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意象是古典诗词创作中最基本的艺术元素;在登高的生命体验中,文人士子将所见之景与所抒之情密切结合,构成具有情感内涵和审美内涵的文学意象;登高意象体现了多重复杂的内涵,显示出意蕴丰满的审美特色。其审美内涵或是怀古,或是抒怀,或是怀远,它既是文人士子寻找心灵自由的阶梯,又是文人士子的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意象”在不同的艺术范畴有特定的所指,关于它的意义应有严格的规定。一般地说“意象”有两种指向:一是心理学上的概念即imagery。这是留存于创作者或鉴赏者心中而不能直接诉诸视觉等器官的印象或幻象,有时又称之为表象,属于想象思维的一种类型。二是艺术方法以及由此种方法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类型——意象艺术。从审美心理角度说,它是心与物的同一,从文本的审美特征言,它是情与景的高度融合。意象不同于心理学上的imagery是显而易见的。同时意象也不同于象征(symbol).意象的创造和鉴赏方式是内向型、接近式的联想:象征的创造和方式属于外向型、相似的联想。这是他们作为符号功能的具体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杜诗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其意象组合艺术极为丰富,或景中含情,或情中蕴景,或情景交融。情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从而建构迥然不同的意象体系。  相似文献   

4.
传统意象、意境的传承能体现的是现代诗与古典诗歌在审美上的本质联系。本文以意象为切入点,以古典诗歌艺术为参照,探讨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象、意境方面的传承关系,解析郑愁予诗歌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物之能感人者。在天莫若月。” ——明·张潮《幽梦影》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月一直是以恒定、静美的意象出现的,在民族民间文化的舞台上。月成为人们寄托美好情思、追求光明的艺术载体;而在诗人的笔下,月则暗寓了怀乡情绪,人生际遇,国家兴亡的生命意识。追溯月神崇拜的起源,对于揭示古代诗人的审美心理轨迹,较好地把握中国文化中的月文学,无疑是具有审美鉴赏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意为"寓意之象",因有创作主体情感活动的参与,使其区别于其他物象而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从古代诗歌开始,中国文人便广泛运用审美意象进行创作.苏童作为当代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以其小说中大量的意象书写及作品中独特的审美意蕴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创作风格.通过大量审美意象的创构,苏童在完成叙事目的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美学追求寓寄于意象之中.  相似文献   

7.
中国写意油画沿袭了中国古典美学传统思维方式,善用写意、表现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受,即使在绘画中也体现出明显的东方意蕴。意象,作为主体对客体主观反映产生的一种心理存在,本是中国画论中的一个概念,具有鲜活的个性特征,“意”是人的主观感受与审美理想,“象”是主观感受在内心形成的一种映像,是没有物质化的、非现实的意识存在,其类型与主观思维方式和图形化的结果息息相关,意象构成了审美的表象系统。意象作为非现实的物质形态只是流于可想而不可视的意识层面,将意象转化为可视的形式符号,使之从心理层面上升为实在的物质层面,成为具有物质外观的真实存在,意象才能成为艺术作品。探索意象在油画创作中产生、物化、物态化的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索中国意象油画艺术的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以及"回忆和联系"。而现代派诗歌的意象艺术正是提高学生这方面艺术素养的绝佳教材。现代派的诗歌意象领悟要求读者感官与意识的强烈结合,这样艺术美感便会显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以“米点云山”画派的发展脉络为主线,以对其艺术特色及审美特征的提炼为辅助,表明脱胎于中国人物画的山水画,在笔墨程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源于点皴的千变万化。故对点皴在推进中国山水画审美意象的传达上的突出地位给予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10.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不仅仅是诗人,同时是画家、哲人.他能够运用辩证法去思考问题,去展现眼前的景物,用矛盾的双方去展示山水田园的美景,使艺术辩证法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与体现:动景与静景、明色与暗色、大景与小景等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诗人能把相互矛盾的双方自然和谐地统一于一个整体之中,以此展现诗歌的意境,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众多作家诗人中是不多见的.本文就此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李渔的园林美学特别讲不拘成见、出自己裁即独创性和艺术个性,特别重视艺术意境和韵味,特别提倡虚实结合、时空浑然一体。而窗子、栏干和墙壁的疏通和隔离,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造成奇特的美感效果。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中创造艺术空间、扩大艺术空间的一种精深思维方式和绝妙美学手段,李渔对此也作了深刻阐发。《闲情偶寄》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一部标志性著作。中华民族园林美学的许多重要思想,都可以在《闲情偶寄》中找到精彩论述。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与美育教育关系密切。文道结合,塑造美的心灵,情文统一,陶冶学生人格与情感,学习语言艺术,领略自然风光,提高鉴赏力,剖析事理,掌握哲理美,从语言入手,体会和谐的形式美,都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常用的美感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国武术(套路)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所具有的"虚拟化"的艺术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析。研究认为:中国武术作为一种通过艺术化的形象表现攻防格斗技艺,也兼具着中国传统艺术的普遍特征——"虚拟化"的艺术特征,其表现为"虚拟化"的武术技击景象、"虚拟化"的武术技击对手、"虚拟化"的武术技击技法。通过"虚拟"的表现方式和表达方法,中国武术向审美主体展现了中国武术的艺术之真和艺术之美,彰显出中国武术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格。  相似文献   

14.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一幅经典之作,无论在图式、造型、意境等各方面都堪称完美。而在诸种表现元素中最重要的技法方面,范宽也表现出了高度的艺术匠心和创造力,笔法灵活,皴法多样,形态多变,在技法复合运用上缜密复杂,深厚单纯,从而创造了一个包蕴丰富而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山水画技法体系,并趋向完善,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敦煌壁画形式构成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壁画在空间结构上与建筑、雕塑的紧密结合,在平面形式结构上随石窟总体艺术布局和表现内容的不同而呈多样化的特点,体现出敦煌壁画优美的艺术形式和无穷的艺术魅力。敦煌壁画艺术是宗教艺术与中华民族艺术交融的结晶,对当代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简笔画是人们相互交流中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语言,表现出概括、形象、简炼、传神、直观的特征,是表现与再现的完美结合。人们往往借助简笔画的表现形式、工具材料,对物像进行提炼、概括、大胆取舍,减外形之精细,抓神韵之风采,使作品达到神形兼备。这种表现方式正是中国艺术精神传神、写意的最好诠释。其几何形的整体处理,外轮廓的概括简约,使其成为欣赏者最为直接的审美对象和产生最直观的审美体验。简笔画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在众多视觉艺术中所展现的言简意赅的独特魅力。因此,简洁的线条决不是简单,而是一种不拘于谨细刻画,注重情性张扬的状态,一种随意而精致的审美想象,一种通达和平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7.
台港新儒家学者唐君毅、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阐释共同出现了三大悖论:一是他们所谓"纯粹之艺术精神"实则无法"纯粹",二是艺术精神与道德精神表面并列实则并不平等,三是在他们建构的"中国艺术精神"里,艺术最终被"精神"湮没,成为可有可无之物。悖论产生的最终根源在于他们标举"中国艺术精神"的指向并非艺术,而是文化精神和价值。他们以心性之学解读中国传统艺术的路向是对宋明儒学的延续,而非超越。  相似文献   

18.
说唱音乐是曲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是说唱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 ,也是区别各个不同曲种的重要标志。说唱艺术的另一个特点 ,那就是它们中的多数早期都是农民艺术。由于曲种的流行地域不同、流传的阶层的审美观念不同 ,以及南北文化差异 ,就形成了南北说唱艺术风格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国家形象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对于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影响力日渐增大的中国而言,国家形象的构建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典型的中国符号,其国际传播在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武术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作用总结为:武术服务全球健康,构建和谐正面的国家形象;推动文化输出,构建国家文化形象;体现中华文明礼仪,构建国家文明礼仪形象;拓宽外交渠道,树立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演绎东方艺术,凸显国家艺术形象;传承中国文化精神,彰显中华民族精神;以"武"与"舞"的融合,展现中国创新精神;驰骋国际赛场,增强国家影响力;推动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20.
绘画中最简单与最便捷的表现手法就是线条,从我国远古时期的象形绘画到顾恺之等名家的绘画艺术,都是通过线条的表现与拓展来构成的艺术生命力。可以说线条是艺术峰巅的支点与骨架,更是构成绘画美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画具有深厚的文化韵味与人文精神,主要以线条作为绘画造意的基础与方法,这来源于中国哲学中的"意"与"象"的深刻内涵。本文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线条美的特征与内涵进行分析,进而挖掘出绘画线条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