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面对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人类不得不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理性反省.环境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正是人们对环境问题理性回应的结果.环境伦理学从人类中心主义发展到生态中心主义,标志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进步.环境伦理学倡导的是人地共生的绿色理念.  相似文献   

2.
理性选择与社区体育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区体育行为的发生是建立在工具理性的基础上,工具理性过度追求目的性、功利性和效益优先的弊端,使得人们与社区的矛盾产生和加剧.这些矛盾表现为社区用于提供体育文化服务和产品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们对社区的期望和要求是无限的,存在着资源有限与需求无限的矛盾;社区所能提供的体育文化服务和产品是有限的,而人们文化生活需求逐渐多样化,并不断变化,存在着服务有限与需求无限的矛盾.因此我们必须重塑行为理性,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动态平衡,将"功能、制度、认同"三位一体的整合内容作为社区体育理性行为的发展观.这样,将使社区人重塑社区价值信仰,产生社区"认同".  相似文献   

3.
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依据各种规范而行为的。启蒙运动之前,上帝是规范性的来源,人们在上帝的指引下行为;启蒙运动之后,人们依据理性来评判一切,理性取代上帝成为规范性的来源。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受到利益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行为逐渐偏离理性轨道。哈贝马斯认为,这是由于人们受到工具理性的影响,工具理性使得人类行为功利化、非理性化。只有用交往理性取代工具理性作为规范性的来源,人们的行为就能重新回归理性。同时哈贝马斯指出,实现这种规范性来源的转变的路径就是通过交往建立一种合理的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4.
追思自然——论环境美学的根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美学是当代美学的一个理论热点。它诞生的根源是以理性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理念的工业化进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通过追思其核心范畴——“自然”,我们看到“自然”原本有三重含义:对象性“自然”、感受性“自然”和源初性“自然”。源初性“自然”本身即是一个审美境界。此境界的呈现,意味着理性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同时得以彻底消解。据此,我们便可获得解决自然环境恶化及相关问题的启示和途径。源初性“自然”是环境美学可靠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5.
"以问题构建为中心"的政策分析把问题构建作为分析的重点。工具理性的政策是我国义务教育问题的实质。故我们要改变现有的具有浓厚工具理性的义务教育政策,制定出具有公共性、价值理性的义务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生态危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现状出发,论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对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明确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其目的就在于调节人的行为,改变危害环境的盲目、短视的人类活动,以求缓解生态危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消除由于生态环境问题所带来的种种社会不公平,最终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是息息相关的.我国语文教材内容在环境题材内容的选编方面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定胜天式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价值观,到21世纪初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中心主义的环境价值现,期间经历了深刻的历史变革,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环境价值观的变化.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内容的统计分析,来探讨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环境价值现的历史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8.
作为梅尔维尔的史诗巨著,《白鲸》极具研究价值,得到了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许多学者从生态研究的角度来审视它,其中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整体性之间的二元对立逐渐被人们发现并研究。借助于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本文试图挖掘作品所体现的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主义对抗,进而体现人与自然要和平相处,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类命运而担忧。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主要围绕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论争展开。在错综复杂的话语交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没有走向预定的和谐。在此情境下,卡尔维诺以《分成两半的子爵》给出自身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物性和人性是相通的,二者相互塑造又相互转化。通过植物想象,卡尔维诺描述了薄荷、迷迭香是如何“驯化”人类的认知,并参与到麻风病人淫乱形象的塑造过程;葡萄、橄榄是如何被人类“培育”,进而成为西方传统中具有道德属性的植物。在上述4种植物与人类想象互动的过程中,卡尔维诺看到现代人只有通过想象突破对自然的固有观念,人类与自然才能连接成为崭新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环境道德教育将以生态文明和环境正义作为价值理念去矫治既有的控制公民日常生活的实用理性和人类中心主义式的意识形态,从而引导公民的社会实践。制度化的环境道德教育体系中,学校发挥着重要功能,起着主导作用。为了确保环境道德教育有效开展,必须强化社会领域的支持——既需要ENGO协助与配合,也需要充分发挥媒体舆论的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11.
在<哈姆莱特>中,波洛涅斯是个具有矛盾性格的人物.他通晓世事而又琐碎迂腐.这种矛盾性是工具理性背弃价值理性而片面发展的结果.波洛涅斯深谙工具理性的规则,却反被其遮蔽.他的遭遇折射出工具理性为人类预设的灾难性结局.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理论是当代理论界论争的一个焦点性问题,对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肯定,对理性的反思,对人类道德的普遍堕落,对由现代性而引起的现代性危机的揭露,这一切都为身处21世纪的我们重新寻找人类精神家园提供了动力与支持。纳撒尼尔?霍桑,作为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自由的向往,对理性、技术进步的反思,对当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弊病做了深刻的分析,这对于我们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应对工具理性的扩张而提出的,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借鉴,但由于我国具体国情和文化的不同,我们要抑制工具理性的扩展,构建和谐社会,建立交往理性就必须从构建和谐家庭开始。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我们的自然观。通过探索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可以看出,马克思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我们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具理性"影响着现代人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观念也渗透在了儿童教育领域。儿童的教育是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儿童头脑认知的发展,快速接受新知识;还是要顺从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更多的关注孩子天性发展。本文拟从卢梭的自然主义儿童观出发,基于现代人基本的价值处境,探讨信息化环境下卢梭儿童教育观的价值处境,以期找到信息化环境下自然主义教育观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生态伦理的视角看,我们党所提出的生态文明观与生态中心主义之间存在着三重重大分歧:在价值论意义上,它不同意生态中心主义对人之价值中心地位的否定,将终极价值关怀置于人;在工具论意义上,它不赞同生态中心主义依托伦理学改造来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将希望寄托于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的形成;在社会学意义上,它不认可生态中心主义对个人道德提升的过分倚重,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和谐指认为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路径。可见,与生态中心主义相比,生态文明观不仅有着更为宽广的理论视界,而且还克服了其对现实批判的乏力,从而实现了对它的全面超越。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知识教学观是人们关于后现代主义知识教学问题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它反对线性、控制、精确、结构化的现代主义知识教学观,主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身心发展与人格完善之间的和谐均衡,具有开放性、内在性、生成性和多元融合的特点。它彰显着现实价值诉求和本体价值诉求,也存在理论自相矛盾、相对主义、极端反对量化研究和精英主义知识教学等缺点与不足,需要进行理性地反思。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学批评理论主张通过文学批评进行文化反思,揭露和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唤醒生态保护意识,从而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平衡的社会。我国的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研究还处于建设与尝试状态,在普及化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但它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中西方沟通的日益频繁,中国的生态文学研究一定会逐步繁荣起来。  相似文献   

19.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疯癫亚当》三部曲借用圣经原型,通过伊甸园、洪水、诺亚方舟、上帝、亚当、夏娃等意象,预示了极权和科技统治下的未来社会,滥用生物技术和科技力量引发的生态灾难,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引发的社会危机,导致人类文明走向毁灭。阿特伍德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唯发展论,并通过环保主义宗教组织"上帝的园丁"倡导生态整体主义,警示人类敬畏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尊重自然规律,反思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全球环境问题及给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带来的危害,揭示了人类为应对环境问题的挑战.从多角度反思人类的行为,在文化、经济、技术、法律等多个层面作出了选择,这些思考与选择已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将有助于人类通过共同努力,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家园——地球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