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3 毫秒
1.
运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开展高中语文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也是立德树人、坚定文化自信的目标所系。本文分析了提升古代文化素养的语文教学实践的重要性,梳理并剖析了当前古代文化常识的语文教学实践问题,提出了提升学生古代文化素养的语文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要想获得持续传承发展,在当今社会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需要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抛弃传统就必然会丧失民族发展的根本。因此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应该高度关注学生古代文化素养的培养,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人才储备。本文以古代文化常识复习为基础对高中生古代文化素养的培养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在提升高中生古代文化素养的基础上也能够进一步增强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有效性,为高考备考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这一社会背景下,在新课 标的重新修改和考纲的明确要求下,传统文化成为高考的新 宠,古代文化常识成为高考文言文考查对象。但在具体的教学 实践中却出现轻视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教学形式单一和忽视学 生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等现状。针对古代文化常识教学中存 在的问题,笔者不揣浅陋,在吸取他人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 具体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点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阅读始终是高考语文各版块中文体最固定,考法最传统的一类考题。帮助学生在文言文阅读版块提分,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备考热情。文章指出"紧抓古代人物传记的行文思路""越过文化常识,实现文本简化速读""针对考点区间逐点详读",可以帮助学生加快阅读、理解文言文的速度,进而有效提高这一板块的得分率。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7,(77):32-33
2017年《考试大纲》新增考点"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随后的2017年江苏高考语文卷在《考试说明》事先未提及的情况下,便考查了这一考点。于是,"古代文化常识"这一考点迅速升温,一跃成为其后几年江苏高考的热点题型。  相似文献   

6.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能结合教材中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因此,中职语文教学的开展不仅给学生传授了...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而且在世界的万花园中也散发着独特芳香,彰显着中国元素的魅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唤起学生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语文教学中,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教学不容乐观,原因诸多,其中有一点,就是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彰显古代文化常识的魅力呢?布鲁纳说:"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开始注重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这一变化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无论是传承文化,完善历史教学细节,还是应对高考考查,中学历史教师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古代文化常识已悄然进入高考试卷,这对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素养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因其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所以成为易错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夯实基础、拓展内容等方法,强化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备考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高中文言文教学应承担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而教师更应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拓宽相关古代文化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民族古代文化的魅力;教师也应积极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思考探求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让历经了岁月沧桑却依旧"鲜活"的古代文化常识引领学生踏上中华文化寻根的旅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传统文化在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的作用进行了细致分析,由此产生了将"情境教学,以氛围烘托教学""创新表达,以学生为主体""家校携手,以课堂为窗口"三大主题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教学中,以《张衡传》涉及的文化常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积累课本中的文化常识;同时,在识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语境推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意思通过师生之间的思考、交流、讨论,让学生了解掌握相关古代文化常识,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启发学生要自觉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筑牢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从"语用能力""思维品质""审美能力"及"文化观念"四个方面入手,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这一主题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索。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凝聚着民族智慧,彰显了民族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内容的渗透,不仅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知识内容,还能有效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等进行熏陶。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素材十分丰富,为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文先细致分析了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并结合教学实例从识字教学、古诗教学和习作教学这三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文化的具体渗透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体会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些话都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呢?  相似文献   

16.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中学特级语文教师马建荣提出的"真性情语文"体现了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文化自觉,他自觉地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于其开展教学的文化养分,把古代经典带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逐渐趋向多元化的今天,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十分有必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刚接受启蒙教育,各项素质和品质尚未定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黄金阶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科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样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本文立足于对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意义的分析,就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考改革方案地逐步推进,传统文化的考查成了新的热点。学生备考高考,古代诗文无疑是重中之重。笔者通过分析近几年(2010—2017年)高考新课标II卷的语文试题,发现古诗文命题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儒家思想,本文将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中学教育》2021,(4):62-69
随着"传统文化进课程"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逐步推进,"文化育人"功能的深化探索成为了一个关键性问题。以挖掘传统文化内容本体特征和彰显中国文化特质的双层视角来拓宽传统文化的教学视野以及深化"文化育人"效果可能是一个重要思路。以古诗词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对"气象""神韵""境界"这三个诗词本体特征的挖掘和呈现,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文化感知力"。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进一步通过对古诗词所承载和反映的中国文化的"观念""思维""语言""审美"四个方面特质的彰显和点拨,激活和唤醒学生的"文化自觉性"。这一深化的教学探索,需要遵循从文化感知到文化自觉的次第,把握好点拨的时机和语言,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基本语文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要"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而楹联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其字约意丰的特点,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深得人们的喜爱。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楹联教学,不但丰富了语文课堂的教学,而且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多个方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因此,将楹联这种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合理地应用到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则将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为夯实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