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所学校某一年度、某一学期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安排才能协调有序、才能形成特色,一个班级在某一学段内、在连续的几年内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如何相互衔接、主题如何相互映衬,一个年级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上如何最大限度地整合课程资源……这些都涉及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规划.  相似文献   

2.
由于农村学校受课程资源、教育科研、师资力量等条件的限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必须走农村学校校本实施途径,才能充分体现农村学校的特色。根据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初步总结出“四阶段”校本实施策略,这种策略便于农村一线教师操作,适应农村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农村学生特有的知识、情商等特色,同时使国家课程在农村学校得以顺利开展与实施。  相似文献   

3.
一所学校某一年度、某一学期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安排才能协调有序、才能形成特色,一个班级在某一学段内、在连续的几年内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如何相互衔接、主题如何相互映衬,一个年级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上如何最大限度地整合课程资源……这些都涉及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规划。  相似文献   

4.
《江苏教育》2009,(4):60-60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及其方案制订学校在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之前要先了解相关的课程理论以及国家文件,结合学校的办学思想确定学校实施综合活动的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学校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要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同时要结合学校的办学思想、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学校环境和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客观依据。学校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设计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对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进行仔细挖掘、分析和评估,  相似文献   

5.
张霞 《学子》2013,(10):28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和学校开发的课程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凸显学校的特色、尊重学校的差异性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与管理"这一指导性意见,使我们意识到:学校只有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结合办学理念、特色,充分挖掘社区和当地课程资源,并根据学生发展水平,个性需要,走"校本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之路,才能使综合实践活动走向"常态化"实施,有效实施,就像语文、数学那样成为常规课程。  相似文献   

6.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校为本开发的国家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就是学校对本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设计、实施、评价等诸多环节入手进行全面的规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校本化的产物,它的研制需要整合学校多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无论是从课程的宏观视野还是到课程的微观落实,均能衡量出一个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过程中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必要性 1.综合实践课程校本化有利于解决"课程悬缺、候补"问题.学校在设计、开发、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过程中,需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这有利于学校、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了解.通过对校本课程设计,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综合实践活动与本校资源的有效结合,使课程内容更适合本校的条件和本校的学生发展,从而更好地避免了课程悬缺和候补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许洁 《教师》2011,(36):40-4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开发的三级管理课程,因而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学校要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际、地域特色创造性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文将从师生的需要、具备的条件、具体策略等几个方面对本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综合课程,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难点.文峰学校立足新闻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上勇于实践,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敢于创新,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以来,各学校基于自身的传统优势与资源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课程实施模式,但也由此使得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班团队活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等边界模糊。为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教育文化,有必要对活动类课程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  相似文献   

11.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国家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组成部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教材,没有课程标准,它的正常开设需要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撑,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质量的重要保障,并为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基础.因此,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发、建立层次化的课程资源框架,对于进一步促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实施具有重要意叉.通过整合以发掘资源;建立基地,充实资源;选择方式,活用资源等三个方面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层次化构建,有效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及其方案制订学校在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之前要先了解相关的课程理论以及国家文件,结合学校的办学思想确定学校实施综合活动的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学校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要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同时要结合学校的办学思想、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学校环境和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客观依据。学校在进行综合实  相似文献   

13.
宁波市近年来探索出了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同时在教师功能发挥、学生活动方式、活动基地使用等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应通过与学科课程的结合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设置,通过学生对社区环境和学校生活的反思探究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化"实施,通过学校课程规划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规范化"推进,通过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本化"目标,以优化区域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  相似文献   

14.
花年远 《考试周刊》2009,(35):220-22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化,学校的支持与保障是关键。通过几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与探索.我认为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中应做到内外兼顾:对内调整好课堂知识结构、知识外延及教师配备;对外调动教师内动力、调整学科整合、激发家长的参与,这样才能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化。  相似文献   

1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它为学生、教师及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所论述的新课程资源开发模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语文阅读融合基础之上,利用Blog、tudou、haokanbu等社会性软件不断提供协作学习情境.期望这种资源生成模式能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者们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综合实践活动对课程资源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过程,就是各种课程资源开发整合的过程。除指定性领域(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外,还可以立足学校特色,开发非指定性领域校本课程。非指定性领域为学校团队活动、学科活动、社会资源等。校内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内的各种可开发和建设的课程资源。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不论是学科学习,还是校园活动,都能从中挖掘出课程资源来。  相似文献   

1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踪合性学习活动,它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教学层面或某一学科的一种教学活动,而是与学科课程处于同一层面且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又是一种实践性课程.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试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的特点加以具体指导,学校根据本校所具有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放和实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教师和学生变为主体,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能体现学校的特色,同时也能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依托学校,提炼课程资源;立足生活,盘活课程资源;走进社区,捕捉课程资源;根植本土,整合课程资源。只有全力为学生搭建实践的舞台,才能让学生展现出别样的风采。  相似文献   

1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它是在国家规定和地方指导下,由学校开发、实施、管理的必修课程,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保障和核心任务之一.我们必须从实施层面挖掘和整合学校、家庭、社区这三方资源,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凸显立体性.  相似文献   

20.
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中出现不少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一些学校无论是课程计划还是课程实践都没有设置、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单纯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来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缩小了课程开发范围,进而降低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效能;教师欠缺开发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客观上造成课程开发不力;有些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等同于教材编写开发;不少教师与学生围绕教材在课堂上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或盲目套用其他学校或地方的课程开发主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的选择与开发、课程实施的管理和指导及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利用等问题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