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石墨烯自被发现就成为了碳纳米家族的明星.结构决定性质,其特殊结构赋予其独特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石墨烯在能源、电子信息、功能材料、航天航空、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诸多领域的深入研究在逐步展开.目前,石墨烯应用研究只局限于作为添加剂以改善原有性质,用量仅为千分之几、万分之几甚至于更低.将石墨烯制备成做膜状材料,可以替代某些现有材料,发挥更大的优势.然而,石墨烯产业化制备依旧存在困难,局限了其应用领域的研究和开发.  相似文献   

2.
文章综述被誉为材料科学领域的"新贵"石墨烯及石墨烯基材料的制备,并对石墨烯基材料在太阳能电池、超级电容器、储氢材料、光催化复合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型纳米材料的石墨烯是从石墨中提取出来的,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大以及实用性强的优势,并在物理应用以及电子科技等众多行业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虽然石墨烯研究成功时间较短,但是其经过深度研究与发展之后,可以代替硅胶材料以及晶体管的使用。本文通过介绍石墨烯的组成结构和物质理性,深入探寻石墨烯的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性能优越的聚酰胺,尼龙11在汽车及电子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近年来高新技术的普遍应用,纯尼龙11材料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次研究充分利用了原位聚合法工艺,经过一系列相关试验最终成功制备出了尼龙11/石墨烯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并对其动态流变性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尼龙11/石墨烯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为假塑性流体,石墨烯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含量的增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表观黏度,降低黏流活化能,有利于加工成型,可以在多个领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掺磷石墨烯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墨烯以其优异的导电性、较大的比表面积,在超级电容器领域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以氧化石墨烯为原料,通过磷酸浸溃,然后经高温还原处理制备掺磷石墨烯电极材料,通过XRD、SEM等手段表征其结构,并应用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等技术考察其电化学性能。结果显示,氧化石墨烯经处理后得到还原的同时掺杂了磷元素。掺磷石墨烯的比电容提高接近2倍,显现了较好的电容特性。  相似文献   

6.
石墨烯是一种由单原子层构成的新型二维碳材料,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能,已经在物理、化学、材料等领域广泛应用.简要介绍了石墨烯的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能,综述了石墨烯作为燃料电池阴极Pt基和非Pt基催化剂载体以及氮掺杂石墨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石墨烯作为氧还原催化剂载体和非金属催化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M型钡铁氧体吸波材料的吸波性能,通过溶胶-凝胶和自蔓延高温合成法制备了不同氧化石墨烯含量的M型钡铁氧体/氧化石墨烯复合吸波材料.借助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物理性能测试仪和矢量网络分析仪对M型钡铁氧体/氧化石墨烯复合吸波材料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磁性能和吸波性能分别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M型钡铁氧体/氧化石墨烯复合吸波材料的吸收频段不仅比M型钡铁氧体材料宽,而且吸收强度比M型钡铁氧体大,其中掺杂氧化石墨烯含量为3%的样品,在10~18 GHz的频率上,反射率最小.因此,加入氧化石墨烯有效地改善了M型钡铁氧体的吸波性能.  相似文献   

8.
石墨烯是物理学界与化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材料,新颖独特的性能使其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本文介绍了石墨烯的发现、发展、内部结构、优异性能、制备方法及研究进展等,为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石墨烯材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滁州学院学报》2015,(5):57-61
通过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进而超声剥离制备氧化石墨烯;再将氧化石墨烯悬浮液和碱性纤维素溶液混合制备强吸附性复合材料。使用红外光谱(IR)、Zeta电位仪、X射线衍射(XRD)等测试仪器对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探讨了吸附剂用量、溶液pH、吸附时间和吸附温度等影响因素对Cu2+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吸附能力较纤维素提高了97.41%。  相似文献   

10.
采用温和的方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氧化石墨烯高分子GO-P(NIPAM-co-AA)复合微球.分别利用FESEM,TG,UV,Raman spectrum等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呈球形结构,形貌规则,单分散性好,平均粒径约为35μm.该材料将氧化石墨烯结合到高分子共聚物上,不仅解决了粒子聚合的问题,而且奠定了多功能材料在物质吸附、生物工程等诸多领域的应用基础.复合微球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复合微球对亚甲基蓝有良好的吸附性能,随着氧化石墨烯含量的增加,微球吸附性能逐渐增强,在治理污染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电动汽车和大规模储能的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有商业石墨负极容量难以满足要求。本文结合石墨烯高电导和高容量的优点以及中间相碳微球材料循环稳定性优良的优势,研究和报道一种容量高和循环性能好的石墨烯/中间相碳微球复合负极材料。方法:1.通过选择高电导率石墨烯和中间相碳微球,制备石墨烯和中间相碳微球复合负极材料。2.选用商业聚偏氟乙烯(PVDF)粘结剂,制备复合材料电极极片,测试和表征电极的形貌、电导以及半电池的充放电等电化学性能,并优化复合材料质量比。3.选择优化的复合负极材料(GMC(8:2)),研究其长循环性能。结论:中间相碳微球的球形结构能有效防止石墨烯的折叠团聚,从而发挥石墨烯的高电导性能。因此,石墨烯/中间相碳微球复合负极材料表现出了很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且其容量达到了421 mA·h/g以上,高于商业石墨的理论容量,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在硅电子材料即将发展到顶峰时,石墨烯以其优良的导体和半导体性质将成为延续硅材料的主流微电子材料;详述了石墨烯的结构与电学性质,从而说明其作为微电子材料的优势,并列举了在微电子器件构建中已经取得的成果及构建器件的方法,简述了相应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13.
把科研成果与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相结合,设计了石墨烯/聚苯胺合成及应用的综合型实验。采用鳞片石墨制备氧化石墨烯,通过水合肼还原得到石墨烯,并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出不同质量分数的石墨烯/聚苯胺杂化材料。采用透射电镜、拉曼光谱、红外光谱、X衍射对所制备的杂化材料进行表征。通过测试裸露碳钢片、聚苯胺以及不同质量分数杂化材料的塔菲尔腐蚀极化曲线来衡量不同材料在涂料中的防腐性能差异。该综合性实验有利于培养综合性、创新性人才。  相似文献   

14.
把科研成果与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相结合,设计了石墨烯/聚苯胺合成及应用的综合型实验。采用鳞片石墨制备氧化石墨烯,通过水合肼还原得到石墨烯,并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出不同质量分数的石墨烯/聚苯胺杂化材料。采用透射电镜、拉曼光谱、红外光谱、X衍射对所制备的杂化材料进行表征。通过测试裸露碳钢片、聚苯胺以及不同质量分数杂化材料的塔菲尔腐蚀极化曲线来衡量不同材料在涂料中的防腐性能差异。该综合性实验有利于培养综合性、创新性人才。  相似文献   

15.
介绍安德烈·海姆和科斯塔亚·诺沃肖洛夫进行科学探究,研制成功卓越的二维新材料——石墨烯,荣获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生动历程,论述了石墨烯膜的物理特性和应用前景。还简略的介绍了几种微电子基础材料——硅晶体、石墨烯和锑铋合金膜对于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综述钒氧化物以及钒氧化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介绍钒氧化物-石墨烯复合材料在电极材料及催化剂等方面的应用,指出该复合材料目前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情况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石墨烯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具有二维平面结构的碳纳米材料,它的特殊单原子层结构使其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石墨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已成为当前的前沿和热点课题之一.该文仅就目前石墨烯及其纳米复合物在生物电化学、燃料电池以及其他化学电源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并对石墨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介绍一种采用激光还原方法来制备石墨烯材料的综合型实验设计。该实验包含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激光光源的选择、氧化石墨烯的还原等内容,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等仪器对其形貌结构和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该材料构建电化学传感器并应用于酚类化合物的检测。该合成方法简单,涉及多种分析仪器的操作,制备出的材料应用性强,可有效进行酚类化合物的检测,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实验。该实验可作为创新性实验项目,使学生熟悉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及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9月,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我校瞿鹏副教授和朱旭副教授的两项发明专利《利用聚集诱导发光监测β淀粉样蛋白聚集过程的方法》,申请(专利)号:201110105792.5和《一种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工业化电解剥离制备方法》,申请(专利)号:201110121687.0分别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该专利成果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标志着我院在基础应用研究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化学化工学院一直认真学习和努  相似文献   

20.
采用MnSO_4和KMnO_4制备前驱体MnOOH,将MnOOH、LiOH、(NH_4)_2S_2O_8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用传统水热法制备Li_2MnO_3/氧化石墨及Li_2MnO_3/石墨烯的复合材料.氧化石墨、石墨烯的存在对Li_2MnO_3的晶体形貌和结构具有明显的影响.氧化石墨和石墨烯具有优良的导电性,显著提高了Li_2MnO_3材料的导电性和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