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初三上学期物理在学完电学中的电路、电流、电压及电阻等概念之后,紧接着就引进了变阻器这一教学内容。这一内容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演示讲授法:教师先利用滑动变阻器演示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从而使小灯泡的亮度得到改变,接着一一介绍变阻器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等。这种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而不知道知识的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2.
1背景 教学中学物理《导体与绝缘体》时,为了鉴别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课本中的实验是把物体跟电池、小灯泡和开关组成串联电路,由闭合开关后小灯泡能否发光来进行判断鉴别。但对高阻抗的导体接入电路中时,就无法判定了。例如课文所举例的导体中的人体、大地和酸碱盐水溶液等这类导体的电阻很大,一般在几千欧以上,而在电源电压较低(只有几伏),  相似文献   

3.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电知识单元第4课“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内容的实验安排是:让学生用导线、电池、小灯泡、鱼夹连接如图1a所示电路。学生将两鱼夹连接,小灯泡发光,证明电路导通无故障。然后依次在两鱼夹间接人铁丝、铜丝、铝丝、橡皮、布条、塑料等材料,学生发现有的材料接入电路中小灯泡发光,有的材料接入电路中小灯泡不发光。由此得出:能使小灯泡发光的材料是导体,不能使小灯泡发光的材料是绝缘体。并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哪些材料是导体材料,哪些是绝缘体材料。教材对人体、大地、不纯净水是导体的认定是直接给出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运算放大器工作状态的判别方法,用叠加原理分析复杂线性运放电路的步骤和分立元件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运放模拟法求电压增益。  相似文献   

5.
投影仪由于操作简便在教学中深受教师的青睐,但其灯泡很容易烧坏,影响使用和教学的开展。据调查,有90%以上的灯泡是在刚开机时烧坏的。查看各仪器厂提供的电路图(见图1)和说明书时发现:灯泡额定功率一般是300W,额定电压是24V,工作电流应该是12.5A,此时电阻应该是1.9212。而实际测量的冷态条件的电阻只有正常工作时电阻的1/20。因此可以断定,开机时瞬间产生的冲击电流过大是灯泡烧坏的最主要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原有的投影仪电路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6.
小学科学电学方面的知识中涉及到串、并联两种电路的连接。由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弱,以往学生做串、并联电路实验时,串联电路的连接还比较清晰,做并联电路时学生要么不会,要么即使连接正确了,脑海里也不能形成电路图。本文设计制作的串、并联电路演示器能把抽象的  相似文献   

7.
在测试电路中不可避免地要分压分流,改变被测电路工作状态,从而产生系统误差。对于此类系统误差的处理,一般都是依据误差理论,通过合理选取实验器材,控制电表分压分流来减小。这固然是合乎逻辑的思路,但往往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而不甚理想。笔者探究发现:只要在常规测试电路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个或者一组参数相同的电表,构成一个既具常规测试功能,又具监测功能的双重电表电路,便可消除实验的系统误差。笔者称这种测试方法为“双重电表法”,现以几个典型的实例,论述“双重电表法”的实验原理。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电子技术,还是电工技术所用的电路的连接方法,都是由一些元、器件组成的串联和并联电路.因此,什么是串联电路,什么是并联电路,它们的连接方法有什么特点,在初中物理课中必须讲解清楚.并且应叫学生反复实践,为今后学习或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过去进行“电路”实验时,是先讲明什么是串联电路,什么是并联电路,然后在黑板上画出小灯泡、单刀开关和电池等组成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最后再用实物连接一下表演给学生看.这样的做法缺点是,小灯泡、单刀开关、电池、导线等都很小,而且  相似文献   

9.
目前,各种型号书写投影仪,虽然采用风扇帮助灯泡散热,但在使用时,灯泡的损坏率仍较高。这是因为灯丝的冷态电阻仅为正常工作阻值的十分之一,因此在开灯的瞬间将有比额定值大十几倍的电流通过灯丝,往往导致灯泡过热受到损坏。为了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在投影仪内部设计安装了一个电子调压保护电路,使灯丝两端的电压由零伏渐渐达到额定电压值,避免了开灯瞬间浪涌电流的冲击,从而达到保护灯泡。延长了灯泡的使用寿命,使投影仪灯泡寿命延长了3~5倍。一、电路原理双向可控硅具有正、反两个方向均能控制电流导通的特点。从图中可知,在电源的第一个…  相似文献   

10.
滑动变阻器是电学实验中常用的器材,它在电路中的连接方式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难点,也是历年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连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限流式接法(如图1a),另一种是分压式接法(如图1b)。下面我们对滑动变阻器的两种连接方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论述传统串联补偿逆变电路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并对简单串联逆变电路进行计算分析,通过计算得出该电路存在不可避免的电压累加现象,谐振电容上的电压每半波都有一个叠加过程,直到逆变回路工作于稳态.串联补偿逆变电路不存在临界阻尼影响起振的现象,这是串联补偿逆变电路的一个优势.  相似文献   

12.
简单电路是小学科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文中介绍了首先以画出点亮小灯泡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前测,了解学生对简单电路的前概念,然后归纳分析,并在教学中设计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3.
初三物理“焦耳定律”的演示,按课本的方法做有几点不足:①电源电压须较高,实验时间较长,煤油在玻璃管中上升的高度差不大,可见度小;②在实验前,很难将两管中的油面调节到同一高度;③组装复杂,配件过多,使用不太方便,实验难度大。我们经过反复思考、实验,用废弃的材料制作了最简单的“焦耳定律”实验器。且引导学生自制,由教师的演示变为学生的分组实验。  相似文献   

14.
电子放大电路反馈类型的简单判断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晶体管放大电路中,由于温度,β值,电路参数的变化及电源电压波动等原因,都会影响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及放大性能,使放大器工作不稳定。为了改善放大器的放大性能,可在放大器中引入负反馈,但不同类型的反馈对放大器性能改变又是不尽一样的,因此,要正确分析反馈对放大电路的性能改变及正确引入反馈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七册第3课的教学内容是“导体和绝缘体”。教材首先从实验出发,让学生运用导线、电池、小灯泡、鱼夹连接如图1的电路。依次在两鱼夹间接入材料。通过看小灯泡是否发光来判断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当验证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是导体或绝缘体时,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将它们一一接入鱼夹间,看到的现象是小灯泡不发光,于是学生得出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是绝缘体。而教材的结论是:“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都是导体。”这样的矛盾使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教材编写错误;有的说书本没有以事实说话;有的说自己的实验方法不对;………  相似文献   

16.
“静电计”与“电压表”尽管构造原理及在电路中的作用差异很大,但是由于都可以用来测电路中的电压,学生往往对它们混淆不清,从而在解题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尤其是“静电计”与“电压表”在同一电路中同时出现时,学生更是无所适从。为此,笔者撰写本文,例析一下二者间的差异,还“静电计”与“电压表”一个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7.
如图 1 ,将滑动变阻器的两个固定端A、B分别与电源两极相连 ,负载RL 两端分别与固定端A及滑动头C相连。接通电源后 ,AC间的电压 (即负载RL 两图 1端电压UL)仅是电源电压E的一部分 ,且随着滑动头C的移动而改变 ,故称分压电路。分压电路是物理实验中常用的基本电路。由于电路结构简单 ,实验中实验条件、器材的选择往往有较大的随意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验效果。对电路进行实验研究并从理论上分析 ,能指导我们更有效地开展实验 ,而几何画板这一工具可使我们直观、方便地把握影响UL 大小的因素 ,同时更有效地解决真实实验中调…  相似文献   

18.
初三物理 (人教版 )第十章《生活用电》第二节《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 ,这一节通过图 1、图 2分别演示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短路”及“总功率过大”实验。图 2这两个演示实验缺陷是 :仪器过多 ,组装费时 ,在讲台平面上演示不够直观 ,易触电不安全 ;若用电教板则不能用 2 2 0V交流电 ,用小灯泡等代替又无说服力 ,学生不易接受。为此 ,我做了一个教学板 ,把两个实验在此板上分两步进行 ,用于教学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制作材料一块长 6 0cm、宽 4 0cm、厚 1 5cm的木板 (漆成白色 ) ,一个安放木板的支架 ,一个闸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到固体受热后体积膨胀,遇冷缩小的性质。 原理:利用小灯泡、电池和开关组成一个简单电路,在开关处换上加工好的起辉器,当给起辉器内弯铜片加热时,铜片体积就膨胀,与另一端细铜棍接触,电路接通,小灯泡发光。当铜片冷却后,铜片恢复原状,电路断开,小灯泡就熄灭。  相似文献   

20.
演示实验电路如图所示。三个小灯泡均用6~8V、0.3A的指示灯泡,D为2CP21A,R取20~30Ω在R′为限流电阻,起保护发光管的作用,取100~200Ω。整个演示电路可作成一块示教板,正面画出电路和对应装上实物,接线安在反面。为突出主题,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力,虚线框内的电路不画在示教板上,只将四只发光管分别安在电路左右两边,并两两互相紧靠在一起,旁边分别装上两只黑色接线柱以便外接6V直流电源,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