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北京市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方法的研究,探讨运动员文化素质提高与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构建运动员文化教育“多维育才体系”职业教育工作模型,提出“行动学习法”干预与职业专业技能融合研究,把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要求运动员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而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是构成优秀运动员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制已显露出许多问题。运用文献质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实问题和改革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建立与竞技体育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教育体系,解决学训矛盾。提高我国运动员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我国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传统的体育人才培养方式呈现出许多弊端,其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便是运动员文化素质的缺失。从教育中抽离出的针对运动员群体文化教育研究,在近些年呈现出越来越活跃的趋势。具体而言,当前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化教育现状、文化教育体系、文化教育模式、存在问题、对策与建议、体系构建与改革等。例如,唐正萍分析了江苏优秀运动员群体的文化教育情况,具体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就读情况、师资力量、课程设  相似文献   

4.
“体教结合”培养运动员模式的出现,是时代呼唤人文精神回归的一个体现。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走学院化之路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走访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培养学生运动员的具体方法和对策,旨在为我国高校培养优秀的学生运动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我们国家历来重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各级组织颁发了一些文件进行管理和规范,但是在文化教育体系上还有待完善。笔者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调查和访谈,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相关信息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分析了影响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因素,并借鉴国外的经验,提出了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的路径,为进一步做好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运动员作为一个特殊的受教育群体,既需要接受文化教育,也需要接受相应的体育技能的训练。而我国传统的运动员培训模式过多地重视对运动员体育技能的培训,忽视了对其进行文化教育,使得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重重阻力。本文将从我国运动员受教育的情况出发,分析当前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发展面临的困境,并从不同角度出发,就如何实现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的转型提出了相关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加强体育院校优秀运动员的思想文化教育,必须搞清楚优秀运动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教育的基本特征.优秀运动员的思想文化教育是在体育训练比赛和学校教育交织的特定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这就决定了优秀运动员的思想文化教育与普通全日制学生的教育相比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优秀运动员的思想文化教育具有分散性、文化性、示范性和跟踪性,我们必须针对教育的四大基本特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才能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法对中日两国高校女子运动员文化教育模式进行了比较,其中文章主要从两国运动员文化教育模式整体、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三个维度进行了比较阐述。研究认为每一个国家在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上都有其各自的国情,对此不可能都采用同一种模式,但是,通过各国间的相互比较从中可以找到促进本国发展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加强体育院校优秀运动员的思想文化教育,必须搞清楚优秀运动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教育的基本特征。优秀运动员的思想文化教肯是在体育训练比赛和学校教育交织的特定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这就决定了优秀运动员的思想文化教育与普通全日制学生的教育相比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优秀运动员的思想文化教育具有分散性、文化性、示范性和跟踪性,我们必须针对教育的四大基本特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才能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围绕我国运动员培养机制演变、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现状以及转型期我国运动员培养模式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旨在为解决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体校文化教育和专项训练的矛盾一直存在,长期以来,体校以“训”为主,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处于“弱势”地位。江苏省对口单招自2013年针对体校毕业生招收本科以来,运动员文化教育开始引起相关学校重视。本文以语文教学为例,分析体校文化教育的现状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巩蒙 《考试周刊》2011,(74):145-146
运动训练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双轨模式是当代运动员培养计划的核心内容。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促进运动员训练水平和竞技水平的双重提高.而且对运动员自身综合素质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运动训练与文化教学相结合是学校体育和专业运动机构在运动员培养上的必修课,通过系统而全面的文化教育及科学的运动训练,必将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运动员。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6,(46):14-15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文化发展严重短缺,以金牌为中心的教育培养观念已经严重影响运动员本身的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类比对比等方法对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程度进行了调查,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提高文化教育质量,解决我国现在的竞技体育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偏低的问题,改进我国竞技体育教育培养的方式方法,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我国退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就业培训及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退役运动员在就业时存在就业技能单一、缺乏就业指导和文化教育程度较低等现象,无法胜任相应工作.进而提出运动员退役后继续接受文化教育、建立运动员退役后就业指导体系、编写相应的就业指导教材以及充分发挥有体育行业职业鉴定站作用等措施切实帮助我国退役运动员实现职业转型,有效地促进运动员就业.  相似文献   

15.
茅善琴  戴兵  朱玉霞 《考试周刊》2009,(44):130-130
1.引言 我国竞技体育长期以来坚持业余体校、地方队、国家队“三级培训体制”,这样的举国体制在上个世纪末以前保证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世纪末以来.随着社会进步。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13趋激化,尤其是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问题和运动员高淘汰率所引发的就业压力问题。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体教结合”的理念。1987年,教育部和原国家体委联合下文,在高校中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开始实施“体教结合”战略,将竞技体育与学校教育相融合,通过学校教育来弥补竞技体育体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结合我国足球运动员的文化素质现状,通过研究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与国外足球运动员文化素质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得出提高我国足球运动员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认为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要使我国竞技体育在2008年奥运会之后得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探索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高校“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创造了机遇。分析后奥运时代“体教结合”在竞技体育和高校人才培养中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研究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和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探讨竞技体育实现多维、多渠道培养优秀运动员人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观察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新形势下我国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的分析,对影响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微观层面——教师、教练员、学生三个主要因素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从制度约束与激励视角,提出建立校内运动员参赛文化课审批制度、教师跟训与教练员跟学制度,建立教师业务评价制度,并纳入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可操作性的教练员年度考核标准,学生、教师、教练员三位一体的激励制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余伟峻  刘露  孙毅 《台州学院学报》2012,34(3):70-75,80
运用文献资料法、运动录像拍摄及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对2011年全国田径大奖赛总决赛男子三级跳远前8名运动员决赛最好成绩的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同时与第十二届世锦赛(柏林)男子三级跳远前8名运动员决赛最好成绩相应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国内外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最后两步均采用“长一短”模式,但世界优秀运动员助跑一步质心速度高于倒数第二步,而我国运动员则低于倒数第二步;(2)当前大部分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仍然比较注重单足跳的远度,我国运动员跨步跳距离与世界运动员差异较大,因此掌握合理的跨步跳技术动作、适当提高跨步跳距离对于我国运动员具有重要意义。(3)水平速度损失率在三跳过程中随着跳次的增加而增加,由于不适宜的起跳角和相对较弱的腿部力量,导致我国运动员水平速度损失率大于世界优秀运动员。  相似文献   

20.
王莉娜  杨克  白地动  宋伯虎 《教师》2019,(17):17-20
文章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为例,深入分析了高职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认知、正向影响、意义与作用,梳理了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提出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师生全员应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为平台,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传承特色“京商文化”,“诚信文化”行业文化、产业文化,深入开展地域文化研究,构建以财贸文化为特色的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为高职院校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