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中国古典诗歌是否可译,历来都有争论。在翻译过程中语言形式会发生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弗罗斯特认为"诗歌就是翻译过程中丢失的东西。"尽管有诸多中国古典诗歌被译成了英语,但都不是完美的再现,造成这种缺憾根本原因是中西文化差异。文章从意境、意象隐喻、修辞手法、文学典故、音韵等从五个因素出发论证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隐喻的海洋。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既是中国语言的精华,更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隐喻。隐喻反映文化,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隐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关于诗歌的翻译,目前主要是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进行探讨的较多,本文正是基于跨文化的视角,进而从文化语境动态顺应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语义的翻译策略,期望其对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语义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人的代表,他模仿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将许多中国古诗译成英语,为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结合创造了契机,他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庞德由于不懂汉语,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多,故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有很多失误。该文从文化视角剖析庞德对中国诗歌的翻译为什么会在西方引起轰动,并分析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带给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自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发展以来,译者百家争鸣,形成了多种翻译流派。意境美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就成了连接各个流派的共同点。本文主要通过引入诗歌意象与意境的联系,来举例说明诗歌的意境美之实境美,并指出诗歌英译中实境美的传达。通过研究,希望帮助古典诗歌英译爱好者更好地翻译诗歌。  相似文献   

5.
李白是中国盛唐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诗歌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是中国古典文化西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十八世纪至今,李白诗歌在英国的翻译传播史已逾百年,对英国诗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18世纪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到19世纪的预热升温再到20世纪至今的如火如荼,李白诗歌在英国的英译作品的数量、质量都显著提高;译者们的研究范围也从单纯的诗作翻译扩展到对李白生平、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分析研究;他们的翻译原则也由直译为主、间接翻译为辅过渡到律诗和散文诗翻译并存。本文以李白诗作在英国的译介及特点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梳理李白诗歌在英国的翻译及传播历史,有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李白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化西传的途径、特点与影响。  相似文献   

6.
蔡廷干是独立完成中国古典诗歌英译集的第一人,是华人独立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先驱。研究其翻译策略与译诗目的及其翻译得失,对于学者间总结经验、以更好地向西方社会传播中国经典文学具有重要意义。李白诗歌作为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杰出代表,不管是译者对其诗歌的选择还是具体译文,都必然体现出译者的翻译思想与翻译目的。文章主要通过《独坐敬亭山》译文的具体评析对此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罗伯特·勃莱诗歌翻译八步骤翻译和介绍,以期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提供些许有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诗歌翻译是属于特殊的艺术范畴,它与文学创作相类似,但有其独特的美学原则,艺术内涵和技术方法。通过美学理论研究诗歌翻译,对于如何的理解翻译活动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名作,本文将从许渊冲的"三美"理论入手,对其英译本进行赏析,对如何提高诗歌翻译水准有着积极和指导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赵晓明 《现代英语》2023,(22):114-117
文章旨在深入探究蔡廷干在英译中国古典诗集方面的翻译实践与贡献。蔡廷干以其深厚的汉学功底和对西方文化的深刻理解,开创了中国本土学者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先河。文章首先概述了蔡廷干的翻译背景及其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领域的开创性地位,随后详细分析了蔡廷干《唐诗英韵》的翻译策略、方法和风格。通过深入研究蔡廷干的翻译作品和理念,文章旨在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进一步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的国际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10.
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人的代表,他模仿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将许多中国古诗译成英语,为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结合创造了契机,他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庞德由于不懂汉语,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多,故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有很多失误.该文从文化视角剖析庞德对中国诗歌的翻译为什么会在西方引起轰动,并分析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带给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晚明方以智提出"中边言诗说",当为明代"格调说"诗学理论的总结。方以智认为"中"与"边"包含诗歌创作艺术构成的三个层面,且"中"与"边"辩证依存。方氏从佛典中拈出"中边"一词作为其理论阐述的范畴。"中边言诗说"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2.
结合对文、异文等语料,考证佛典文献中“或能”一词的意义就是“或”,“能”作为词缀,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综合考察“傥能”、“脱能”、“容能”、“必能”、“极能”等“一能”复音结构,指出“能”作为词缀在汉译佛典中广泛运用;在此基础上尝试着对词缀“能”的产生理据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3.
作为“虞山诗派”“疑丞”的海虞“二冯”,创造性地阐释“比兴”之义,并将其与“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融为一体,概括了诗歌“以比兴寄美刺”的体用本质。其“比兴”说虽有狭隘之嫌,却也深合我国古代的论诗传统,对清代诗词的创作和理论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和进一步展开 ;是衡量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根本标准 ;是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和为人民谋福利的最高价值标准。“三个代表”的要求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高度 ,进一步发展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思想 ,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理解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基本道路和发展方向 ,具有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全球化语境视角出发,探讨新词翻译中解读“他者”的理性诉求。首先通过三向度解读“他者”来构建“自我”,进而提出新词翻译的有效性不仅来自对新词信息内容的透彻解读,还取决于目的语读者的能力;再指出目的语读者获取异质他者时,通过对其文化政治语境的必要了解而将信息同相关文化情境联系的能力必不可少。得出结论:新词翻译应当在有意识性构建自我的基础上,接受和引入“他者”。  相似文献   

16.
钟彩虹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27-128,134
运用语言学理论,从句法和语义两个角度对出现在单句中的时间词“刚”、“刚才”和“刚刚”进行对比。主要对“刚”与“刚才”对谓语的要求,与“了”、“在”、否定词、时间词的共现情况及二者能互换的语境进行考察,并从语义上进行解释。其次分别对“刚刚”与“刚”、“刚才”与“刚刚”的异同进行考察,揭示这三个时间词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川端康成的名作《雪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雪国》三个版本的汉译作品,针对其中的若干比喻表现进行考察,分析日译汉过程中应如何遵循翻译原则,以期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8.
欧几里得原本的译、注本及相关研究甚多,但深入中文译本内容本身探究徐光启翻译会通理论的不多。文章运用共时与历时态下语内、语际的语义分析方法,剖析《几何原本》中文文本"点"的翻译理念及定义思想,重现其翻译会通思想和翻译局限。  相似文献   

19.
在古汉语中,“莫”字是表示否定意义的词,本文从词性研究的角度,论述了“莫”字在古汉语中作否定性元定指代词及否定副词的一些应用情况,阐明了“莫”字在不的句式中所具有的实际含义。  相似文献   

20.
《汉语大词典》是目前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汉语语文工具书,但是由于收录的字词量大,参与的人员多等原因,其中还存在着不足或可以商榷的地方。其中有"独"与"孰"、"熟"通假的说法,本文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妥当的。"独"与"孰"、"孰"上古音不同,"独"与"孰"只是在代词"何"的意义上是相当,而且文献例证只有一例,所以本文认为"独"与"孰"、"孰"通假的条件不够充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