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切花月季组织培养试管苗移栽基质及其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切花月季组织培养试管苗移栽过程中移栽基质、移栽培养液的选择以及化学方法控制污染等几个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关于移栽基质对试管苗移栽后苗情的影响,在12种移栽基质中,以蛭石基质的栽培效果最好,所有含泥碳的基质的栽培效果都不好;关于杀菌剂处理移栽基质控制杂菌污染的试验表明,用杀菌剂持续处理移栽基质控制杂菌污染比基质一次性灭菌的效果好;关于不同移栽培养液及施用方式对移栽后苗情的影响的试验表明,先用自来水培养十天后,再用的1/2MS培养液培养,是较为理想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大豆疫霉对寄主选择压力的响应及应对机制,采用在大豆植株上继代式连续接种大豆疫霉的方法研究了大豆疫霉与其寄主互作过程中毒力变化的现象。结果表明,大豆疫霉的毒力具有一定的可变性,但不同菌株毒力变异的能力存在差别;经过14代次的连续接种,得到了比出发菌株PMG3的毒性明显增强的菌株PMG3-vir。毒力结构测定显示,PMG3-vir与PMG3的毒力公式都为1b,1d,2,3a,3b,4,5,6,7。  相似文献   
3.
安徽灵璧大豆根腐病病原物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自安徽灵璧县虞姬乡的大豆根腐病的土壤样品进行了病原分离和鉴定。经诱捕分离,从发病田块的土壤和发病植株上共分离到3株大豆疫霉菌株;采用特异性PCR检测,结果表明分离物为大豆疫霉;生理小种测定表明,3个菌株的毒力结构与已经报道的大豆疫霉菌株不同。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学是高校生物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是该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美国佐治亚大学微生物学的教学颇具特色,其中,分类教学、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有效整合教师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多样化的教学等特点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水稻纹枯病生境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同一生育期各生境点之间的生态位功能指数存在差异,表现为田块中部>北侧边线、西侧边线、东侧边线>南侧边线>田角。这说明在各生境位点上,水稻纹枯病菌对资源的占有和利用故能是不同的。在田中部水稻纹枯病菌对占有和利用最为充分,因此,水稻纹枯病菌的繁衍也最快,对水稻的危害也最大,而在田角则相反。水稻田的田角和田块南侧边线生境位点对水稻纹枯病的控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6.
卵菌是一类真核生物,包括许多植物病原菌,引起许多作物、花卉等发生灾难性病害.卵菌具有独特分类地位的群体,由于表现出丝状等特性传统上被划分到真菌界中.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大量的卵菌基因组相关的数据库被建立.本文综述了现有的卵菌基因组资源以及卵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卵菌基因组的大小、组成和不稳定性以及卵菌的基因结构与功能基因组等五个方面,并分析了卵菌基因组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和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技术,利用12条RAPD引物和10条ISSR引物对10个安徽香菇菌株进行了DNA标记比较分析.结果表明,ISSR-PCR较RAPD-PCR稳定,更具可操作性;供试菌株存在比较显著的遗传变异,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疫霉菌群体遗传结构变化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遗传结构是影响群体进化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了群体进化的历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反映该群体未来的进化潜能。对于疫霉菌,由于其生物学特性和研究技术的限制,疫霉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的进展比较缓慢。本综述回顾了近期关于疫霉菌群体遗传结构的相关进展,分析了疫霉菌群体结构变化的机制。重点论述了种群的变异、迁移、遗传漂变及选择等四个方面对种群遗传结构变化的影响,分析了在影响群体遗传结构变化的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群体原来的基因型被新的基因型所替换而造成群体结构快速转变的现象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9.
通过单因子实验,筛选得到了适合大豆疫霉拮抗细菌B048液体发酵的最佳碳源为玉米粉,最佳氮源为豆粕,最佳无机盐离子为氯化钠。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该培养基的最佳配比为:玉米粉5g/L、豆粕15g/L、氯化钠10g/L。在确定适合该菌株的培养基组分基础上,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初始pH值为6.0,培养时间为48h,转速为180r/min时为该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对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项目、教学模式与方法等进行改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