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婷 《新读写》2020,(4):42-44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夭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相似文献   

2.
也谈陈白沙主静之学的逻辑推衍--兼与黄明同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白沙主静之学认为:天理大道本来就圆满自足地存在于世人心中,人的本性是合乎天理的,现实中人们之所以会出现背离天理伦常的行为,都是因为此心受到世俗杂务和声利讲说的干扰诱惑而产生蔽障(人欲)。学者求道做圣,实质就是去除蔽障,使此心复归天理,而并非向外寻道。  相似文献   

3.
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  相似文献   

4.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术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相似文献   

5.
论建立求能欲概念和创新欲概念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才能、智慧和新事物的需要和渴求是客观存在的。求能欲(益智兴趣)和创新欲(创造兴趣)在心理系统中已有准确的定位。求知欲、求能欲、创新欲之间是层次递进的相交关系。创新是时代的课题,创新能力可以培养也有必要培养。创造教育方兴未艾,培养创新欲的工作应贯穿教育的全过程。“求知欲”这个词不能直观、准确地反映求能欲和创新欲的客观现实,仅利用求知欲概念不便于指导和促进“激发求能欲和创新欲的工作”。故建立求能欲概念和创新欲概念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禄隐     
圣贤之言行,有所同,而有所不必同,不可以一端求也.同者道也,不同者迹也,知所同而不知所不同,非君子也.夫君子岂固欲为此不同哉? 盖时不同,则言行不得无不同,唯其不同.是所以同也.如时不同而固欲为之同,则是所同者迹也,所不同者道也.  相似文献   

7.
从太极拳的化渊源入手,探讨了太极拳的功能,得“理”,“法”,才可修身,养性,颐心,得出了走正途,练功法,以静生动,动中求静,不欲修,则修自来,不求养,则养自成,修身养性,则浑然天成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城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见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相似文献   

9.
禄隐     
圣贤之青行,有所同,而有所不必同,不可以一端求也。同者道也,不同者迹也,知所同而不知所不同,非君子也。夫君子岂同欲为此不同哉?盖时不同,则寿行不得无不同,唯其不同,是所以同也。如时不同而固欲为之同,则是所同者迹也,所不同者道也。迹同于圣人而道不同,则其为小人也孰御哉?世之士不知道之不可一迹也久矣。圣贤之宗于道,犹水之宗于海也。水之流,一曲焉,一直焉,未尝同也;至其宗于海,则同矣。  相似文献   

10.
泰州儒学继承和发展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把自然与快乐看作人的本体之性,主张排除恶欲,强调心底之乐。在修身问题上,他们突出了修心这一要求,主张修心立本和改过正心,尤其要求统治者修仁心,并通过正已而正风俗、正人心。在学习和修身问题上,泰州儒学要求处理好博闻、强识与慎思的关系,强调“心悟”、自得”,主张“内求”,在切问近思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1.
<正> 《论语·季氏》:"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文中"过"字作何解释呢?新版《辞源》给"过"提炼五个义  相似文献   

12.
张守文 《课外阅读》2011,(7):139-139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的一个重教育思想。何为愤悱?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辞”。即是说,只有当学生想求明而不达的时候,才去开导他,想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而说不出来的时候,才去启发他。抓住时机启发诱导固然重,但这仅仅反映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果学生不愤不悱怎么办?  相似文献   

13.
[原文] 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光长女为桀子安妻,有女,年与帝相配。桀因帝姊鄂邑盖主,内安女后宫为睫抒。数月,立为皇后。父安为票骑将军,封桑乐侯。光时休沐出,桀辄入代光决事。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长公主。公主内行不修,近幸河间丁外人。桀、安欲为外人求封,幸依国家故事以列侯尚公主者,光不许。又为外人求光禄大夫,欲令召见,又不许。长主大以是怨光,而桀、安数为外人求官爵弗能得,亦惭。……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启发问题意识的教育教学方法,朱熹注解精要得当:"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相似文献   

15.
一、什么是启发式启发式在我国源于孔子,在《论语》中孔子阐述了他的启发式教学的精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中,学生心求通而尚通,谓之"愤";口欲言而未能言,谓之"悱"。孔子强调:不到学生心求通而未通之时,不启迪他,不开其意;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不开导他,不达其辞。就是说,要先让学生形成"愤"、  相似文献   

16.
鱼者,实物也,既得;渔者,技艺也,劳而得;欲者,本能也,求而得。此三者皆为传授之道。一般以为“授鱼”不如“授渔”,给其实物不如授其技艺来得长久。现在我冒昧提出“授欲”,只因考虑到当下物质较以前极大丰富之现状而有感而发。  相似文献   

17.
最近之两大感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毕业生出路问题一新生入学时择科问题事非经过不知难·此古人之言也·吾在最近三月中·经过二事·已深感其困难·惟其难也·而常縈於脑蒂间·日求其解决·愈欲其解决·而愈觉有研究之价值·顧愈研究而愈引起吾之兴味·而‘吾之两大感  相似文献   

18.
韩贞以修道立身,倡导孔颜之乐。然而他苦中有乐,乐中有苦。在他的不少诗中表达了他的悲苦之情,发出了他的悲涩之叹。韩贞的悲涩之叹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功名之叹,想出而未能出,于是失落、失望,从而看破古今,叹造化弄人。其二是求圣之叹,既然不能出,那退处而修,成贤成圣,但圣贤之路艰难,他信心不足,叹世事难尽。其三是忧道之叹,在求贤求圣的道路上他作出了艰苦的努力,但世风日下,他叹民不行道与以道化民之功微。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求能欲和创新欲的客现存在,是求知欲概念的深化和发展的产物。培养求能欲和创新欲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20.
“格物”一语出自《大学》。《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如欲致知、诚意、正心乃至欲修、齐、治、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