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是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学的主要课程,作为教学载体的课程资源,是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前提条件。“开放性”是品德课程的特性,体现在课程资源的层面上,即开发该课程资源“不仅要靠学校和教师,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和家长的支持。”“学生、教师、家长、  相似文献   

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通过研读课标、启发教学、精选案例、社会实践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品德意识,并使之转化为行为。  相似文献   

3.
李琴 《辽宁教育》2014,(8):53-55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成了当前教学中广大教师研究的焦点.但从课程资源的内容研究看,还明显存在着重教材资源、轻学生资源的现象.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二个: 首先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足.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必须要真正认识“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小学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中规范了该课程的性 质是以儿竜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 活的儿竜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 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丰富小学品德教学内容、转变小学品德课 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增强小学品德教学实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让小 学品德课程资源“丰满”起来,可以以教科书为基础,努力挖掘 相关课程资源,以学生为核心,深入开发生本课程资源,以社会 为后盾,适时充实课外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5.
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可以培养教师开展校本资源、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掌握有效探索开发与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指导思品课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紧密结合,达到道德的感化,灵魂的熏陶。“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小学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丰富小学品德教学内容、转变小学品德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增强小学品德教学实效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让小学品德课程资源“丰满”起来,可以以教科书为基础,努力挖掘相关课程资源,以学生为核心,深入开发生本课程资源,以社会为后盾,适时丰盈课外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7.
小学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丰富小学品德教学内容、转变小学品德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增强小学品德教学实效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让小学品德课程资源“丰满”起来,可以以教科书为基础,努力挖掘相关课程资源,以学生为核心,深入开发生本课程资源,以社会为后盾,适时丰盈课外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8.
张玉兰 《广西教育》2014,(33):23-2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尽可能将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和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及技术,引导学生以网络为平台,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下面,以几堂品德与社会网络课为例,谈谈笔者引导学生进行"网学"的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9.
苏银霞 《成才之路》2014,(21):11-11
新课程改革不同于以往课程改革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教师就是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凸显过。而教材的编写大都立足于城市孩子的生活实际,如果把那些教材所给的资源用在农村孩子的身上,显然是不适合的。特别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学生只有在他们熟悉的有体验的教学情境中,才能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才能得到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所以,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充分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如何开发“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让它能丰富农村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成才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一、课程资源开发围绕教学目标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品德与社会”课堂上经常能看到某一个资源的运用,只是起到了吸引学生眼球的作用,没有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的“走进汉朝“一课,教学的其中一个目标是让学生感受汉朝的当时生活文化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产生的深远的影响。于是教师带领学生探索了丝绸之路是怎样开辟的。教师没有多少讲开辟的原因,而是把很长的时间用来让学生看视频,出示的是滚滚的大河、茫茫的雪山、荒凉的沙漠……显然教师出示这些是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张骞出使西域的不容易,但其实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感受汉朝人的生活与我们当代人的联系上,这样就需要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更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0.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开发课程资源,达到课程和教学的整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合理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把其中蕴含的正义感、审美感、是非感等一系列思想道德观念渗透于教学之中,可以使人文知识和学生的品德修养、社会生活完美的结合起来。一、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的方法与途径1.校本教材中开发。在用好《品德与社会》现行教材的同时,积极使用了我校开发的有关乡土资源的学校课程——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就《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始终把握课程的标准,教学不离学生生活,践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进行理想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  相似文献   

12.
如何实现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我在多年的品德教学中,深深感到唯有活动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感受、体验、领悟中获得道德品质的发展,才能让学生学习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才能不断提高品德学科教学的实效性。而在实施活动化教学中,必须关注和抓好以下五个特性。一、生活性——让教学活动着眼学生生活“回归生活”是小学品德的核心。课堂教学中要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要让学生学习到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又能指导他们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去践行。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程一线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把我们周围的地方课程资源融合到教学环节中,从而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呢?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下面以苏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我们的民风民俗》的第二课时为例作一下介绍。  相似文献   

14.
胡碧莲 《考试周刊》2014,(77):117-117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社会生活之间联系的密切。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强调教育与儿童社会生活相结合正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是因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教学不离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可见,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一、活用教材资源——肥水不流外人田《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编排体现了生活化、儿童化等特点,教材中有大量照片、图片、对话旁白、学生作品及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这些文本内容负载了多种教育指向性功能。任何教材都是内含特定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师应善于抓住隐藏在话题、范例和资源中的三维教学目标和教学线索,将教材作为最重要、最直接的活动资源,追求教科书意义的实现。虽然在教学实践中仍难免会出现与学生生活不相符之处,但是新课程将教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师生,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中意识……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科书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关键字词领会编者意图。  相似文献   

16.
课程资源开发理念只有切实落实到学科教学中,转化为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才能发挥其真正价值。而课例研究作为“实践教育学”的一个范例,是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有效途径。以课例为载体研究课程资源开发,有利于澄清教学中课程资源开发的内涵,使开发行为具象化;能够生成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性知识,形成有示范性和操作性的实例;将课程资源开发置于循环研究系统中,提供了反思课程资源开发过程的空间;构建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者与一线教师交流的平台与空间,促进教师成为研究者。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教材局限性的影响,将教学更多地关注于大纲、教材和教参上,而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却关注得很少。然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关系到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而且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所以,教师必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拓展和整合课程资源正是新一轮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那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开发与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呢?本文对此进行以下浅谈。  相似文献   

18.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学生、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报刊等文本资料;影视节目、录音、软件等音像资源以及博物馆教育基地等。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教师应牢固树立大德育观的教育思想,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拓宽育人渠道,形成教育合力,以提高品德学科的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课程改革的启动与推进,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也随之蓬勃发展。发掘与利用课程资源作为目标达成的基础和前提已经成为共识,学生资源作为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也已广泛服务于教学。学生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来源于学生的,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等,通过师生互动而生成的有利于教学的资源。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已学知识、已有经验、情感体验、学习兴趣、个体差异、课堂生成等教学资源,提高了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