地方高等教育发展两者间相互影响并促动的关系称为"耦合效应",通过稳定两者间的传输平衡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及市场需求的创新通用型外语人才。  相似文献   

15.
文中利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计算分析了1952-2000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分布变化的趋势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尽管从1952-2000年以实际人均GDP为指标,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变化呈发散趋势。然而,根据不同时段国家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不同把整个时期划分为若干不同时段,则发现1952-1966、1979-1990、1979-2000年等时段,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均存在显著的b 型绝对和条件收敛趋势。进一步的研究还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b 型收敛趋势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地方高校的发展应该结合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凸显办学特色,一方面强调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特别是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所需的人才,另一方面强调产学研的结合,地方高校应该积极参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和实践,为地方经济建设作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各地区积极发展旅游业,旅游经济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版块.传统文化的复兴成为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内涵建设之一.传统文化的复兴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也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整合后的区域文化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是旅游业的最佳发展趋势,地方传统文化的兴起给地方旅游增添了亮色,也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是促进高新技术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区域内的高校,加强对区域内经济的研究,利用研究成果,更加有针对性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在充分调研区域经济基础上,深入研究,紧贴行业,培养出真正适应区域经济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从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两个大局出发,烟台必须做大做强城市经济,才能够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优势,提升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泛珠三角经济圈”区域经济合作是广东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是周边省区实行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是抓住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它有利于拓展广东经济发展的腹地 ,为各周边省区提供强大的经济“辐射中心” ,有利于开拓区域经济合作新思路 ,有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泛珠三角经济圈”建立过程中可能遇到以下问题 :区域经济中心的选择 ,经济合作的成本与收益 ,利益分割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趋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明确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积极建立区域产业结构合作机制 ;建立区域利益协调机制 ;建立区域经济发展的平台 ;积极开展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