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作物秸秆腐熟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腐熟剂是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的重要保障之一,研究主要集中在菌种选择、施用效果及施用方法上。试验证明,秸秆腐熟剂能加快作物秸秆腐熟、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对增产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不同腐熟剂虽效果不同,但差异不显著。通过总结分析提出未来腐熟剂研究的重点是选择腐熟快的复合菌种、降低腐熟剂成本和价格、加强秸秆还田腐熟剂盲区研究。  相似文献   

2.
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冀东地区玉米秸秆连续直接还田对土壤氮素养分时空动态变化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可明显提高土壤氮素供应水平,增产作用显著。在秸秆C/N15:1~35:1范围内,调节秸秆不同C/N未改变秸秆还田后的转化进程,其转化对土壤氮素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亦无明显差异,增产幅度大致相当。在调节秸杆C/N的前提下配施促腐剂,使秸秆还田后的转化进程明显加快,与秸秆直接还田未配施促腐剂处理比较,可有效提高土壤供氮能力,显著增加作物产量。调节玉米秸秆C/N为35:1并配施促腐剂是冀东地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玉米秸秆直接还田较好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3.
从应用秸秆腐熟剂腐解鲜禾秆还田结合水稻免耕抛秧试验得出 :二项技术综合应用不但能使水稻增产增收 ,而且为稻秆还田和增肥改土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有效地解决了农田有机肥和无机肥比例严重失调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4.
秸秆直接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物理性和结构性,并可节约运输和堆制费用。因此,此项施肥技术正在为广大农民朋友所普遍接受。但在具体操作实践中,由于技术不当,导致冬小麦等作物出现了弱苗、黄苗甚至死苗,对产量影响很大,为获得更大的丰产、高产,在还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试验,研究了黄淮平原玉米-小麦一年两熟农作制度下,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变化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的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测定结果显示出差异,且随时间推移差异表现越明显;秸秆还田后有机质平均增加2.908 g/kg,有效氮平均增加7.163 mg/kg,有效磷平均增加2.635 mg/kg,有效钾平均增加15.485 mg/kg,土壤pH值基本不变;秸秆还田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影响较大,增产7.91%.研究结果可为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小麦田秸秆直接还田后接种蚯蚓的试验结果表明,接种蚯蚓比不接种蚯蚓0-20cm和20-40cm土壤容重芬莉降低14.6%和7%,总孔隙度增加6.8和3.4个百分点;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19.1%和6.7%、18.3%和6.1%、8.8%4.0%、15.3%和10.1%;土壤中团粒结构提高了16.7和5.1个百分点;土壤含水量提高4.2和2.7个百分点;土壤pH值无明显变化。总之,不论是小麦秸秆全部还田,还是还田后再接种蚯蚓,均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而秸秆全部还田配合接种蚯蚓处理。对0-20cm土壤作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六)、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 1、技术简介。机械化秸秆还田包括秸秆粉碎还田、根茬粉碎还田、整秆翻埋还田、整杆编压还田等多种形式,具有便捷、快速、低成本、大面积培肥地力的优势,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技术。其核心技术是采用各种秸秆还田机械将秸秆直接还入田中,使秸秆在土壤中腐烂分解为有机肥,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保水、吸水、黏接、透气、保温等理化性状,增加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使大量废弃的秸秆直接变废为宝。  相似文献   

8.
《农业职业教育》2005,(4):48-48
作物秸秆是有机肥料中的重要资源,秸秆还田对保证农业持续增长,提高土壤肥力,维持土壤有机质的平衡,补充土壤钾素,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优化农田生态环境,减少土壤水的地面蒸发,保持耕层蓄水量,缓解降雨时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有利于提高降水的利用率和抗旱减灾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两季田固定厢沟免耕秸秆还田技术 在实施小麦(油菜)——水稻两季连作的南方稻田地区,把免耕连作和秸秆还田利用技术融为一体。该项技术省工,免耕连作不需犁耙整地;省投资,大量秸秆腐熟成优质有机肥还于本田,可逐年减少化肥用量,一般增产率8%-36%。适宜南方稻田水利条件较好,灌排及时,土壤质地适中,地块面积较大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水稻整株秸秆还田机基本工作原理和各参数的主要作用的分析,寻求影响水稻整株秸秆还田机功率消耗的关键参数,从而为优化还田机的工作参数提出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1.
我国秸秆还田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资源的利用在农业、环保中的意义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的分析,阐述了秸秆还田对土壤及农作物生长带来的优越性和经济性;通过对秸秆还田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折,提出了秸秆还田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相似文献   

12.
利用回归模型比较秸秆利用方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目前对农作物秸秆利用的两种方式,即秸秆还田和秸秆作为能源的生物利用.本文通过对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实验试点及其下属的华东、浙江、江苏、湖北、山西、陕西等试点的三种中国主要农作物早水稻、晚水稻、小麦、玉米秸秆还田的增产情况进行分析.基于对效益的比较,通过计量计算、线性规划,用燃料乙醇的产生量作为衡量标准,在将秸秆还田后使粮食增产制备的乙醇量和秸秆直接生产的乙醇量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适合国情的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建议--在可预测范围内秸秆还田效益在2016年后将大于其生物质能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随着机收和机耕的普及,使得秸秆还田的面积越来越大,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努力探索适合本地区情况的秸秆还田模式和技术,比较典型的有玉米整株立秆机耕还田模式,当然不同的秸秆还田模式和技术所产生的结果也不尽相同.玉米干物质的积累是玉米生物产量形成的基础,干物质的分配直接决定着玉米经济产量的高低.  相似文献   

14.
畜禽粪便进行厌氧发酵处理,产生的沼液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可以代替部分化学肥料的使用.以沼液还田后冬小麦群体和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短期内不同沼液还田剂量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为今后沼液还田的持续进行提供数据支持.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沼液处理条件下,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短期内不同剂量沼液处理使土壤pH值和电导度的含量逐渐增加.虽然可以缓解过酸性土壤对作物的危害,但是容易造成盐害.沼液还田量维持在600 m3/hm2水平时,既能保证冬小麦的产量高产又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室内模拟原状土柱的方法,研究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土壤硝态氮的淋溶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硝态氮易淋洗到80 cm土层以下,在表层0~20 cm迁移强烈,主要累积在50~80 cm土层。秸秆还田+优化施肥氮磷钾均减20%(SDF)处理对硝态氮淋溶的影响不明显,秸秆还田+优化施肥(S F )处理对硝态氮向土壤下层迁移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秸秆还田及化肥配施对农作物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影响,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F)、常规施肥+秸秆还田(SF)、常规减量施肥+15%结合秸秆还田(SDF)四个不同处理组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在经济效益方面,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组(SF)油菜产量最高,与常规施肥组(F组)相比,增产了1.64%,纯收益增加0.80%,秸秆还田对经济效益有促进作用;在环境效益方面,与常规施肥组(F组)相比,常规施肥+秸秆还田组(SF组)、常规减量施肥+15%结合秸秆还田(SDF组)显著降低总氮径流流失总量12.51%和23.47%,总磷径流流失总量降低0.64%和1.26%。综合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得出,在常规施肥条件下,秸秆还田可以实现作物的增产增收,降低农田径流氮磷流失负荷,减轻化肥投入对环境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探讨粘质土壤耕作与秸秆还田相结合的生态技术工程,对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抗逆性,增强时效性,提高温光水的效率等宏观生态环境因素向经济效益转化的基础条件与机制。  相似文献   

18.
对冀东地区秸秆直接还田的培肥增产效应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秸秆还田施田施用量和各项指标规定值,制定了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规程,并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揭示双季杂交稻系统中硅(Si)养分补充对水稻养分利用率与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影响的相应关系及其生态机制。创新点:发现一定量的Si养分补充可提高稻田土壤氮(N)和磷(P)养分的有效性,并促进水稻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其核心生态机制是补充Si养分可显著增加稻田土壤的微生物总量,从而促进土壤养分同化固定,提高土壤中N和P的矿化以及易矿化的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和土壤微生物量磷(MBP)的储备。方法:2017和2018连续两年,在双季稻作区设计了系列田间试验,统一常规养分管理,于早稻和晚稻种植期间设置五个有效Si用量梯度处理(即0(对照)、7.8、15.6、23.4和31.2 kg/ha Si),分析收获后的水稻生长性状(株高、籽粒产量、植株生物量等),水稻根、茎、叶和籽粒中N和P的含量,土壤有效态N和P的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MBC)、MBN和MBP的含量,最后统计分析Si的供应与对水稻N和P养分利用率、土壤养分有效性、MBC、MBN和MBP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论:Si养分补充可增加双季杂交稻系统土壤微生物总量,促进土壤养分同化固定,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以及易矿化的有机养分的储备,使得土壤养分易于被水稻根系吸收利用,从而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提高水稻产量。其中Si施用量为23.4 kg/ha时双季水稻产量及N和P肥利用率均达到最大值,此时土壤有效态氮与总氮比(AN/TN)、有效态磷与总磷比(AP/TP)以及MBN和MBP也均达到最大值。上述结果表明,通过Si养分补充可适当削减双季杂交稻系统因过多化学肥料投入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20.
麦秸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夏玉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试验,对目前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作制度下麦秸还田与否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及其动态性变化规律进行探索,以寻求最佳耕作措施.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下,各处理麦收后的肥力基础相同.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成熟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差异,且随时间推移差异表现越明显.各期各处理平均值表明:麦秸不还田+免耕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绝对值降低了1.24~2.11 g/kg,相对值降低了90.073‰~153.270‰.为了作物高产,不断培肥地力,增加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推广秸秆还田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