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览     
报纸新闻是不是商品?新闻的商品性问题,是我国新闻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一九五七年就有人提出过。一九八二年以来,新闻界又重新开始讨论,现将讨论中谈及的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①新闻属于意识形态,而不是商品:杨飙认为:新闻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不存在「转手」和「过渡」形式的交换。樊勇修认为:我国新闻是劳动产品,但不用于交换,所以不成其为商品。  相似文献   

2.
博览     
「散文式新闻」的提法更准确徐占焜在《散文式新闻漫谈》一文中认为:「散文式新闻」较之「散文化新闻」提法更准确。它是指在新闻中要以新闻文体本身的特点、规律为主,运用散文笔法,增加散文色彩。运用散文的优势来克服僵化的新闻八股。它是有主有次的。而「散文化新闻」的提法则不够准确,「化」的意思一般解释为「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这就容易理解为把新闻「转变」成散文,把新闻化成散文。  相似文献   

3.
博览     
提倡「三个观念」马达在《新闻改革中需要研讨的课题》一文中说:在新形势下,我认为报纸工作中,要提倡「三个观念」。一是「信息观念」。要使每个记者在采写各种新闻中都要捕捉最新的信息,捕捉广大读者最关心的信息。二是「读者观念」。要使每个记者想到,你采写这个新闻要告诉读者什么,读者共同关心的是什么,并使读者对你的新闻报道产生普遍兴趣。  相似文献   

4.
博览     
「工作角度」和「新闻角度」有人说,目前报纸上的经济新闻,一是不算少,二是不耐看。经济报道中,至少有「半边天」是从工作角度发新闻的,而「工作角度」往往是各种业务活动的叙述,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成:领导作用 业务活动 效益数学=经济新闻。这种写法缺少新闻价值,读者不感兴趣。因此,经济报道如何把「工作角度」更多地转向「新闻角度」,是改革经济新闻写作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全国新闻学会为第二届学术年会拟定了十四个课题:(一)从「十年」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闻事业的特点和规律。(二)从「十年」看党应该如何正确领导新闻工作。(三)从「十年」看新闻观念的转变与新闻改革的关系。(四)从「十年」看经济体制改革与新闻事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唐有「新闻」一词,指新的知识领域。宋赵升《朝野类要》卷四:「……故隐而号之曰新闻。」《红楼梦》第一回:当下雨村见了士隐,忙施礼陪笑道:「老先生倚门佇望,敢街市上有甚新闻么?」又:「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一九八六年第五期刊登杨飚的《我国新闻不是商品》一文,认为把新闻当成商品,新闻改革恐有走偏方向之虑。首先,新闻与商品的根本性质不同。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而新闻的显著特征是以“事实的报道”为特有方式、并发挥其特有威力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具有  相似文献   

8.
博览     
邵建武在《新闻纵横》上撰文提出,新闻改革在「走向生活」、「走向文学」之后,还应该「走向哲学」。他写道,近些年来,新闻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新闻工作者在认识纷繁复杂、倏忽多变的外部世界的同时,还面临着一个如何进一步反思的问题。所谓反思,最根本的内容之一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新闻到底应该如何把握?  相似文献   

9.
国际新闻圈     
路透社改革编辑方式路透社宣布,该社从九月一日起对其编辑方式作一些改革,以提高新闻传递效率。这些改革包括:一、重大突发性新闻以下列两种形式发稿:快讯——用于最重要的突发性新闻,最多不超过十个单词;简讯——用于重大突发性新闻,亦可作为快讯的续篇,由一句话(最多不超过三十个单词)构成;急电——用于其它重要新闻,亦可作为简讯的续篇,一般由二至三段文字构成,后有连续报道。二、用具体日期取代原来使用的「今天」、「明天」和「昨天」。三、除电头之外,新闻中不再出现「路透社」这个词。四、每页新闻后面用大写字母标明记者和编辑的名字。  相似文献   

10.
博览     
我国新闻学发展现状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的现状怎样?总的来说,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研究,正处于从传统理论进入现代学说探讨的「拉锯」阶段,并从「书斋」走向社会,使新闻学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学科已得到了正式承认。第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从为所谓「资产阶级新闻观点」正名到向西方新闻学的引进和借鉴。在实践方面,引进了西方盛行的全盘采访、立体写作、中性新闻以及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等形  相似文献   

11.
博览     
综合消息的「三偏」新闻改革中,「综合性新闻」的改进要差些,老一套的、读者看后不明所以的,多半出自这一类稿件。有三种「偏向」值得注意:一、偏多。报纸的新闻宣传讲究「典型宜多,综合宜少」,目前版面情形常常相反。大事大综合,小事小综合,无事硬综合,事件本身讲得不透,枝节面面俱到。只要有了观点,找上点  相似文献   

12.
博览     
新闻五要素新说叶春华在《新闻写作》一书中认为:五个 W不是新闻五要素,而只是「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这一基本要求的具休化。他认为,新闻的要素也有五个,它们是;具体性,「指的是新闻必须是具体的,它是客观事实的报道,是用事实来说话的。」真实性,「指的是这些具体事实必须是真实的,是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的真人真事(既不是没有发生的,也不是将要发生的),是如实地反映了事物的本来面目的。」  相似文献   

13.
赵阜在《记者摇篮》一九八九年第十一期撰文认为,「喉舌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基石,如同「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一样。正因为如此,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在新闻领域里,总是把攻击矛头指向「喉舌论」。新闻媒介作为一种舆论工具,从来就是某个政党或政治集团的喉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的是,资产阶级试图掩盖这  相似文献   

14.
博览     
新兴的「多透视」新闻学「多透视新闻学」指的是新闻要运用多透视的方法,从总体上反映现实,给人以透视感,而不只是去拾缀一些零碎。它与传统的新闻学观点的不同在于:第一,多透视新闻反映的题材将更多地集中于民众和国家的关系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只片面地报道政府或政府官员与国家的关系。它将注意寻找那些能鼓励或反映「民众爱国、遵守宪法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新闻报道题材。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今年第三期七个制题中的四个不规范写法:1、第七页题《「两稿案」始末》中, 「稿」应为「稿」,是「高」不是「高」;2、第十四页题《清涧战斗采访憶旧》中,「访」应为「访」,是「讠」不是「言」;「憶」应为「忆」,是「乙」不是「意」;  相似文献   

16.
博览     
新兴的「多透视」新闻学「透视新闻学」指的是新闻要运用多透视的方法,从总体上反映现实,给人以透视感,而不只是去拾缀一些零碎。它与传统的新闻学观点的不同在于:第一,多透视新闻反映的题材将更多地集中于民众和国家的关系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只片面地报道政府或政府官员与国家的关系。它将注意寻找那些能鼓励或反映「民众爱国、遵守宪  相似文献   

17.
博览     
新闻活动是社会的认识活动长期以来,我们都是讲新闻事业的性质,也就是报纸、电台、电视台等等新闻单位的性质,从「阶级斗争的工具」到「社会舆论工具」或「社会舆论机关」等等,见仁见智,不一而足。不管这些说法对还是不对,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报刊等自己的活动当成整个新闻活动看待的.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新闻的商品性问题的思考单波近年来,新闻有没有商品性的问题成了新闻界论争的一个热门话题,并且形成了两种绝然对立的意见①:一种意见认为,新闻具有商品性,新闻是一种商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其理论依据主要来自马克思的商品价值学说;另一种意见认为,新闻没有商...  相似文献   

19.
《新闻知识》今年第四期,在题为《真实性的原则不可动摇》一文中说:「……这位科长亲自用笔在我复写的稿子上改了一个字……」。在题为《在「深」「新」二字上作文章》一文中写道:「……他亲自目睹和听说到千百个感人事例……」。以上二例中的「亲自」一词均应删去,因系蛇足之笔。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不少报纸相继登出一些“××地区(或单位)收购粮油不打白条”的报道,看了觉得不是滋味。买东西给钱,在商品社会中是极为普遍而正常的现象,不给钱、打白条才是违背交换原则的怪事。现在“不打白条”居然成了新闻,岂不是说打白条是普遍现象?西方新闻界有句口头禅:“人咬狗才是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