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知识因其客观性而一直被认为与民主无关,但是客观性并不必然与民主矛盾,科学知识客观性涵义的演变产生了对民主的需求。大科学造成的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得科学知识生产分工日益细化、可重复检验日益困难、所需经费日益巨大,这促使了科学共同体内部民主的出现以及政府和公众对科学知识生产的介入。科学知识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出现了的不确定性和负面作用,促使了民主范围向科学知识的扩展。  相似文献   

2.
科学知识社会学视野中的科学教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知识社会学是在解构传统科学基础上产生的。它提出以强纲领摧毁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以信念研究张扬科学知识的社会性,以实验室研究揭示科学知识的境域性。科学知识社会学观照下的科学教育坚持如下基本理念:否定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张扬相对的科学知识观;重视全面的科学素养,追求多元的目的观;贯通科学与社会,倡导综合的课程观;摒弃简单的知识灌输,坚持建构与对话的教学观。  相似文献   

3.
科学知识在内容上具有客观性、确定性、普适性、单维性,科学知识的探究形式为因果说明、主客分离、客观方法;科学知识的表达形式为科学概念的操作性,科学判断的数学化,以归纳方式为主要的推理形式;科学知识旨趣体现在对自然的描述、解释与预测。科学知识的价值体现为科学的道德价值,科学的审美价值,科学的方法价值。科学知识独特内容、形式、旨趣与价值对科学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均有重要影响。科学课程开发不能忽视科学知识的知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渊源来自于知识社会学、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它从社会建构的纬度分析和研究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正确消解了科学主义,对科学的完全客观性进行了否定.科学知识社会学指出科学事实和科学论文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知识可以通过科学实验室制造出来,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使科学地位得到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5.
后学院科学同时接纳了知识的客观性基础和主观性因素,认为客观性和真理性必须作为科学知识的要素而存在于主观性的科学活动中。从行为者视角看,这种科学基础观预示了科学工作者一种更为积极的自由论。  相似文献   

6.
宋君 《华章》2012,(25)
科学知识社会学指出,传统的科学知识观抹煞了科学的社会性,从根本上是错误的.通过科学争论、实验室研究和科学文本话语分析,试图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然而,科学知识社会学彻底否认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宣称“讲学知识只是一种社会建构”,结果导致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裂隙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7.
夏平是当代著名的科学史家和科学知识社会学家,他和同事们猛烈批判了标准科学知识观,极力拒斥传统哲学的合理性、客观性等概念,强调科学知识不是决定于自然界而是受制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因素,是社会建构的。他还同时进行了科学知识的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8.
科学知识是科学课程的核心要素,传统的对科学知识客观性、价值中立性、普遍性的理解决定了教师、学生的科学课程知识观的价值取向。随着科学知识社会学对科学知识的文化性、相对性、多样性、建构性、境域性品格的揭示,引领了科学课程领域的一场思想革命,催生了由封闭、单一、科学本位的科学课程知识观向开放、多元、人文、生态课程知识观的转变,对科学课程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现代科学革命引发了科学认识论对科学绝对客观性的质疑。假设性科学实在不能从根本上支持实用主义、符合论与融贯论的三种真理观。经验主义三种方法论蕴含的相对主义倾向使逻辑主义科学哲学对科学的合理性重构陷入困境,从而表明自然界无法对人类获取的科学知识之真伪做出单边裁决。由于范式转换缺乏相应的标准与方法,最终只能诉诸科学共同体的集体意志做出民主抉择。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对科学的实践过程再现表明,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实际上也是科学实践主体与其他相关主体之间磋商求同的民主过程。  相似文献   

10.
科学知识转化框架的提出意在寻求一个共同的对话平台,这一框架中包括了研究的科学、学科的科学、课程的科学、课堂的科学和学生的科学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之间的转化可概括为学科化、课程化、课堂化和学生化四个过程。从研究的科学来看,科学知识主要指科学家的个人知识;从学科的科学来看,科学知识主要指具有客观性的公共知识,在这两种理解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有助于教师更全面地理解学科。经过知识重组的课程的科学中包含了约定等社会协商的因素。认识科学知识的层次性,有助于教师反思和克服科学知识在从科学家的个人世界到学生的个人世界转化过程中的不当的异化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