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实录】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师:今天这节课,先请同学们欣赏一个故事。(司马光砸缸flash)师:看完故事,你有什么想法?生1:司马光很聪明!小伙伴掉进大水缸,小朋友们不够高,不能把他拉起来,但是,司马光用石头把大水缸砸破,救了小伙伴。生2:司马光的头脑灵活,他能换个角度来解决问题。师:是呀。"把小伙伴从水缸里拉起来"很难,但转化成"把水缸的水放走",就容易了。  相似文献   

2.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根据教材的特点,在教材内容相宜处,教师可通过设疑“引而不发”,让学生去求异,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例如,《司马光》一课,讲司马光“使劲儿砸那口缸”救孩子,这种做法是对的。教学时,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除了“砸破缸”以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救孩子呢?在这里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求异:“使劲儿砸”是什么意思?不砸缸行不行?还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孩子吗?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积极思考救孩子的各种不同的办法。有的说:用手去拉;有的说:用竹竿去捞;有的说:跳下去救;有的说:把缸推倒;有的说:回去叫大人来。  相似文献   

3.
师 :小朋友已经知道了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 ,你们最佩服司马光的什么?谁能从课文中找一个句子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迅速翻看课文 ,小声交流)生1:司马光没有慌。生2:司马光没有慌。生3:司马光没有慌。师 :其他小朋友赞成吗?生 :(齐答)赞成。师 :面对这危急万分的事情 ,从什么地方能看出司马光没有慌呢?生 :(读课文)他搬起一块大石头 ,使劲砸那口缸。师 :请小朋友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 ,司马光如果慌了 ,能这样做吗?生 :如果慌了 ,那石头就搬不起来。生 :如果慌了 ,手就抖个不停 ,就没有法子使上劲。生 :一慌 ,浑身就…  相似文献   

4.
老师讲完司马光砸缸救出落水小伙伴的故事后,大家都钦佩司马光的聪明.但是,你想过没有,司马光聪明在哪里?“有人落水啦!”人们立即想到的是,“把人救出!”———意思是让人离开水.却很少有人想到“让水离开人.”当年司马光的小伙伴跌入储满水的大缸后,缸太高,一时无法让人离开水,于是司马光便想到砸破缸,让水离开人,人便得救.让人离开水有困难时,为什么不倒过来想,让水离开人呢?倒过来想,这就是司马光的聪明所在.当你解答数学问题有困难时,不妨也采用“倒过来想”试试看.下面是老师和学生的谈话记录,请一边读一边想.教师:用淘汰制,从129名运…  相似文献   

5.
反过来想同学们,你们都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吧?故事中, 司马光在危急关头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贸然跳入缸中救人,而是想出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砸缸救人。人们都觉得司马光很聪明,那么他究竟聪明在哪里呢? 通常如果有人落水了,就得想办法把他从水中拉出来。可是司马光他们一群小孩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无法使他离开水。于是,司马光就反过来想:为什么不让水离开人呢?这样人一样可以得救。因此,司马光用石头砸破了水缸,救出了小伙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某个问题按照常规的思路无法解决或很难解决时,我们不妨试着反过来想一想。  相似文献   

6.
几年前,我执教过<司马光砸缸>一课.当读到司马光终于用砸缸的办法救出掉进缸里的孩子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当大人赶来时,他们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个学生的回答却令我大伤脑筋--他不紧不慢地站起来,说:"当大人们赶来时,会说:'谢谢你救了我的孩子.  相似文献   

7.
1.让学生在质疑争辩的课堂中发展个性 学问学问,应该在问中学,学中问。充满问题的课堂呼唤学生问、学生议、学生辩的积极探索境界。教学《司马光》一文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沉着、机智的品格后,一学生问:“水缸那么大、那么硬,而司马光那么小、那么弱,为什么要用砸破水缸的办法来救小朋友呢?”学生的突然提问让我怔住了,但我随即想到课后思考题正好要求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这正是延伸讨论的好时机。  相似文献   

8.
培养观察能力进行语言训练──《司马光》教学设计武汉市教研室柯玉静《司马光》是一篇看图学文,主要讲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一个大水缸里。在其他小朋友惊慌失措的时侯,司马光沉着不慌张,急中生智用石头砸破缸,救出那个小朋友。教学本...  相似文献   

9.
弄巧成拙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经过这几百年来的代代相传,大家对司马光充满敬佩之意。这故事听久了,我们的脑海中便产生了这样一个个疑问:这司马光能搬得动多大的石块呢?能被石块一下砸破的缸,是不是存在质量问题呢?要是司马光生活在现代的话,他又会采取哪些办法来救人呢?话说司马光驾驶劳斯莱斯豪华轿车,穿过时光隧道,去“好望角”度假。行车途中,他看见前方有一只缸,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他不免多看了一眼,“救命,救命!”缸里传来几声惨叫,司马光驱车向前,在缸边紧急刹车,下车往缸里一看:原来是一个和他一般年纪的孩子掉进了缸里。孩…  相似文献   

10.
<正>北宋曾经有两个宰相,一个叫司马光,一个叫王安石。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司马光打小就很聪明,幼年时同伴不慎掉进水缸,眼看就要淹死,司马光人小体弱,无力把他救出来,情急之下,搬块石头将缸砸破,水流了出来,同伴于是得救。"司马光砸缸",成为流传千古的美谈。他性情温和,待人宽厚,及至做了宰相,也理循旧法,秉承祖制,主张"无为  相似文献   

11.
有趣的争论     
下课了,孩子们围着“司马光救小朋友”的图片,还在议论着、争论着。陈燧说:“其实,司马光不砸破水缸也能救出小朋友,只要去找一根竹竿,放到缸里,叫这个小朋友拉着竹竿爬上来。”曾伟说:“只要找一根大绳,一头叫缸里的小朋友拿着,另一头司马光和小朋友们象拔河比赛一样用力拉,就拉出来了。”沈健说:“到哪里去找竹竿和绳呀?”曾伟说:“家里去找呀!”任羽小朋友马上说:“不行!不行!到家里找竹竿和绳,缸里的小朋友早就淹死了!”一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从一张图片开始。(出示司马光砸缸图)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他不会直接从水缸里把小朋友捞出来吗?生1:因为司马光还小,他没有那么大的力气。生2:因为那样做很危险,弄不好司马光自己也可能落入水中。  相似文献   

13.
司马光砸缸是一个历史故事:当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以后,其他小朋友立即想到把小朋友从缸里拉出来,即"人离开水",当无法把落水的小孩捞起来时便惊惶失措,哇哇大哭.而司马光想到的是让"水离开人",在紧要关头把缸砸破,救活了小朋友.数学中有些问题如果照题意叙述由后往前推算就显得很简单,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叫逆推法.逆推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有些数学问题若按常规思维方法考虑非常困难时,而用逆推法就有可能十分奏效.  相似文献   

14.
把视听读有机结合起来──《司马光》教学设计彭柯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二册第9课《司马光》是一篇看图学文,讲述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水缸里,司马光急中生智,举石砸缸,救出小朋友的故事。这篇课文图和文联系紧密。教学时,要注意图文...  相似文献   

15.
几年前,我执教过《司马光砸缸》一课。当读到司马光终于用砸缸的办法救出掉进缸里的孩子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当大人赶来时,他们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个学生的回答却令我大伤脑筋——他不紧不慢的站起来,说“当大人们赶来时,  相似文献   

16.
一、引子“司马光砸缸”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司马光也常常被当成是儿童时代就表现出创造性的典型。在一次“创造课”上,老师问:“我们怎样才能救出那位小朋友呢?”儿童的答案可真是丰富多彩:有的说可以找一根绳子,一端扔给那个小朋友,然后将他拉住,让别的孩子去找大人帮忙;有的说可以几个小朋友一齐用力把缸推翻,孩子就得救了;有的说可以找一根很大的抽水管,将缸里的水全部抽干;也有的说可以跳到缸里去,把孩子托出水面……  相似文献   

17.
正儿问:"妈妈,你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我想听。"于是我跟他讲起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小男孩儿名叫司马光,一天,他跟小朋友们一起玩捉迷藏。有一个小朋友很调皮,爬到一个装满水的大水缸上面,结果不小心掉进去  相似文献   

18.
反过来想     
同学们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吧!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司马光不但没有惊慌失措,反而想出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把小伙伴救了出来,真叫人佩服! 司马光聪明在哪里呢?他没有受习惯思维的束缚,敢于反过来想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司马光》是小学语文第二册课本中的讲读课文。我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 ,设计了多种方法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 ,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完成了教学任务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第二自然段时 ,我设计问题 ,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师 :“他”指的是谁 ?生 :“他”指的是司马光。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第一自然段刚介绍了司马光。师 :你真棒 ,能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教学第三自然段时 ,我又这样设计问题 :师 :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 ,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 ?…  相似文献   

20.
练习设计一、仔细看图,再读读课文。说说司马光在砸缸救人前,可能会想到什么。(提示:其他小朋友的办法行吗?还有别的办法吗?砸缸的办法为什么好?) (参考答案:①由于救人紧迫,司马光不可能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