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歌唱是一门表演艺术,其艺术内涵由"演"和"唱"两个要素组成。唱,是情感表现的根源;演,是情感表现的创造。完美的歌唱与活灵活现的舞台艺术表演的结合,使歌唱艺术更加丰富传神,使表演的形式更加具体形象。一、肢体表演的概念和特征1.肢体表演的概念声乐表演是音乐表演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专业表演艺术,"观众在欣赏任何一种表演艺术时总是通过听觉和视觉来欣赏演员的表演。"歌唱艺术包括歌唱声音和肢体表演两部  相似文献   

2.
杨柳 《广西教育》2015,(3):158-159
应以音乐欣赏提升学生歌唱素质,促进学生"音"唱准的训练、音乐情感的抒发及表演能力的训练,从而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
歌唱是一门表演艺术,其完整内容包括“演“和“唱“两个要素,唱,是情感表现的基础;演,是情感的艺术升华.歌唱艺术作为舞台艺术,不仅是听觉艺术,也是视觉艺术.不同的舞台形象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而舞台形象的塑造是靠演员的歌唱与表演完成的.好的表演有助于艺术创作,不好的表演将破坏歌唱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对于学生而言,"读"和"唱"似乎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但是在歌唱教学中,"读"和"唱"是形影不离的,歌曲中有语言,语言离不开"读",只有先"读"好了才能"唱"好,因此在歌唱教学中一般都贯穿着朗诵教学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历来十分强调语言的清晰动听,讲究"字正腔圆"、"以字行腔"。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借鉴一些朗诵的训练方法,可以增加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声乐表演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歌唱是最情绪化、最能触动心灵的艺术之一.在当今的歌唱艺术领域里,对"唱声"与"唱情"的争论颇为激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习见的演出实践,也为这种现状提供了鲜活的例证.所以说,几乎可以用白居易的"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来品评歌唱艺术的表演倾向.实际上,有人把"唱声"强调为重形式,把"唱情"说成是重内容.我们应当在发展声乐艺术的同时,摆正和规范"声"与"情"的关系,使它在职业或业余歌唱的艺术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声乐是声音艺术,也是语言艺术,声乐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听、唱、表演能力为主要教学任务,以培养学生分析作品、演唱作品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提高演唱素养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歌唱语感培养.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首先搞清歌唱语感的本质及特点,然后才能采取恰当的歌唱语感训练手段,不断训练学生歌唱语言的敏锐感知力,形成美的歌唱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当下的音乐生产和音乐消费中,大众广泛接受的音乐式样是音乐的表演.更近一步说,歌唱艺术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声乐演唱,而是要达到形神兼备的表演,是“演”与“唱”的有机结合体,只有这样才能使歌唱完美.因此,我们的音乐领域或说我们的歌唱艺术出现了新的诉求,这种对音乐消费品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既源自音乐受众,也源自当下视听技术的推动.这种诉求也要求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原有的歌唱艺术进行重新地考察.从“演”与“唱”两个维度出发展开讨论,对歌唱艺术本体论进行了重新审视,进而考察了如何通过“演”与“唱”达到歌唱艺术的臻美.  相似文献   

8.
蓝雪芳 《考试周刊》2015,(19):173+182
歌唱教学中,不少学生不是在"唱",而是在"喊"。尤其唱高音时,喊得脸红脖子粗。虽然声音很大,但声音粗糙,缺乏美感,容易跑调。这种名曰"歌唱"实为"喊唱"的现象,如不及时纠正,将给学生带来危害:损伤声带;破坏声音的美;不利于高音形成;有害于乐感培养。直接影响歌曲教学中完整准确地演唱。可见对中学生歌唱教学中"喊唱"现象的解决策略进行研究,具有刻不容缓的重大现实意义。在声乐教学中经过探索、实践、体验,追求获得强有力的横膈膜支持、完全打开的喉咙、充分的面罩共鸣等寻求一条适合学生实情,又好又快解决"喊唱"现象的道路,有效促进学生健康用嗓,培养科学的歌唱能力,创造音乐的美。  相似文献   

9.
台慧 《运城学院学报》2007,25(6):111-112
声乐演员在舞台上不仅要歌唱,同时又要具有"神形兼备"的舞台艺术表演。一个歌唱者站在舞台上如果从头到尾一动不动地只唱没有动作,这种演唱就显得呆板而缺乏生动感。声情并茂的歌唱与"神形兼备"的舞台艺术表演相结合,才能使歌声更加传神,使表演更加形象化。  相似文献   

10.
歌唱课中,教师一般会安排以学习一首歌曲为这堂课的主要任务,围绕这一任务教师将组织展开一系列的导入、练习甚至欣赏、演唱等等活动.如何根据学生实际,在这一系列教学活动中突出歌唱课的重点,解决难点?笔者的体会是: 一、重点要"着重" 歌唱教学中,一般会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唱准音调,准确把握旋律,有感情地唱好歌曲.如果定下了歌曲教学的重点,就要想方设法最合理地把时间用到这里.  相似文献   

11.
歌唱是一门表演艺术,其艺术内涵由“演”和“唱”两个要素组成。唱,是情感表现的根源;演,是情感表现的创造。完美的歌唱与活灵活现的舞台艺术表演的结合,使歌唱艺术更加丰富传神,使表演的形式更加具体形象。  相似文献   

12.
王璐 《儿童音乐》2012,(1):52-53
初中阶段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嗓音处于童声到成年的变声期。变声期是人体生理变化的正常反应,喉咙有暂时性的充血,分泌物过多,声带闭合差等现象出现。因此,变声期的歌唱教学,一定要注意方法。课标对初中阶段唱歌课的要求是:能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能够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学会歌曲,积极参与表演,而对引领学生如何演唱却关注极少,因此,初中学生虽爱唱歌,但不会"歌唱"。学生喜欢唱一些流行音乐,而不喜欢唱课本上的歌曲,他们用稚嫩的声音模仿明星们,想怎么唱就怎么唱。这种心态与状态非常危险,教师有责任改变这种状况。作者通过总结这几年在初中唱歌课中的教学实践,试图构造一种新的唱歌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长期的歌唱  相似文献   

13.
邬立彬 《师道》2014,(3):38-39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歌曲教唱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养成好的歌唱语言习惯对成功的歌唱教学有很大裨益。歌唱中,我们不断探讨情感、技巧、表演等元素之间的关系,然而.这些对初中学生来说远不及对专业歌唱演员那么重要。  相似文献   

14.
在歌唱教学当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学生在唱歌时为了追求音量而大声喊叫,这种喊唱声音位置低、喉音很重、声区不统一、声音缺乏美感,尤其是在高音区,即使高音喊唱上去,也非常难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只有正确地建立学生的音准感,在课堂教学中从听力和歌唱两方面来进行音准感的训练.本文采取通过有效的聆听和"轻声"歌唱教学来体验和领悟音乐,从而培养学生的音准感,真正地解决学生歌唱的音准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歌唱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但在音乐课上,总有一些"胆小"的学生,他们从来都不会主动上来表演节目,甚至连唱歌的时候都不敢唱出声音.有的唱歌不错,可每次让他们展露自己的歌声时,一唱要么跑调,要么忘了歌词,上台紧张的心理把他们拉回到原始的初学状态.  相似文献   

16.
范唱,是激发学生歌唱兴趣,引发学生学唱欲望,提高学生学唱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歌唱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范唱方式的选择和运用是学生学好、唱好一首歌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声乐表演是既要唱好又要演好的艺术。表演中的形体表演对歌唱起到了协调、统一、提升的重要作用,是生动展现歌唱音乐魅力的重要手段。“声情并茂”与“形神兼备”构成了歌声与形象的完美统一。本文从形体表演的重要性、总体要求、训练及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等四大方面论述了声乐表演中如何通过形体表演诸因素来完善声乐艺术的表现力,将“唱声”与“唱形”紧密结合,最后展现“唱神”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白辉兰 《文教资料》2008,(2):156-157
本文就初中唱歌教学如何面对学生身心特点,在新课标下进行有效的歌唱教学进行思考,着眼于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歌唱,唱出青春少年的音色,唱出中学生的风采和自信,提出"激发想唱"、"探索会唱"、"唱得漂亮"等教学措施,阐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范唱教学在歌唱教学中对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掌握歌曲情绪,学会、学好歌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日常教学中,往往有一种误区:认为"范唱"仅仅是教师对新歌进行示范性演唱的一种过程。只要教师把歌唱准、唱好,就已上好了范唱课。而在教师进行范唱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在歌曲的认识、感受、体会、情绪及心理变化等方面却并不关心。导致范唱教学事倍功半,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掌握情绪、理解内容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教学本应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而且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但现实却是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扮演了唱"独角戏"的角色,尤其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任你老师讲得激情飞扬,学生仍是神情木然,一堂课就看老师一个人在表演.这种课堂的教学效果可以想见.那么怎样才能让老师不唱"独角戏"呢?先来看看造成唱"独角戏"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