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因假冒伪劣产品蒙受利益损害的,一个是广大的消费者,再一个就是一些名牌产品的生产厂家,最近,“王海现象”成为传媒关注的焦点,虽然有助于人们深化此方面的认识,但是,要彻底荡涤假冒伪劣之风,还得靠完备的法制以及严格的执法.然而,作为辅  相似文献   

2.
因假冒伪劣产品蒙受利益损害的,一是广大的消费者,再一个就是一些名牌产品的生产厂家。最近,“王海现象”成为传媒关注的焦点,虽然有助于人们深化这方面的认识,但是,要彻底荡涤假冒伪劣之风,还  相似文献   

3.
新闻媒体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报道,不仅起到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曝光各种危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使消费者深入而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权益的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厂家、商家的生产、经营活动的规范运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纠纷的合理解决.但近年来,一些煤体的消费维权与誉侵权的冲突问题,值得新闻工作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论传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开心农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今传媒》2010,(7):11-13
传媒产品是指由传媒组织提供给目标受众,旨在引起受众注意、选择、使用的传播内容与服务的复合体.①传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传媒产品、媒体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品牌媒体形象三部分组成.其中,传媒产品起到的作用最为关键--媒体利用信息的水平要通过传媒产品去体现,品牌媒体形象也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传媒产品来组成.近年来,依托互联网的网络媒体获得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而网络游戏作为网络媒体的重要产品之一,也为传媒从业者和研究者讨论传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新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受众是新闻传媒中受影响最大的群体,它对消费群体的影响起到最广泛的作用。它维持之市场的持续,监管广告,从另一个角度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加强重要的舆论监督.达到相应的传媒发展的新标准。  相似文献   

6.
媒介融合对传统传媒机制政策提出了挑战,为因应媒介融合的新态势,受美英传媒法制变革启示,我国未来传媒机制应采取既能促进产业发展又能维护公共利益的政策,确保市场秩序、促进产业发展、保障消费者权益。  相似文献   

7.
新闻媒体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报道,不仅起到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曝光各种危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使消费者深入而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权益的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厂家、商家的生产、经营活动的规范运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纠纷的合理解决。但近年来,一些媒体的消费维权报道却引发了名誉侵权官司。如何处理消费维权与名誉侵权的冲突问题,值得新闻工作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杨青 《编辑之友》2010,(10):50-52
在市场营销学中,品牌被定义为"企业及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综合标志".报纸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与一般企业所生产的物质产品有所不同,它是传媒集团所生产的信息产品的载体与物化形式.面对激烈的报业竞争,在传媒集团转轨的市场背景下,对于报纸这种特殊的信息产品进行品牌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传媒企业相较于其他企业而言有着自身的显著特点,传媒产品不同于一般物质性产品,具有信息性和知识性,属于内容产品。传媒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传媒企业在对产品进行生产及营销时要充分把握产品特点,从传媒企业网站构建的角度讲,网站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向消费者展示及销售传媒产品。笔者以国内几家知名传媒企业网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观察,发现华谊兄弟、中视传媒、光线传媒、分众传媒、凤凰传媒等公司的官方网站建设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一、信息陈旧,内容更新不及时。  相似文献   

10.
传媒这一概念有信息载体和传播组织两种含义.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说,作为工具或手段,传媒就是一种能够承载与传递信息的产品;如果将传媒作为一种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传媒就是指一种生产特殊产品的经济组织,也就是传媒企业.前者定义了传媒产品,后者定义了传媒产品的生产者.与一般产品不同的是,传媒产品是信息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的双重属性,也因此是一种特殊商品.这就从本质上规定了它的生产者和产业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对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六条第三款规定:“大众传播媒介应当……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规定传媒应通过舆论监督保护消费者权益。上海的《消费报》是我国最早创办的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宗旨之一的报纸。本文拟通过该报近年来开展舆论监督的一些事例,说明消费者报刊必须在法律范围内履行法律赋予的舆论监督的职责。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调查苹果产品的消费情况来分析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文化。本文基于苹果产品在中国一些城市的消费情况做调查,研究的问题包括中国消费者偏爱苹果产品的原因;拥有西方产品(类似苹果产品)的消费者在身份认同感方面发生了怎样的思想转变;以及苹果产品的消费者的消费文化在不同的性别中是如何体现的。方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得到数据并分析。结果:"功能"和"身份和生活方式"都是调查对象选择购买苹果产品的主要动机。相对低收入的人群更偏向于将"身份和生活方式"作为购买苹果产品的主要动机。同时,女性消费者更倾向于关注产品的"外观"和产品带来的身份认同感;而男性消费者更多的关注苹果产品的功能性。结论:只是功能和外观并不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唯一因素,其中性别、象征性消费等都是消费者考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传播政治经济学认为,在传媒业的知识生产中,商业资本使媒体从业人员作为雇佣工人将劳动力转化为媒介产品,同时受众也通过"生产性劳动"不仅仅作为媒介产品的使用者和消费者而存在,也参与了媒介的再生产过程.进入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及技术形式的日新月异,这使得"使用者创生内容"的意义也超出了"消费即生产"的范畴,相较于形式的经济产值,受众对于传媒环境投入的完整意义也有待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14.
自王海在一些大商场买假索赔事出之后,在新闻媒体上,仿效者时有所闻(见),大多数受众对这类行为和这些报道持有肯定态度,但笔者却想发点异议,有无道理,请众人评说。 就目前一般情况而言,消费者购物还是愿意到大商场去,图的是买个正宗、买个可靠的售后服务,特别是购买大件物品时,大商场的信誉在消费者心目中是无与伦比的。加上消费者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后,通常是懒得理会或忍气吞声,如此一来,看到王海们竟然在大商场买到了水货、买到水货竟然还能得到加倍赔偿,当然要拍手称快、甚至要称他们一声“见义勇为”。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新闻媒体也正是以获取受众的共鸣为目的,但这类报道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 弊病之一是报道时间过于集中。王海们的义举见诸新闻媒体集中在临近“3·15”的一段时间内,给人的感觉是消费者的“出气日”又到了。事实上,据报道所称,大商场卖假冒伪劣商品、消费者合法权益受侵害的事一年四季皆有,果真有心促进商场净化进货渠道、维护消费者权益,就该持之以恒地进行舆论监督,而不应犯冷热病,以致在客观上起到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把传媒产品创新作为传媒成长的重要方式来考察,认为创新的基本价值在于与目标群体中尽可能多的传媒使用者结成尽可能持久传播与交流关系.在这一基本价值的规定之下,传媒产品创新的价值塑造过程表现出三个基本方向:成本创新、差异化创新和全面价值创新.不同的传媒资源禀赋、不同的市场竞争者结构、不同的传媒产品成长阶段,以及不同的市场成长阶段等制约着传媒在产品创新中对上述三种基本价值方向的选择绩效.  相似文献   

16.
如何培养期刊读者的忠诚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期刊作为一种传媒产品,在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利用自身优势赢取读者,已成为期刊社决策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从广义上讲,读者是期刊的利润中心.不同的读者对期刊来说价值是一样的,只有忠诚的读者才为期刊带来了长期的收益.关注读者的消费心理,培养读者的忠诚度,已经逐渐被国内期刊界所重视.  相似文献   

17.
传媒模仿是指传媒在具有市场优势的文化产品的感染和暗示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仿效和追踪其他传媒的成功产品,导致大众传媒生成一种"模仿一趋同"的现象.很多人形象地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跟风".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传媒产品的品牌化运营为研究时象,分析传媒产品品牌化运营与建立传媒产品竞争优势的内在逻辑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了以提升品牌资产为导向的传媒产品品牌化运营的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9.
关护受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受众权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大众传播的任何一种较为完整的理性认识 ,都将涉及两类主体的权益问题。一类主体为大众传播的提供 (生产 )者 ,另一类主体为大众传播的享用 (消费 )者。早期的大众传播学研究对前一类主体的权益及予了较多的关注与思考。这一方面是因为大众传播的提供者能够通过组织化的手段 ,有效地集中、表达和争取自身的利益 ;另一方面 ,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 ,大众传播提供者的权利得失 ,必然关系到大众传播享用者的利益增减 ,甚至对更大范围的公共利益和民主权利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 ,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举足轻重的信息产业 ,大众传媒业也有着自身的利益 ,为了维护这一利益 ,它有时会降低自律水准乃至滥用行业职权侵害受众的利益。换句话说 ,大众传播从业者的权益并不完全等同于大众传播消费者的权益。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联合国大会在 1 989年通过的决议“交流为人类服务”中提出 :国家应当发展有关传播媒介的教育 ,强调批评精神 ,使传媒消费者得以维护其权益。1 991年 ,我国大陆的学者开始以受众权益为题发表论文。到目前为止 ,国内的受众权益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尚未形成一套严谨的学术规范和专业话语 ;对国外尤其是传媒法治发达国家在保护受众权益方面形成的制度和采取的有效措施 ,也还缺乏全面的了解。但  相似文献   

20.
季节 《新闻世界》2012,(8):169-170
传媒营销,是通过传媒产品及其服务,让传媒消费者享受、收获到传媒独有的文化价值、信息价值。本文以新浪微博更改域名为weibo.com作为案例,解析新浪微博在传媒营销中的创新要点、品牌推广手段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