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李国荣 《出版参考》2005,(23):31-32
"朕生平最憎‘虚诈’二字" 雍正,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他的父亲康熙,可以说是雄才大略,平定三藩,统一台湾,稳定边陲,为大一统的清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康熙在晚年,由于"太平盛世"而滋长了政宽事省的思想,这时期他处理朝政的原则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由此,在朝野上下的官僚队伍中,虚诈、迎合、粉饰、浮夸等种种腐败之风严重泛滥,已经直接威胁着"盛世"的存亡.于是,惩治腐败、整顿官场风气的重担就落在了雍正的肩上.  相似文献   

2.
康熙是清代康乾盛世时期的一代明君,在他的统治下,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范围日渐广泛,其中古钢琴的传入、传播与发展与康熙息息相关。他不仅具有极高的音乐修为,而且谦虚好学,年迈时竞还能弹奏诸如“普庵咒”的乐曲。  相似文献   

3.
清代的“康乾盛世”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发展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人民比较安居乐业。然而,这个“康乾盛世”并非直线上升,一帆风顺,始终处于来潮的高涨阶段。康熙末年,社会发展呈现出停滞不前的局面。清世宗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时刻登位,走上政治舞台的。面对康熙末年的种种时弊,清世宗一扫乃父的宽  相似文献   

4.
雍正皇帝是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他在位仅十三年,但奋发有为、励精图治,敢于革除旧弊,办事雷厉风行,上承康熙伟业,下启乾隆盛世,使清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雍正皇帝是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他在位仅十三年,但奋发有为、励精图治,敢于革除旧弊,办事雷厉风行,上承康熙伟业,下启乾隆盛世,使清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陈道明在《康熙王朝》中演康熙,很多观众都叫好,认为可以跟焦晃的“康熙”比美;当然也有说不像的,说是怎么看都有点方鸿渐的穷酸相,没有王气,少了威严。不过,若是从编剧的角度看,康熙的“形象”还是较为丰满的,“怎么看”也有点“立体感”。首先,编剧从人的角度出发,没有把康熙写成神。康熙从小志在天下,聪颖过人,但并不是生而知之的神童。他像很多顽皮的学童一样,很讨厌读那些枯躁的经文,听那个白胡子先生的教训,曾经编了一大篇理由到皇祖母那里告黑状。他也曾年轻气盛,想在朝政之上除掉鳌拜,提前亲政,结果“热豆腐”没…  相似文献   

7.
康熙是清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他除敖拜,平三藩,统一台湾,亲征噶尔丹,充分显示了他的雄才大略并在中国历史上开一代盛世。而他的孝道同样也为人赞颂:“像(康熙)皇帝那样最出色、最典型的孝道,甚至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空前的。”这是法国传教士白晋在写与法国路易十四的信中所说。《康熙起居注》中也有这样一段评述:“我皇上至德纯孝,奉事太皇太后三十余年,极四海九洲之养,尽一日三朝之礼,无一时不尽敬,无一事不竭诚。居则视膳于寝门,出则亲扶于雕辇。万机稍暇,则修温清之仪;千里时巡,恒驰络绎之使。此皇上事太皇太后于平日,诚自古帝王之未有也。”…  相似文献   

8.
康熙是清代康乾盛世时期的一代明君,在他的统治下,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范围日渐广泛,其中古钢琴的传入、传播与发展与康熙息息相关。他不仅具有极高的音乐修为,而且谦虚好学,年迈时竟还能弹奏诸如"普庵咒"的乐曲。  相似文献   

9.
乾隆皇帝承其祖父康熙、父亲雍正大治泽被,加上他本人的雄才大略,“运际郅隆,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于斯为盛”,被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达到顶峰。社会形势更加安定,封建经济进一步向前发展,海清河晏,四海升平,整个清王朝一片繁荣鼎盛。盛世修文,作为封建官僚入仕之必备、封建知识分子抒情遣怀之主要工具,且又是展现个人才情文化修养的中国书法艺术也进一步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长篇历史剧《康熙王朝》的热播,使康熙的大名红透了半边天,他的形象在国人心中也变得清晰起来:英气逼人,聪明好学,果敢善谋,精于权术,“不足之处”是常爱冲动。看着看着,有时就想:历史上的康熙真是这样吗?他真那么少年老成,能够涉险过关,做了那么多事?他真是一位“圣君明主”吗?然而这是历史剧本身无须回答的,因为历史剧并不是历史的教科书。公开申明是“戏说”的就不用说了,它不过是借历史的“贝壳”作秀罢了。楚汉相争,可以演绎成争风吃醋的男女情仇;乾隆南巡,描写成路见不平的行侠仗义也无妨。就是号称“尊重史实”的…  相似文献   

11.
说来凑巧,从《西安晚报》上读了陈仓先生《盛世需要危言》一文不久,便从一文友那里得到一本《陕西杂文精选》(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精选》)。陈先生的文章,说的是作者自己对~杂文作家荣获全国大奖的感慨。他将当今中国称为“盛世”,将杂文喻为“危言”,纵论了”盛世”与“危言”二者互为作用、相得益彰的关系。待读完《精选》之后,  相似文献   

12.
走马观花于当下令人眼花缭乱的古装历史剧,清代帝王戏无疑是最为惹眼的一类。那些已经作古几百年的帝王“寡人”,借着电视荧屏的亮光,着实红火了一把、不朽了一回。先前动辄几十集的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雍正王朝》,还有正在热播的40集电视剧《乾隆王朝》,把大清基业值得留恋的“康乾盛世”拍了个滴水不漏。再加上“老皇帝”焦晃此前早已萌生退意,宣布《乾隆王  相似文献   

13.
康熙与清初的图书馆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熙帝,名玄烨。在位六十一年。开创了历史上的“康乾盛世”,使清初的社会经济呈现一派复苏和繁荣的景象,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康熙为清初文化事业,图书馆事业的繁荣昌盛直接创造了条件。本文所要论述的康熙与清初的图书馆事业,主要是从康熙对清初图书事业的影响而论述的。  相似文献   

14.
张红 《兰台世界》2005,(3):58-58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的皇帝,虽在幼年继位之时所继承的是一个饱经战火、经济凋零、国弱民贫的国家基业。而其统治时期的“盛世”为后人所乐道,特别是其谋求台湾统一的战略策略。虽然是战争与谈判交替使用的复杂过程。但其中交织的力量与智慧,实现国家统一和安定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更为后人所敬仰。  相似文献   

15.
清世宗胤禛(1678-1735),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圣祖玄烨第四子.他是清入关后的第三代皇帝,年号雍正,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从康熙中叶到乾隆中叶,是中国封建社会相对稳定时期,被史家称之谓"康乾盛世",雍正皇帝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即位以后,在政治上采取了多种措施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清代自康熙年间起,每次重大军事活动结束及遇有重要政事,均要将有关这一活动的谕旨、奏折等档案史料汇集起来,择其要者,编纂成书,称为方略或纪略,为此而专门设立的修书机构,称为方略馆。现有著述认为,清代方略馆初设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目的是为纂修“三逆方略”。但笔者认为,清代方略馆并非初设于康熙二十六年,而应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这是因为:第一,评定三逆方略》是清代纂修的第一部方略,这一部方略的纂修最早是在康熙二十一年提出来的。据《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一①四记载,康熙二十一年八月初十日,“福建造…  相似文献   

17.
40岁,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康熙大帝》。此后十几年,关于他作品的“帝王意识”和“奴才心理”的争论一直不断,但这丝毫没影响他成为“中国大陆版税最高的作家”  相似文献   

18.
在北京一法制大报5月15日三版看到一篇题为《“让他三尺又何妨”不应提倡》的言论文章。作者写道:“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诗句出自康熙年间,说的是安徽桐城张、叶两家,因宅界发生纠纷,互不相让。张家驰书京城礼部尚书张英,张英写诗答曰:“一纸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叶两家各让三尺,形成了“六尺巷”。后人常以此诗句比喻那些宽宏大量、深明大义的人。文章开始叙述得有节有理,可到了主体部分,笔锋突然一转,马上与现实生活中那些“损公肥私者”、“损人利己者”联系起来,指出,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了伪劣商品后,不去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而是用“让他一回又何妨”来聊以自慰。“呜呼!中国人的‘谦让’美德在此表露无遗。”文章说来说去最后总结出,“让他三尺又何妨”不应提倡,“在是与非之间”要做到“寸土必争”,“得理不让”。  相似文献   

19.
康熙执政时期,历来被认为是“太平盛世”。这固然与他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项政策得宜相关,但康熙帝非常谙熟用人育才之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 育才之道 古今爱才的政治家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非常重视培养人才,康熙皇帝就是这样,他不但重视育才,而且有历代帝王所没有的独特之处。主要有如下几点。 1.提倡自育。所谓自育,就是康熙皇帝要求文武官员“皆须读书”,以扩展知识,增强能力。他身为先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人文科学方面的经、史、子、集,艺术方面的声律、书法、诗画等,几乎都有所研究。还聘请西方传教士南怀仁、白晋、安多、张诚、徐日升、巴多明等人当讲师,入宫教授哲学、音乐、基督教教义,以及几何、测量、代数、天文、物理、炮木及解剖等自然科学知识。康熙九年他谕示礼部,把“隆学校以端士习”作为十六条治国纲要之一,下令“凡文武各官,皆须读书,于古今得失,加意研究”。并把学习好坏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优者录用,劣者罢黜”。  相似文献   

20.
李波 《兰台内外》2023,(29):61-63
万历《青州府志》现存足本众书目记载不一,概括起来有三个足本,分别为国家图书馆藏本、河南省图书馆藏本和暂存台湾地区的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藏本。经比堪梳理,对万历《青州府志》足本有新发现,一是国家图书馆并未收藏此志,系众书目将“北平”甲库本误作“北京”“国图”所致。二是甲库本非万历刻本,是不同于康熙十二年《青州府志》的另一种康熙刻本。三是河南省图书馆藏本是目前所知唯一的足本,并且是初印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