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当前家庭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结构简化。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中小学生家长对于儿童发展的总体评价比较积极,同时认为他们的部分个性品质不如上一代;在儿童成长的环境方面,学校教育环境较令人满意,社会环境有待改善,儿童养育对社会支持和政府干预的需求有所增长;家长普遍认为家庭是儿童养育最主要的场所,不赞成亲子分离,同时希望国家和公共机构应在必要时承担责任。家长的养育观念、行为和养育环境存在城乡差异,并受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父母为主的养护者的敏感性养育行为对儿童安全依恋的形成及其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神经科学的研究更是进一步揭示了敏感性养育对儿童脑发育的积极影响和麻木不仁、虐待、干涉性等不敏感性养育对儿童脑发育的消极影响。以父母为主的养护者自身具有的情绪加工与调节系统、奖赏与动机系统、共情与心智化系统是促使其表现出敏感性养育行为的神经机制。养护者的身份、养护者是否患有精神障碍及其育儿效能感、育儿倦怠、育儿专注度都对养护者养育行为的敏感性有重要影响。基于神经科学的相关发现,父母应尽力发挥双亲共同育儿的敏感性养育优势,应在推进父亲参与养育的同时重视母亲的身心健康,应发动家庭其他成员建立共同敏感型育儿的家庭人际网络,以实现高质量的亲子互动,保证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的社会化进程始于家庭,婴幼儿家庭养育不仅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也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民生话题。目前,我国关于早期儿童家庭养育的研究主要关注贫困家庭养育与早期儿童发展、父母角色建构与育儿焦虑、家庭养育支持与政策体系建构等问题。未来应丰富贫困家庭养育干预研究、社区养育服务研究等内容;强化研究学理性,构建高质量多主体的合作共研团队。  相似文献   

4.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21名父辈和14名祖辈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城市家庭祖辈-父辈共同养育0~6岁儿童的现状。定性分析发现,祖辈和父辈的共同养育观念普遍不一致,共同养育关系包括"前后台"一致和"前后台"不一致两类,双方存在积极、矛盾和消极三种共同养育感受,多数祖辈对共同养育家庭的帮助体现在孙辈喂养照料和家务分担上,观念的代际差异是两代人共同面临的困境。祖辈与父辈应共同努力,避免代际冲突和隔阂,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支持,深化情感联结,社区和社会应加强支持,减轻家庭的育儿压力。  相似文献   

5.
隔代养育利弊的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隔代养育现象十分普遍。隔代养育不仅解放了父母,促进老人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孩子形成某些良好的品质,有利于家庭与社会的和谐。但祖辈养育往往会使儿童产生依恋心理,从而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均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讨父母养育倦怠与青少年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在三个时间点对364名初中生及其主要养育者进行数据收集。结果发现:(1)养育倦怠与家庭功能呈显著负相关,与青少年内外化问题行为呈显著正相关;(2)养育倦怠通过家庭功能的中介作用预测青少年的内外化问题行为;(3)共同养育能够调节养育倦怠与家庭功能的关系,即高共同养育能够缓冲养育倦怠对于家庭功能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养育倦怠对青少年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预防父母养育倦怠和青少年问题行为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市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儿童行为问题颇受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探讨母亲养育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并为矫正儿童行为问题提出可行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据此。我们以中版的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和Rutter儿童行为量表为研究工具。采取分层抽样方法对所抽取的兰州市10所幼儿因150名3—6岁儿童及其母亲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母亲养育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关于幸福感的研究不胜枚举,但关于幼儿父母在养育过程中的幸福感研究还相对匮乏,因此立足新时代背景,探讨幼儿父母在养育过程中的问题很有必要。研究发现,养育压力导致幼儿父母养育幸福感缺失,生育年龄偏差造成幼儿父母幸福感较低,缺少陪伴造成幼儿父母养育幸福感不足,父亲参与度低导致幼儿父母幸福感下降。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完善落实养育政策、科学指导生育观念、大力强化亲职教育、父亲角色回归家庭。  相似文献   

9.
儿童早期发展受不同层次环境因素系统影响,家庭是环境因素影响系统中与儿童直接接触且最紧密的微观环境。本研究以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儿童开展的早期发展干预实验及效果为研究内容,对966名干预组和对照组儿童及养育人进行追踪研究。结果表明,将养育人和儿童作为干预对象,以提高养育人养育能力、儿童早期发展水平为目的的综合干预措施,不仅能产生双重效果,且效果之间存在中介作用机制。养育人的养育实践对儿童在干预中的受益程度存在中介作用,养育人的养育实践水平改善越明显,儿童早期发展水平越好。这一结果为在我国欠发达地区采取何种家庭和儿童发展干预策略提供了实践依据,本研究提出的综合性干预具有一定规模化价值。针对知识、实践能力、资源和支持系统较为匮乏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儿童家庭来说,开展综合性干预更有利于为儿童建立动力发展系统,帮助他们跳出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0.
教育活动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并非只发生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里,儿童个体生命的成长与社会化离不开养育习俗的影响。教育人类学视野中的儿童养育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儿童保育和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想、教育经验和教育智慧。深入研究存在于本土的、民间的儿童养育习俗对于促进现代幼儿教育理论的"本土生长"、回应现代幼儿教育的异化现象、实现对本土儿童及其教育知识的人文关怀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个西北村庄传统儿童养育活动的教育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养育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不同文化下人类的儿童养育行为和理念是不同的。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山涧村的传统儿童养育活动不仅包括提供给儿童吃喝和穿着,家庭、宗族和村落不同层级的养育活动具有多级化、情感化、道德化、礼仪和社会规范化的特征,在培养儿童形成山涧村传统的亲情伦理、道德情感、礼仪规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所谓现代化的儿童养育活动相比,传统的儿童养育活动值得更多关注和进一步反思。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隔代养育现象十分普遍.隔代养育不仅解放了父母,促进老人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孩子形成某些良好的品质,有利于家庭与社会的和谐.但祖辈养育往往会使儿童产生依恋心理,从而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均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也是影响个体社会性发展和人格构建的重要因素.儿童依恋障碍的产生与父母的养育方式、儿童自身的气质类型、父母依恋类型及自身性格特点等因素有关.对于无依恋障碍的儿童,重点在于预防.治疗儿童的依恋障碍应以依恋障碍治疗模型为指导,针对不同类型的依恋障碍采用双向发展心理疗法、音乐疗法、游戏疗法、家庭疗法等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养育后代是一个神圣而光荣的使命,也是一项充满压力的任务,部分父母在养育过程中会出现倦怠。养育倦怠是指由于父母角色压力和长期育儿压力所引发的一种情感耗竭状态,会造成父母对孩子的抚养畏缩、不负责任,以及父母自身情感和身体的耗竭等负面影响。养育倦怠普遍存在,如何使父母们走出倦怠状态,正视育儿问题,减轻育儿压力,需要学校、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及父母自身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家庭是儿童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养育方式对学龄前儿童发展有重要影响,改善家庭养育现状有助于改善农村学龄前儿童的生存环境,促进其健康发展。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从家长教育观念、家长素养、亲子互动和家庭教育指导等四方面通过对陕西农村地区1161名0-6岁儿童家长的调研发现,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的家长重视家庭养育,存在重智倾向,家庭养育受家长生活环境和家长实践智慧的影响,家庭教育指导难以满足家长不断增长的养育需求等。据此,通过依托社区建构0-6岁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发掘社区本土资源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性,建立政府主导的联动机制保障家庭教育指导的可持续性发展等策略,建构适宜于农村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针对留守儿童早期家庭养育方式和留守后的教养环境自编调查问卷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进行评估。结果发现,早期家庭养育方式不是全部而是部分因子与儿童留守后的心理发展有不同程度相关,儿童留守后的教养环境所有因子与他们留守期间的心理发展或多或少均有不同程度相关。儿童早期家庭养育方式与留守后的教养环境比较,两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影响是有差异的,留守后的教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似乎更广泛也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针对留守儿童早期家庭养育方式和留守后的教养环境自编调查问卷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进行评估。结果发现,早期家庭养育方式不是全部而是部分因子与儿童留守后的心理发展有不同程度相关.儿童留守后的教养环境所有因子与他们留守期间的心理发展或多或少均有不同程度相关。儿童早期家庭养育方式与留守后的教养环境比较,两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影响是有差异的,留守后的教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似乎更广泛也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细胞组织,发挥重要的抚育和教育功能。2020年,为全面了解脱贫地区0-6岁儿童家庭养育状况,中国儿童中心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开展了“脱贫地区儿童早期发展”课题研究,通过对5353名0-6岁儿童及其家庭进行调查,从家庭基本情况、家庭喂养、家庭教育、家庭支持服务四个方面展现了脱贫地区的家庭养育情况。调查发现,脱贫地区的总体家庭养育状况良好,但家长的科学养育意识和社会的家庭支持服务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议通过制定政策、采取措施、配置资源等方式,从营养健康、教育服务、家长指导等方面促进脱贫地区儿童的早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父母养育者角色缺位时,儿童就被迫在生命早期成为家庭的照料者,即心理学所说的“亲职化”。本文基于深度访谈与自传社会学的方法,探索一位女研究生过早成为照料者的经验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复杂影响,以期解释性地理解亲职化体验的发生和缓释机制。过早成为照料者与家庭成员的权责失衡深度相关,这种失衡迫使本应得到关照的儿童压抑自己的需要,伪装自己的情绪,对其自我成长及社会关系产生复杂影响。生命早期作为照料者的经验随着时空变换会发生流转。在特定机缘下,个体对亲职化的创伤性经验进行回溯,这一过程伴随着风险,也有可能走向疗愈。预防和疗愈家庭养育中的创伤,亟需多种社会力量的萌发,建立有效制止和惩治家庭暴力的公共支持系统,为亲职缺位的儿童成长提供兜底保障,打断创伤代际传递的制度和文化链条。  相似文献   

20.
《父母必读》2014,(3):26-26
顺应养育(responsiveparenting)是目前一种比较受推崇的养育方法,它提倡父母们细心观察宝宝的需求,解读宝宝以动作、表情、声音等发出的各种信号,在搞懂宝宝的小心思后,做出及时、有针对性、恰当的反应,从而满足宝宝的需求。那么,这种养育方式用在宝宝的喂养问题上是否同样适用?为此,我们约会了上海交通大学医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童与青少年保健科的主任医师盛晓阳,请她为父母解读一下这个话题。在谈及喂养问题之前,盛晓阳大夫先带领父母一起梳理了一下顺应养育的4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