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萍 《报刊之友》2014,(9):159-161
姜文,中国电影演员、电影导演。他曾在中央戏剧学院接受过专业而严格的表演训练,他在表演创作上有着极高的天赋及艺术修养,加之他在表演事业上不断地努力与创造,渐渐地,他的表演艺术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路数和风格。本文简单地梳理了他自出演电影电视以来的演出、创作轨迹,同时了解一下他的个人生活成长经历,进而从演员表演理论入手,结合姜文所饰演的角色和出演的作品,分析他的表演艺术特色和表演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2.
幸福的秘诀     
那个老头慢吞吞地走进了饭店。他昂着头,身体微微前倾,拄着结实的藤条拐杖,不紧不慢地迈着步子。他那破破烂烂的上衣、打满补丁的裤子、露出脚趾的鞋子和他脸上温和的笑容,使他在就餐的人群中格外显眼。  相似文献   

3.
由于他对生活充满信心,所以他的文章那样地激昂向上,催人奋进,由于他堂堂正正地做人,实实在在地做事,好恶分明,不卑不亢,所以他的文章那样地刚正有力,中气充沛;由于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心无旁骛,所以他的文章那样地如丝如缕,连绵不绝……  相似文献   

4.
他战功赫赫,可他家属蒙受了不白之冤;他没有军衔,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军队的领袖人物却亲昵地称他为将军.  相似文献   

5.
卢燕 《电子出版》2005,(7):84-87
初识谭老,是在几年前印工协举办的一次会议上。谭老身着笔挺的西装,胸前挂着进口相机,神采奕奕、精神矍铄。他笑容满面地同与会代表打招呼,全神贯注地聆听代表发言并做笔记,还时不时地挑选角度拍摄照片。在会议间隙中,他追赶着那些生面孔的代表,彬彬有礼地自我介绍并交换名片…,他的热情、他的活跃,都与他的年龄不大相符。我暗自猜测这位老者的身份,从形象和做派上看,他像是一位华侨企业家,但年龄似已过了驰骋商场的阶段,说是政府官员吧,又太过谦和,没有官气…。第一次见面,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护花使者     
在弟弟还没有成长得很要强、明事理时,母亲便撒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本来就很内向的弟弟更是变得寡言少语。高中毕业后,他退回了国内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执意要闯世界,他说他喜欢俄语,向往俄罗斯。家人见说服不了他就开始积极地帮他准备,终于,他如愿地踏上俄罗斯辽阔的大地留学读书了。  相似文献   

7.
有人要描写一个人物,他接触了这个将要被他描述的对象,并且还掌握了其若干轶事。甚至在几年以后,他还能在他的同事或朋友中,活灵活现、生动地谈起这个人物。那末,当他执笔为文,他也是如此地向他的读者描述吗?不,很遗憾,据我的经验远非这样。他常常  相似文献   

8.
损友小张,虽然太太以邦女郎形象手持钢鞭严防死守,他照样一生追求险中取胜、走钢丝跳火圈的热烈快感。他的手机是双机双号,另外有三个QQ外加两个MSN,彩虹QQ和MSN SHELL就是他教我用的。他难得和我们聚一次,不停地接电话,接起来他就自称:“在杭州”“在桂林”——他其实好端端地在簋街与我们大吃大喝。  相似文献   

9.
《大观周刊》2011,(1):30-31
这是一本资料最全面、最详实,全新的李嘉诚奋斗史。书中详尽地为他讲述了一个传奇人物的精彩故事,系统而深入地分析了李嘉诚被誉为“超人”的原因。并且首次批露李嘉诚鲜为人知的家庭生活中的苦与乐,他的婚姻他的孩子,他的个人喜好甚至缺点等。  相似文献   

10.
小柯跟他10多年前刚出道时一样,憨态可掬地谈论着、歌坛上的事情,谈他的音乐创作和他的公司、学校。如果让时间回到6年前,也许谁也不会想到,他今天还可以这样。  相似文献   

11.
大半天地在校园里转悠,报社里常常不见他的身影;黄昏时分,那胖乎乎总是带着笑意的面孔照例在办公室里出现了。没看他怎么忙乎,第二天的文汇报上总有他的报道见报;有时一、二版同时刊发他的新闻稿。这就是文汇报教卫部记者张自强。一些青年记者惊异于他的发稿量,称他是“高产记者”。他从事新闻工作34年,一直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工作,创出了  相似文献   

12.
谢伦伯格是档案界众所周知和公认的现代档案之父,关于他的生平散见于网络或期刊,但大部分资料是零碎的、简单的和雷同的.只有比较详细地了解他所处的时代和他一生的所作所为,才能真正地理解他的现代档案思想和为什么他被称为现代档案之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爱他的人千倍地爱他,恨他的人万倍地恨他,前者何只万千,后者寥寥二三。他,就是湖南衡阳日报社离休干部、主任记者李升平。在中国新闻记者群中,李升平以杂文式的批评报道独树一帜。他的文章富有激情,关注民生,鞭挞假丑恶,弘扬真善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党风记者"、"业余纪委"、"反腐斗士"等等,这些来自民间的崇高荣誉,是他几十年新闻记者生涯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4.
他不是科班出身,却对新闻报道热情满腔;他频繁变换工作岗位,却一直没有放弃新闻写作。在他心里,始终涌动着一种感激:新闻路使自己有了不断进步和发展,就得用心走好这条“路”,让它更多地惠及战友、更多地服务于部队建设。他就是南京军区某炮兵旅政治部副主任秦继成。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一生用过许多的名、字、号,人们也给他各种不同的称谓,生动地反映了他传奇的人生历程、高超的对敌斗争艺术,体现了他光辉的伟人风采、非凡的人格魅力,以及他与党的领袖人物和人民群众亲密无间的情谊。  相似文献   

16.
张凯 《新闻传播》2009,(10):62-62,64
说到邹韬奋的思想体系最起码有三个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一是邹韬奋有没有思想体系?二是他的思想体系怎样构成的?三是用那些材料来证明这个思想体系?我们通常认为一个伟大的人物其思想必然是成体系的,研究他的思想,重要的就是完整、深刻地理解他的思想体系。然而事实上对诸如思想家等杰出人物本人来说.他不一定都是有意识地、自觉地进行体系建构的,在很大程度上说,他有什么样的思想体系是后来研究者进行“重构”的结果。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这也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17.
约翰·穆勒:以阅读疗法治好抑郁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翰·穆勒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思想家,他在20岁的时候曾经患上典型的抑郁症,后来通过阅读马蒙特尔的回忆录和华兹华斯的诗集而成功地自行治愈,这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幸福观,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他对阅读的认识.该文介绍了约翰·穆勒人生当中的这个重要事件,阐述了他关于阅读的一系列观点.  相似文献   

18.
生于1956年的隋建国经历了"文革"、改革开放、1980年代的文化热至1990年代的商业转向。在他心中,他所经历的一切将伴随他一生,无法摆脱。所以他用作品记录下自己的反思一块块坚硬的石头被锈迹斑驳的钢筋网包裹着,散落一地。看起来像冷兵器时代的弹射弹药或者残酷的刑具。这是隋建国的雕塑作品《地罣》。  相似文献   

19.
齐越老师溘然长逝,我国新闻界、播音界承受着巨大的损失。党的新闻工作者,正将悲痛化为继承他未竞事业的动力,正将缅怀化为遵循他谆谆教诲的赤诚。他的敬业重业,实实在在地昭示了人生的价值;他的高风亮节,真真切切地塑造了人们心中的典范;他的播音创作,到达了有声语言艺术的峰巅,开创了一代新风;他的理论建树,使他进入了学科奠基者的行列,成为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20.
茫茫戈壁,有他的足迹;天山深处,有他的身影;边防哨所,有他的笑容。维吾尔族老人亲切地喊他"记者巴郎子";塔里木油田人自豪地称他"荣誉职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