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中世纪的衰落》是荷兰著名文化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的代表著作之一,在世界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史学思想对中国史研究理论与方法具有如下启示:要用平衡的视角全面考察影响历史兴替的各个元素;要善于用美学的方法思考和研究历史;要借鉴心理学的方法分析历史人物;经济史、政治史与文化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我国历代史学家很多,贡献卓越、影响最大者,当推《史记》作者汉司马迁和《资治通鉴》作者宋司马光。二人相距千余年,后世称二人为史学界的“两司马”。 《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记述时间最长的编年体通史。二书的内容和价值、二人的写作态度、在史学上的成就、在史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等等,都能相提并论,在我国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有这样二大史学家,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史上的骄傲。  相似文献   

3.
克雷明是当代美国最杰出的教育史学家之一,他提出“相互作用论”的教育史学观,为美国教育史研究同时也为各国教育史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他以“相互作用论”教育史学观为指导,对美国二十世纪前半叶盛行一时的进步教育运动给予了全面而理性的评价。他本人也因其在美国教育史研究中的卓越贡献,而成为美国教育史学界一位受到高度评价和赞扬的人物。  相似文献   

4.
新文化史是当代西方的一种新的史学流派,盛兴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其经典作品涵盖了许多领域,颠覆了盛行一时的社会史模式。新文化史研究的主要进路是人类学和文化理论,将语言看作隐喻,显示出对于权力关系的深刻关注。新文化史家围绕历史研究方法展开了具有启发意义的讨论,使历史更接近于广大公众,也扩展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实践采用了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集体成就。新文化史遭到的主要批评是对文化的强调削弱了历史与社会科学的联系,文化理论混淆了想象与真实的区别,给历史编纂带来了负面影响。教育史研究者能够从新文化史中得到诸多启发,思考新文化史家提出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尝试从文化角度解释教育史,从经典文化史和新文化史的经典中汲取与教育史研究有关的养料,进而从教育史学史的角度研究新文化史对于各国教育史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只有整体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早在古典史学诞生之初,中西古典史学家们就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史学视野十分开阔。司马迁、希罗多德等人的史著都不失为整体的历史。比较而言,西方古典史家们在整体的历史观以及社会文化史方面的探索与努力,比中国古典史学家们要多,史学视野也相对要开阔。这种状况的出现,是造成以后中西史学分野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吕振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者之一。他不但是中国西周社会封建论的最早提出者,也是最早应用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思想文化史,进行开拓性研究的学者。他对墨子和墨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新评论,把我国“五·四”以来的“扬墨抑儒”的学术思潮,推进到了马克思主义新阶段,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认真深入研究他的墨学  相似文献   

7.
八十年代中期,正当有些史学家感慨史学发生“危机”之时,中国社会史的研究,犹如一匹黑马,异军突起,硕果累累,闯出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被一些知名史家誉为是中国史坛“光彩照人的奇葩”①,和文化史一道,成为中国史学“奋飞的双翼”②。新时期社会史的发展,受到如此厚誉,不是偶然的。它的成就的确值得称道,令人欣慰。这些年来,社会史的学术著作,如雨后春笋,不绝涌现。仅天津人民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陕西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的“社会史丛书”、“中国社会史丛书”、“中国社会史文库”,就近四十部③。从1986年到1990…  相似文献   

8.
陈寅恪自称“喜谈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所谓“民族文化之史”,指的是古代各民族(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文化史上的作用。陈氏在这个问题上有系统的看法,可以称之为“民族文化史观”。王国维是与陈氏齐名的现代杰出史学家。对于古代各民族在文化史上的作用,王氏亦曾提出系统的看法。王、陈二氏的“民族文化史观”是大同小异的,带有明显的互受启发的痕迹。王、陈二氏的“民族文化史观”包括下列几个层次: 他们既确认儒家的主体地位,又确认各少数民族的巨大作用,从而展示了我国古代文化史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9.
史学有权威,先生其一人……后生不能忘,治学好精神。(周谷城《题词》) 柳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大史学家、大图书馆学家、大教育家。他一生“爱校馆如家,视书逾命”;“学问渊博,教学认真”,成才之多,人所莫及,事迹十分感人,使人“永世  相似文献   

10.
今年九月是我国北宋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逝世九百周年。他的一生是孜孜向学的一生,在史学、文学、哲学诸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期特发表一组专稿,作为对这位历史人物的纪念.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人们经常在谈论“史学危机”问题,说目前史学界萧条,史学的社会功能下降,就此史学时资为摆脱危机提了种种建议和意见。我认为史学危机主要是由史学界自身造成的,概括为二句话就是史学著作缺乏个性;缺乏可读性,没有读者。而这恰恰是由史学界忽视史学家的主体意识,漠视读者对史学著作的接受情况造成的。从接受的角度看,历史学由两个过程组成,一是史学家撰述的过程,一是读者阅读接受的过程。史学家撰述史学著作的完结,只表明史学赋予了史学著作某种潜在的社会功能,而唯有当读者阅读接受了史学著作,史学的潜在功能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史学著作在“阅读人的意识里”完成。所以读者不是被动接受史学著作,而是主动参与并与之形成对话、交流,才能促进并最后与史学家一同真正完成史学著作创作的全过程,进而实现史学著作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史学与政治不可分离,史学的政治化是普遍存在的。因为史学是在政治生活中生长的;政治的发展激励着史学的昌盛;史学史上那些表面不容于政治的史学家政治情结更浓;被人们所称道似乎与政治史对立的文化史关注域外史、社会生活史和下层人民史,实际上是现代政治权力的扩张。政治是史学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3.
在中西古典史学中,人本主义的历史观从古典史学的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占据了主导地位。史学家们以“人事”代替了“神意”和“天命”,充满着朴素历史唯物史观。但在历史的发展问题上,中西古典史学家们,尤其是西方古典史学家们,大都有着浓厚的“尊古卑今”和“怀旧”情结。受其影响,必然会产生历史观上的“历史循环论”思想。  相似文献   

14.
“史意”概念的提出,是清代学者章学诚对中国史学传统的认识和对当代史学现状的不满有感而发的,章认为,从春秋以来到司马迁、班固和刘氏父子所形成的史学精神,渐为后世史学家所遗失,所以,他应该继承孔子著《春秋》的精神宗旨,发挥文学对现实的教育意义,史学应该“决逝去取、各自成家”,史学的任务是要做到通过客观历史的研究达到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史学要起到稽古鉴今、借以经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济民族史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史学中,李济是一位独具特色的史学家,其史学课题有两大核心,中华民族的构成及起源演变;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文化的演化发展;由此通过田野考古发掘和人类学理论方法而致力于中国上古史的重建。他主张中国民族构成是多元一体而又不断融合外来文化元素,起源悠久而又不断进化,认为各民族平等。他提倡采用多种学科和理论研治中国民族史,其对中国近代史学发展贡献殊巨。  相似文献   

16.
《桂海虞衡志》的生态文化史特色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成大一生虽主要是以著名的诗人与词作家流传于世,但作为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史学家,也是应该得到社会,尤其是文化学术界的承认和肯定的。他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史学著作《桂海虞衡志》,作为宋代较全面地记载广右,尤其是桂林地区的生态文化史的地方志书,对当地有关生态文化史,生态环境地理中的历史地貌地理,历史生物地理,医学疾病地理,历史民族地理与历史民俗地理等的真实记录,不仅反映出其具有多种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表明了其鲜明的,具有创新价值的文献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为史学而辩护——马克·布洛赫的治史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马克·布洛赫生平并非著作等身的史学家 ,但他屈指可数的几部著作却称得上部部皆为扛鼎之作 ,尤其值得后人称颂的是他为史学事业奉献一生的感人经历。本文拟对布洛赫的治史情怀作一探讨 ,以增进我们对这位大师的缅怀与学习  相似文献   

18.
元代史学家欧阳玄毕生致力于元皇朝官方的历史编纂工作,最为突出的贡献是主持编修宋、辽、金三史,并撰论、赞、表、奏。他的史学活动贯穿了元代史学发展之始终,他的史学思想充分反映了元代史学思潮的一些基本特色。因此,研究欧阳玄及其史学成就,对于我们全面、深入地认识元代史学以至学术文化的发展状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衡也是一位值得重视的史学家。他具有突出的轻天命、重人事的思想。他强调“德”“智”对个人成败的意义;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严斥图谶的虚妄。他的史学思想和其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张衡努力探求真相、注重效验的态度代表了历史学健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从"实证"到"年鉴"--论西方史学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初诞生的法国年鉴学派是现代西方史学的重要代表,其创始人费弗尔、布洛赫以及年鉴学派第二代、第三代的史学家,在批判十八世纪实证主义史学的同时,全面重构了史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完成了西方史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本文从史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方面论述西方现代史学这一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