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大理点苍山斜阳峰松树根际土捕食线虫真菌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调查了大理点苍山斜阳峰华山松松树根际土中捕食线虫真菌资源,共采集了240份土样,分到5个菌株,检出频率最高的种是Arthrobotrys oligospora和A.musiformis;Moncrosporumellipososporum。  相似文献   

2.
本文调查了2006年丽江地区云南松和华山松根际土中捕食线虫真菌资源,共采集了150份土样,分到6个菌种,分属于三个属,检出频率最高的种是Athrotrys oligospora和Monacrospori-um ellipsosporum,其次是A.musiformis和M.thaumasium,一种隔指胞属的菌株未鉴定到种。  相似文献   

3.
白马雪山牧场中捕食线虫真菌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白马雪山牧场中捕食线虫真菌资源及其在不同基质中的分布情况。方法:2012年8月份从白马雪山牧场中采集了97份牦牛粪样,95份土壤样品,进行捕食线虫真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结果:共分离出4属16种捕食线虫真菌,其中1种未定名,Arthrobotrys oligospora和Arthrobotrys thaumasium在土壤样品及牦牛粪便中都出现,频率较高。结论:土壤中的捕食线虫真菌比牦牛粪样中的丰富,具有三维菌网的Arthrobotrys属菌株出现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对苍山三条溪沉水腐木中捕食线虫真菌进行调查,并对中游和下游中的分布情况进行比较。方法:从苍山黑龙溪、灵泉溪、万花溪三条溪的中游、下游各采集腐木50份,总计腐木300份,进行捕食线虫真菌的分离与鉴定。结果:共分离出4属17种。其中腐木中的优势种是Arthrobotrys longiphorum和Dac-tylellina ellipsosporum。结论:苍山溪水腐木中有着丰富的捕食线虫真菌资源;溪水中游的捕食线虫真菌的多样性要远大于下游,下游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溪水比中游浑浊且有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可能是导致捕食线虫真菌分布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采集的400份土样中分离、鉴定和保存捕食线虫真菌200多株,分属于3个属13种,并从生长能力、捕食活性等方面初步进行了应用价值评估。爪哇节丛孢Arthrobotrys javanica、厚皮单顶孢Monacrosporium eudermatum 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优势种,SW-4菌株(少孢节丛孢A.oligospor)和MY-2菌株(爪哇节丛孢A.javanica)具有进一步开发为生防菌株的潜能。  相似文献   

6.
线虫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线虫生物防治的方法,包括引入线虫天敌和培育抗线虫品种,并重点阐述了捕食性真菌和细菌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介绍了诱导植物抗性的研究进展以及线虫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虫生真菌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从虫生真菌的资源分布论述,在我国已发现的昆虫病原真菌涉及40多个属400多种,其中虫草属真菌80种,捕食和寄生线虫的真菌10种,寄生昆虫的真菌215种,报道的新种有24种,生物防治中应用较广主要为绿僵菌、白僵菌和蜡蚧轮枝菌等;其次概述了入侵及致病机制,虫生真菌的入侵主要分四个阶段,入侵是机械压力和酶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对毒力稳定性,菌株来源对同种昆虫毒力往往差异较大,同一菌株对不司寄主或同一寄主不同虫龄的毒力也有所不同.介绍了虫生真菌的发展的历史、研究现状与展望,对近年来我国虫生真菌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也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8.
采集思茅五个土壤剖面不同深层的土样,采集茶园、桔子园和剖面附近的表土,从中分离和鉴定捕食线虫真菌,统计检出率,结果是:有枯枝落叶层和较厚腐殖的土壤剖面,捕食线虫真菌分布较深,100cm深层土中仍有分布,比100cm更深层土中无分布;弯孢节丛孢、(Arthrobotrys musiformis)、少孢节丛孢少孢变种(A.oligospora var.oligospora)、坚粘孢单顶孢(Monacr  相似文献   

9.
主要对松材线虫的取样分离进行探索,并初步研究了以真菌作为食料培养松材线虫。结果表明:取样部位对分离效果有影响,蛀孔及蛹室周围分离到的线虫量明显比枝条及树干其他部位多;不同真菌培养松材线虫效果有差异,主要采用了灰葡萄孢、黄瓜镰刀菌和香蕉镰刀菌3种真菌,通过设计不同影响因素比较培养效果,发现灰葡萄孢培养效果较为稳定且最佳,其次是黄瓜镰刀菌。因此,灰葡萄孢和黄瓜镰刀菌可选用于培养松材线虫。  相似文献   

10.
通过"水琼脂平板移行法"和"玻管法",研究了松材线虫拮抗细菌Bacillus sp.NS-3和真菌灰葡萄孢引诱线虫的能力.结果表明:初始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菌引诱线虫能力增加,NS-3在72小时(3天)达到对线虫的最大吸引,而随着作用时间的继续延长,细菌吸引线虫能力下降,最后细菌NS-3对线虫的吸引力为负值,从而说明线虫对致病细菌NS-3有趋避行为;真菌灰葡萄孢对松材线虫的诱引能力比较稳定,线虫对真菌没有趋避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枯木浸出液诱引线虫能力最大,其次是菌株NS-3的发酵液,然后是灰葡萄孢真菌的发酵液.而且,枯木浸出液和灰葡萄孢真菌的发酵液煮沸后诱引线虫能力均有所下降,但差值不大,说明枯木和真菌中对松材线虫起诱引作用的物质并没有因高温而完全失去;而细菌菌株NS-3的发酵液的发酵液煮沸后诱引线虫能力急剧下降,从而推测细菌中诱引线虫因子为挥发性的物质.  相似文献   

11.
通过2009年~2010年对御谷、"朝牧一号"稗子、籽粒苋等一年生牧草品种引种试验观测,这三个品种的牧草适应性广,在本地均能较好地生长.其中御谷和籽粒苋表现最好.具有产草量高,再生能力强等优势.御谷和籽粒苋鲜草产量分别为76157 kg/hm2和70045 kg/hm2,较当地主要种植的草高粱品种分别提高132%和114%,干草较草高粱分别增加15598 kg/hm2和5808 kg/hm2.因此,御谷、籽粒苋可以代替本地主要种植的一年生草高粱牧草品种,在当地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2.
同时混播和不同时混播条件下牧草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有不同的表现。同时混播中的不同处理对混播牧草种子萌发率没有显著影响,不同混播条件下不同科牧草之间具有良好的混作效应,豆科的白三叶和禾本科的黑麦草之间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同科牧草之间表现出抑制作用,紫花苜蓿先播抑制作用最明显。在萌发时产生的分泌物能够显著地抑制其自身和其它植物的生长,表现出强烈的自毒化感潜势。  相似文献   

13.
6种海洋微藻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实验室培养的6种海洋微藻用有机溶剂与水提取其活性物质,提取物用圆形纸片法对3种细菌和2种真菌的生长进行了抑制实验.结果表明:在6种海洋微藻中,塔胞藻的抗菌谱最广,分别对4种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亚心形扁藻与塔胞藻的提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抗性最强.在所有的菌中,黑曲霉对微藻提取物较敏感.不同的微藻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微藻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大于对真菌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湿地牧草类型及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地处我国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是山东主要天然牧草植被带的农牧并重区.三角洲湿地面积747 139.4 hm2,其中湿地牧草植被具有开发价值的面积138 000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18.67%,占三角洲土地总面积(17 653 hm2)的7.99%.常见饲用植物54种、176种,包括灌木林牧草群丛、灌草草地群丛、高草草甸群丛、低草草甸群丛、浮水牧草群丛和沉水牧草群丛等六大类型,面积分别为55000 hm2、15 300 hm2、26 500hm2、10 300 hm2、1 9900 hm2和11000hm2,分别各占牧草植被面积的39.85%、11.08%、19.20%、7.46%、14.42%和7.97%.由于受水湿环境和交通条件的限制,牧草开发利用率较低,草地植被自然生产潜力较高,年总载畜潜力高达14.46万个牛单位,已成为山东重要的牧草待开发区之一.  相似文献   

15.
2000年1月至2003年1月,用样线法对绵阳城市及近郊的鸟类资源进行调查。调查共记录鸟类17目38科146种,约占四川鸟类种数的23.36%。其中古北型63种,东洋型56种,广布型26种;留鸟63种、夏候鸟30种、冬候鸟32种、旅鸟21种;国家和省级保护鸟类19种。河流是鸟类最丰富的生境(101种),城区的鸟类最少(19种)。一些鸟类的种群数量出现明显的下降。  相似文献   

16.
卵菌是一类真核生物,包括许多植物病原菌,引起许多作物、花卉等发生灾难性病害.卵菌具有独特分类地位的群体,由于表现出丝状等特性传统上被划分到真菌界中.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大量的卵菌基因组相关的数据库被建立.本文综述了现有的卵菌基因组资源以及卵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卵菌基因组的大小、组成和不稳定性以及卵菌的基因结构与功能基因组等五个方面,并分析了卵菌基因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is aimed at identifying and determining the percentage of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cellulose decomposing soil fungi. The soil samples were inoculated into culture plates prepared in Sabouraud medium under sterilized conditions and incubated at 30 ℃ for 4 to 7 d. The identified fungal species were incubated in self-designed cellulose medium for testing their cellulolytic ability. Forty-two species, including2 nova species, representing sixteen genera showed growth and sporulation in the cellulose medium. Most of the isolated species were from genus Aspergillus and Penicillium. Aspergillus niger and Mucor hiemalis showed highest occurrence frequency (45% and 36% respectively), as these species were collected from about 80% of soil samples. Being agar free and cheaper, the new fungal medium designed showed results equivalent to Sabouraud medi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