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童年经验的建构,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和学校为儿童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给予了多方面的影响。当来自两个不同空间环境,对儿童来说都举足轻重的支持(影响)趋于和谐统一时,童年经验的建构往往是积极的、安全的;反之则是消极的、缺乏安全感的甚至混乱的。面对儿童在家庭空间环境中建构起来的童年经验,教师选择什么样的应对和引导方式,对儿童的自我实现和发展来说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孙晓丽 《文教资料》2010,(30):154-156
现代科技发展迅速.在短短的几百年间创造出辉煌的物质文明.但它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人们安享它带来的快乐时,它也正在威胁着人类特别是儿童的发展。包括电子媒体在内的现代科技,正左右着儿童的思想和生活。当儿童被成人所主导的电子媒体淹没时,我们惊异地发现童年在消逝。  相似文献   

3.
刘爽 《辽宁教育》2014,(12):23-25
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指出,在美国,童年正在消逝,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当今我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尤其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儿童。儿童和成人在风格和价值,举止和穿着等各个方面越来越难以分辨了。童年消逝最显著的症状是传统儿童游戏的消失,儿童的娱乐方式为电视和网络等电子媒介所代替,出现成人化和功利化的趋势。童年游戏的消逝也势必会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4.
保卫童年     
在日渐理智化的背景之中,保卫童年,免于童年被理智世界的过度侵蚀,无疑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义。所谓教育世界中的儿童本位、儿童立场,其实并不是一种成人世界的谦辞,不是一种成人世界之于儿童世界的优越感的转让,  相似文献   

5.
守望童年     
放羊、捉鱼、听蛙鸣、数星星、过家家……这是曾经的童年。电脑、电视、作业、游戏机、兴趣班……这是今天孩子正在经历的童年。打着"一切为了儿童"的旗号,成人以自己的思维、立场遮蔽了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以牺牲儿童为代价实现自己预定的教育目标和意图;过度的关照和不信任,造成了儿童的"被成人化"。处于成人文化场域浸染下的儿童,一切都少了几许天性和灵性,儿童的生活都或多或少抹上了成人化的痕迹,原本"儿童化"  相似文献   

6.
童年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种客观的时间经历,童年是不可能消逝的,童年的消逝在本质上是童年体验的消逝.对童年体验的追忆表明,童心、童真和童趣是童年体验的基础,童年在本质上是一种以童心、童真和童趣为基础的童年体验.保卫儿童的童年就意味着保卫儿童的童心、童真和童趣.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童年研究将童年视为具有独特性的人生阶段,探究其发展规律与普遍性的特点。近50年来,西方童年研究以批判传统的童年研究为起点,形成了一种社会建构童年研究的新范式,认为不存在本质意义上的童年,童年是历史的、文化的产物,是一种社会建构。童年的本质是基于人类儿童生命而做出的理想设定,是儿童生活的价值规范形式,关于童年本质的认识可以为人类儿童养育实践提供价值指引,应当在多学科背景下建构童年的本质,其中童年哲学发挥着统摄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学教育》2021,18(4)
童年是一种时间性存在,童年时间的绵延和流逝具有永恒的结构性力量,儿童内在所体验的时间才是本真的童年时间。然而在物化主义、功利观念的侵袭下,童年被完全视为暂时性的阶段,外在时间遮蔽了儿童的内在时间,年龄成为童年的边界,时间成为手段和工具。童年时间被异化理解的背后是成人对时间性的忽视和隐匿,由此导致了童年的种种现实困境:童年时间的商品化、童年样态的标准化以及童年位置的边缘化。钟表时间不能作为定位童年的唯一标准,儿童的内在时间体验才是建构童年时间性、界定童年的重要尺度,从哲学和新童年社会学出发,基于儿童立场视域对童年时间性的隐匿进行反思,探索出彰显童年时间性的四大路径:树立童年作为一种时间性存在的信念,在倾听儿童声音中消解成人的功利时间观,关照儿童的时间体验以接纳多样化童年,遵从儿童的内在时间以使其享有时间自主权。  相似文献   

9.
童年禁忌是成人社会基于儿童成长的社会、文化、价值期待所建立并体现于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禁制的统称。禁忌不仅对于儿童,而且对于成人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童年与禁忌是共生的关系,禁忌一方面推宕着童年,另一方面又催熟童年。由此可见,成人对儿童设置的禁忌本身是矛盾与割裂的,导致延长儿童的童年以及希望儿童早日成熟的矛盾与割裂,使得童年的历程充满了冲突与痛苦。童年禁忌本质上是成人对于儿童的规训,集中体现着成人与儿童权力关系的纠结。  相似文献   

10.
童年存在的社会条件不断受到侵蚀,儿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错位偏差的儿童价值观,信息传播的泛化,残酷的社会生存法则,儿童文化的逐渐消失以及成人生活环境和社会评价的无形影响都是儿童成人化的重要影响因素。面对渐行渐远的童年,尊重独特的生命价值,还孩子一个真实的童年是我们共同的呼声。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各类媒介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儿童的生活带来了重要影响。一览无余的媒介,让儿童与成人的界限开始模糊,儿童与大自然还有大社会疏离,与文字阅读的距离渐远。"童年"是文化意义上的存在,童年的消逝不单纯是图像时代的各类媒介所致,而是社会的观念、文化的导向使然。因此,重要的不是反对媒介,而是要在文化和教育中捍卫和发展童年概念。我们要正确认识"图像"的教育价值,发挥"重要他人"的积极作用,引导儿童回归"本真"与顺应"现实",这样童年才能在图像时代中被再创造。  相似文献   

12.
童年研究历经传统研究范式到新童年社会学的变迁。以心理学为主导的传统童年研究围绕生物属性的个体儿童,探究其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出儿童参与童年研究的必然趋势,为童年社会建构论和童年权利话语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新童年社会学脱胎于传统童年研究,以建构论为立场,关注童年生活,对传统研究注重挖掘儿童潜力、由成人主导童年话语和坚持西方中心主义童年模式展开批判,积极呈现有主体能力的儿童和多元流变的童年,赋予童年无限可能性。新童年社会学虽未摆脱西方二元论与激进建构主义思想,但其以儿童为主体的研究方法有助于重识儿童-成人的边界,实现儿童、童年的再定义;伸张儿童社会政治主体地位促进了对儿童劳动权和教育权的反思,对当代童年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提出童年正在消逝论点,决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对当前儿童生活状况的一种担忧,对教育是一种警示。它促使我们全面思考教育与儿童生活的复杂关系,帮助我们走出成人中心主义,站在儿童这边,设身处地从儿童立场看待教育问题,提醒我们注意教育所应承担的责任。将儿童尽快地社会化,把儿童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这是教育的责任;让儿童像儿童那样地生活,享受他们这段生命历程所特有的快乐,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同样也是教育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辽宁教育》2012,(21):16
童年就该是童年的样子。因为是小孩子,可以被允许犯小小的错误,可以被允许编织着不着边际的梦想,也可以被允许做自己想做的事。童年的课程应该像童年的成长那样体现"个性的成长"、"灵性的神韵"、"浪漫的色彩"、"多彩的游戏"、"本真的境界",凸显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精神世界,让我们体验到了儿童文化的特有灵性。我们不应该迷失了课程开发的原点——儿童。教师,要想在课程构建中取得成功,就不能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筹";就不能仅仅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钻研教材、琢磨教法上。殊不知,儿童身上蕴藏着许多尚未解开的谜团,比如:儿童的记忆潜能到底有多大,儿童丰  相似文献   

15.
童年的秘密意象是指成人对儿童身上隐藏秘密的一种观念建构,这一意象深刻影响着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在逻辑上,童年的秘密意象与自然的秘密意象是同构的,童年与自然均为有待揭开面纱的隐秘对象.在历史上,卢梭的儿童发现确立了童年的秘密意象,构成现代教育的重要起源.儿科学、心理学等科学研究一方面强化了童年的秘密意象,从而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对童年的揭秘与祛魅,也导致了童年的秘密意象之异化以及儿童的消失,教育由此陷入机械的塑造式教育困境.因此,当下教育需要重构童年的秘密意象,从塑造式教育转向交往式教育,成人要承认、尊重儿童的他性,承担起对儿童的回应和责任,以此重新发现儿童.  相似文献   

16.
"童年正在消逝"是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童年的消逝》中提出的核心论断。波兹曼运用媒体生态学的方法阐释"童年"是如何"发明"(产生),又是如何"消逝"的。"童年的消逝"是一种辩证的逆转运动,现代化过程中信息科技的持续影响下,"儿童/成人"二元对立的符号模式开始受到腐蚀和消解。"童年"会逐渐"消逝"的断言,不仅引发现代人们对信息时代儿童与童年的关注与反思,对当今儿童教育也是一种警示。  相似文献   

17.
童年是人生一段特殊的历程,有着独特的成长密码。儿童有着不同于成人的思维方式,他们拥有与成人不同的精神世界。我们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从儿童的视角来探索、体验,内化,直至形成自己的个性品质,才是"有道德"的。  相似文献   

18.
游戏中的孩子总是快乐的,成人回忆起自己童年的游戏也是津津乐道。本期《焦点》在即将建国60周年之际,做一期回顾性文章,回顾和记叙60年来我国不同时期的儿童游戏。我们邀请了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作者,把他们记忆深刻的童年游戏展现给读者。这些游戏不可能包罗万象,而我们也不是简单地把游戏做番罗列。我们的目的在于梳理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儿童游戏有怎样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19.
现代童年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反映了启蒙运动以来对待儿童及其生活的现代思维方式。现代童年概念强调儿童与成人的区别和对立;建立了童年的线性发展模式;产生了"标准化"的童年样态。现代童年概念源于二分法的现代思维逻辑,受生物学导向的童年研究视角限制,并随着制度化学校教育的发展及现代家庭生活的变化得到巩固。现代童年概念以儿童生理发展的不成熟预测了儿童社会能力的不足,将儿童的生活划定在特定的范围内,使得儿童的社会地位被边缘化,定义童年的权力被成人操控,童年的多样形态被忽略,儿童的声音被埋没。  相似文献   

20.
"精彩童年",主要指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自我生命成长过程中健康、快乐、丰富而有意义的经历和收获。在"精彩童年"的所有内涵中,自由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精彩童年"呼唤我们教育工作者把自由还给儿童,应尊重儿童有纯粹的自由,应呼唤儿童理想的自由,要还儿童自主探究的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